教科書存在字詞落差 小三就有五成用字需「再學習」

聯合報 記者趙宥寧/台北即時報導
國家教育研究院利用分詞系統,分析目前有在發行國小三至六年級的國語文教科書與自然科...

語文是學習教科書內容的基礎工具,國家教育研究院利用分詞系統,分析目前有在發行國小三至六年級的國語文教科書與自然科教科書,卻發現存在用字、用詞的學習落差,三年級自然科約有五成用字、五成五用詞要再學習,可能會影響學習成效。

國教院研究指出,構成自然教科書內容的基礎單位為國字、一般詞語、自然詞語及專有名詞,學生若要能理解教科書內容,除了要學習自然詞語,也須具備一般語詞能力。調查卻發現,國字差異從三年級約五成至六年級一成五,一般詞語差異則從三年級約五成至六年級約三成五,建議出版社各科編者應互相交流,避免學生因語文無法理解,影響專業學科的學習能力。

而將焦點拉至教學現場,台南市麻豆國小自然科教師吳季玲提到,科學語言本身就有特定的語法,比如「熱」這個字,平常多用做形容詞,如「天氣很熱」,科學上則常作為名詞使用,如「熱的對流」、「吸熱」,授課時須額外註解,否則學生容易用舊經驗去理解。

另一名國小自然科教師也認為,語文學習確實重要,但自然科教學以探究為主,課文也常以提問作為開端,解決疑惑是主體,閱讀理解則為輔助,如何將實作經驗內化於孩子的生活才是教學重點。

南一書局發言人黃安志表示,教科書編寫皆符合課綱,國小一、二年級國語文屬大量識字階段,用課文掌握孩子的基礎識字量,再透過部首偏旁擴充學習。他認為,自然科的學習目的不是要造字,而是要理解。

康軒文教也表示,各科教科書用字和語詞都會互相參考,但國小教科書原則是「隨文識字」,若只依賴國語文科學來的生字,恐會侷限其他領域教材的編寫。

康軒 台南 語言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