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險、解約潮燒出營運大洞 2023兩千大調查:全台15家金控11家衰退

聯合新聞網 天下雜誌
圖片來源:邱劍英攝

【文 盧沛樺】

全球升息、股債重摔,去年台灣金融業總獲利,比起前年腰斬。最大關鍵是,金控雙引擎之一的保險業,防疫險幾乎吃掉所有獲利,由盈轉虧。未來還很辛苦,新時代會是什麼面貌?

台灣一年期定存利率雖然沒有破2%,只有1.6%,但已是前一年的2倍。去年一整年,美國聯準會把利率從0%拉到4.5%,導致全球股債重摔,在金融圈颳起巨大風暴,中斷國內金融業連3年獲利屢創新高的榮景。

成也壽險,敗也壽險

保險業顯然是重災區。《天下》百大金融業,2022年總獲利4053億,較前一年腰斬。15家金控,有11家淨收益負成長,而且壽險部位愈大,負成長也愈大。

第一、華南、台新、永豐是唯四淨收益成長的金控,其中華南、永豐都沒有壽險,第一、台新也以銀行為主。

金控獲利腰斬,股民荷包跟著乾癟。今年3家不發股利的金控中,開發金和新光金都是以壽險為主。國泰金和富邦金則都動用到資本公積配股利,不過,富邦金表示,金控帳上未分配盈餘充裕,是考量股東稅負優惠,僅股票股利用資本公積分配。

擴張壽險版圖,原是金控獲利保證。過去9年,台灣保險業總資產從16.5兆成長至33.6兆,規模翻倍,同期銀行業資產僅成長六成。

保險業能吸收現金,加上壽險的財務槓桿高,金控紛紛效尤國泰與富邦的雙引擎策略,掀起整併潮。

2011至2015年間,中信金一連吃下大都會、宏利和台灣人壽;2017年開發金併購中國人壽;2021年台新金併購保德信人壽。

「過去金控資產的成長都在保險,銀行不容易成長,才想說有個保險,能發揮綜效,」中信金控總經理陳佳文不諱言,「保險也曾幫我們一年賺200多億。」

只是,成也壽險,敗也壽險。

疫情、戰爭、通膨,導致利率環境反轉,原本股債市雙漲,投資收益可觀的壽險,一下被逼至險境。因為股債雙殺,吃掉股本,壽險公司差點都得增資,直到金管會祭出一連串的監理彈性才穩住。

產險也不好過。去年,台灣落後世界、大規模爆發本土疫情。大量民眾一手握快篩試劑,一手打給保險業務員,申請防疫險理賠。防疫險成了燙手山芋,2022年讓全體保險業理賠了1693億元,是保費收入的43倍。

最新《天下》百大金融業,有13家虧損,創下2012年以來新高,產險業佔大宗。「一年賠掉過去20年賺的錢,」一家民營金控總經理無奈地說。

台灣壽險成亞洲最危險的地方

「保險業要學會跟陰晴圓缺共舞,」法國巴黎人壽亞洲區總裁黃𨭎葹正色說道,「市場不會那麼快回到風平浪靜。」

撇開市場風險,眼前仍有兩大挑戰。

一是保險公司收台幣保費,但拿去買美元資產,等到保戶申請理賠,又要以台幣給付,台灣保險公司因此承擔較高的外匯風險。保險局承認,今年保險業首季虧損,主因即台幣升值,導致匯兌損失逾千億。

中華信評研究顯示,過去10年,台灣壽險業外匯淨曝險部位增加近兩成,主因是為了省下避險成本,未避險部位擴大。

潛在影響是,外匯風險愈高,壽險業獲利波動也愈大。台灣壽險業外匯風險冠於亞洲各國,已成為亞洲最危險的地方。

其次,接軌新的國際監理準則,保險業增資壓力罩頂。繼歐盟、韓國之後,台灣預計2026年接軌IFRS17(國際會計準則)和ICS(新清償能力指標),讓金控、壽險公司如臨大敵。為了不要跟股東拿太多錢,保險產品轉型勢在必行,長期以來熱賣的儲蓄險則將逐步退場。

金控雙引擎神話正在褪色,保險業進入收縮期,對長期扭曲的台灣保險市場未必是壞事,只是短期握有壽險金控股票的股民,可能還要忍耐一段日子的陣痛。

好消息是,防疫險理賠會落幕,今年上半年產險業增資潮會告一段落;升息步調從激進走向和緩,壽險業資金外流壓力會變小。而確定的是,靠據點穩扎穩打做生意、賺利差的銀行,將在未來幾年再度獲得青睞。

【延伸閱讀】

初魚8年翻身百貨坪效王 訂位龜毛依然爆滿的祕密

大一生只有高一程度?台、清新生理工成績下滑三大關鍵

對公司越不滿,你要越低調!離職的5個注意事項,新工作會更順利

交通傷亡年增一成 兩大問題不改,路口大執法、百億前瞻計劃也沒用

台灣AI研發背後的神祕金主 一手慈善、一手科技的低調企業家廖群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