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將放棄招不同族裔的學生?恐難有定論

世界日報 特派員黃惠玲

最高法院29日對哈佛大學和教堂山北卡羅來納大學考慮種族因素招生政策案裁決違憲,讓華裔積極參與的「學生公平入學」組織(SFFA)獲得最終勝利,不少華人家長對子女未來進入菁英大學也因此產生更高的期待,然而消除了種族因素作為招生標準,大學是否就會放棄招收不同族裔、不同階層的學生?恐怕很難有肯定答案。

事實上,一些大學很久以前就對最高院29日的裁定結果未雨綢繆,近年來大學招生負責人員也一直挖空心思,應對早就預料到的判決結果。

平權措施在美國有其歷史背景,實施數十年來,對種族公平有其貢獻,但在大學招生政策上,卻對「模範族群」亞裔來說,反而相對限縮,已經並繼續損害成績優異的亞裔學生權益,使得他們被錄取的機率,遠遠低於考試成績相似的其他族裔申請人。

亞裔在美國發展的歷史中,遭受過「排華法案」、「禁止異族通婚」等明顯的歧視,在大學平權措施的錄取政策中,亞裔其實也受到那些想限制亞裔學生數量的大學歧視,然而包括在最高法院投下反對票的法官,都未正面提到過這項存在的事實。

另一方面,一些包括亞裔在內的少數族裔學生現在的經濟與社會優勢大大好過從前,他們的家庭可以為孩子安排家教,可以結交有權勢的朋友,參加昂貴的社交或體育活動,甚至例如過去幾年掏出鉅資賄賂名校相關人士,為子女打開入學大門的多個案例,都不乏華裔家庭。

在此同時,一些家境艱難、貧困的學生,不管族裔為何,他們往往要付出比家境優渥同學多出好幾倍的努力,才能爭取到名校青睞,獲得寶貴的「翻身」機會。

誠如芝加哥資深高中教師包東宇從他多年在公立高中接觸過成千上萬學生的經驗表示,「社會現實的不公平」不容忽視,一定程度的照顧教育資源相對弱勢的族群有其「合理性」。

在平權措施爭議過後,大學招生應該也必須轉向更全面的標準來評估入學,單以膚色,或單以成績高低作為考量依據,都無法獲得所有人的認同,抗爭甚至訴訟也將持續發生。

圖為平權措施的支持者29日在最高法院外關心大法官的裁決,最高院的決定將影響未來各...

華人家長在期待菁英大學提高子女錄取率同時,也應反思一味「雞娃」(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要求考試成績一定要高)的做法,唯有擴大孩子參與體育、社交、公益等領域的發展,才能培育出擺脫族裔包袱,真正「德智體群」四育兼備的下一代。

亞裔 華裔 最高法院 哈佛大學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