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也得+1時

聯合新聞網 遠見
當台灣+1成為企業不可逆的生存王道,泰國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鏡。 (圖為泰國EA電巴...

【文 / 李建興 攝影 / 陳之俊】

在詭譎多變的地緣政治中,如何夾縫求生,儼然成為當下許多企業無力也無法逃課的學科。然而,《戰國策·齊策四》曾記載著一樁2300多年前的史實,如今看來,令人細思極恐!

戰國時期,齊國食客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收債,卻當面把債券全燒了,薛人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因此,沒收到錢的馮諼,反而幫孟嘗君買了「義」回來。後來孟嘗君遭齊王解官,薛地人民熱迎落難的他,孟嘗君這才明瞭馮諼的用心良苦。

但馮諼卻說:「狡兔有三窟,是用來避險保命,而你只有一窟,無法高枕無憂,還缺兩窟。」於是他再向梁惠王薦舉孟嘗君,等梁王三顧茅廬,又叫孟嘗君假意推辭。後來齊王眼看他國積極搶才,連忙禮聘孟嘗君回鍋當相國。馮諼才對孟嘗君說:「三窟已成,你終於能無慮而臥了!」

儘管「狡兔三窟」流傳至今,略帶貶義,卻寫實地道出在相互傾軋的國際現實中,小國如何「涸魚得水」的備援機制。此即何以當中美貿易戰刀刀見骨時,在中國設廠的外商紛紛「尋窟求生」,一時間,「中國+1」的布局策略,成了企業界的顯學。只是,諷刺至極的是,當東亞局勢快火升溫,台灣被視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後,在台商人,也被迫落入「台灣+1」的因果行列。

中美鷸蚌相爭,印度、泰國漁翁得利

於是,在鷸蚌相爭的戰壕裡,印度成了地緣政治的漁翁,泰國亦成為另一個熱門避風塘。舉凡中企的比亞迪、日本的SONY,都大舉加碼泰國。

至於向來與泰國淵源甚深的台商,亦是趨之若鶩。其中,當年響應前總統李登輝南向政策的金仁寶集團,30年磨一劍,計畫將設在當地的廠從12座擴增到16座,且要將員工從2.5萬名翻倍到5萬人。

然而無論印度或泰國,除了各具吸引外商進駐的本事外,他們深諳運用「等距外交」的「漁翁哲學」,更是一大關鍵。在歷史上,當霸權龍爭虎鬥時,往往就有隔岸觀火的第三國趁勢崛起,這回美中之爭,笑到最後的是否就是印度或泰國,不得而知。但攤開泰國數百年的歷史,他總能笑看霸主從澎湃到消亡,十足耐人尋味。

攤開看似飽受風霜的中南半島史,在列強秋風掃落葉的19世紀,甚或一、二次大戰,鄰國無一倖免,泰國卻能憑高明斡旋與利益交換,成為唯一未遭殖民的緩衝國。

在多重引力同時推擠拉扯的歷史縱軸上,泰國屢屢能將一手爛牌,打成外交大滿貫,遇亂則見縫偏安,遇強則借花獻佛,永遠清楚何時該打何時該停。有人佩服其靈活如水的外交身段,有人則唾棄其見風轉舵的姿態。說他是精明柔軟的現實主義者也好、枉顧國際正義的投機分子也罷,泰國的等距外交,儘管褒貶不一,卻成了弱國生存的一種典型。

在一股泰國熱中,《遠見》團隊親赴當地,以泰國產業新顯學—電動車為視角,採訪泰版馬斯克—EA集團創辦人Somphote Ahunai,以及多位在電動車領域站穩山頭的在泰台商,一窺他們的發達與避險之道。

當中國+1、台灣+1成為當下企業不可逆的生存王道,泰國成為台商三窟中的選項時,其實身為狡兔的泰國,其等距外交、漁翁哲學的利得與風險,更是值得省思的政治教材。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