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熱浪考驗亞洲綠能基建 恐開啟惡性循環

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綜合外電

創紀錄的熱浪席捲亞洲,空調用電需求激增,考驗亞洲再生能源裝置群的供電能力,更凸顯備援供電、輸電系統升級及改革電費結構等配套措施的必要性,避免綠能採用進度放慢。

今年4月底,亞洲一些地區的氣溫已突破攝氏40度,比往常早,造成大規模基礎建設損壞與停電。最近幾周,東南亞由於聖嬰現象,氣候酷熱,如棕櫚油、稻米、咖啡豆等重要農產品也受到衝擊。

顧問公司Rystad指出,中國大陸的電力組合中,再生能源的占比已超過一半,但面對電力需求驟增,當局仍須保持燃煤與燃氣發電廠等備援措施待命。

一位印度聯邦電力部官員也提到,印度太陽能發電重鎮的拉吉斯坦邦,已收到早期警告,若使用更多再生能源,可能面臨許多技術性的挑戰。例如,因為太陽能發電量不一致的本質,該邦難以控制電壓波動。

若要改善電網的可靠性,就必須投入巨資升級。麥肯錫顧問公司本月預測,未來十年亞太地區光是要改良電力輸送與配送系統,就要花至少2兆美元。

印度已延長燃煤電廠的壽命,中國大陸也在蓋新的燃煤發電廠,確保有足夠的備援電力能因應更高的需求,若沒有法規與政策改革配套,這可能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Engie旗下永續部門Engie Impact亞太區總經理Malavika Bambawale說:「熱浪像某種惡性下行循環的起點,造成氣候變遷後,接著導致更高的能源需求,然後又加劇氣候變遷。」

此外,乾淨能源與空氣研究中心分析主管Lauri Myllyvirta指出,亞洲多數國家的電費結構都未鼓勵只有在用電尖峰的幾個小時採用燃煤或天然氣發電,可能使電網營運商儘可能經營化石燃料發電廠,因為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都要「看天吃飯」,較難預測與控制,無法回應突然暴增或下滑的需求。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A)的資料顯示,去年亞洲綠能容量成長了12%,獨占全球主要地區鰲頭。

中國大陸浙江省長興縣一座太陽能發電廠。路透

再生能源 供電 綠能 熱浪 氣候變遷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