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李強訪歐 試探「去風險化」底線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24日電

中國總理李強近日訪問德法,BBC報導指出,李強此行是在試探歐盟「去風險化」底線。

「去風險化」一詞最先由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在3月提出,其後德法外交官都採用該說法,華盛頓亦跟隨,上月七國集團(G7)峰會正式把「去風險化而非脫鉤」的對華策略寫入聯合公報。

BBC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卡耐基中國項目研究員莊嘉穎表示,北京希望緩和中歐之間在俄烏戰爭後緊張的關係,而面對美國在科技和半導體等方面的限制,中國欲拉攏歐盟國家突破重圍,同時試探是否可以讓歐美的盟友關係有所動搖。

研究歐洲政治的國際關係學者、Orientis研究總監陳偉信表示,「完全脫鉤並不符合大家的利益,對美國來說,民主黨在2024年大選前要討好華爾街和企業利益階層,拜登要擺出外交姿態,不會因為地緣政治和北京鬧得那麼僵;對歐洲而言,中國資金和市場還是非常重要,尤其德國、法國有很大利益在中國。」

李強在訪問行程中對商界喊話,他在德國會晤西門子、大眾汽車、平治、寶馬等企業負責人時指出,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應該辯證看待依賴問題,不能人為誇大「依賴」,甚至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李強在巴黎的中法工商界晚餐上則提到,中法良好的政治互信使兩國在相互依賴中看到穩定性、確定性和共同的發展機遇,而不是風險。他稱讚法國政府反對陣營對抗和「脫鉤斷鏈」,呼籲中法企業家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共同維護中法、中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韌性。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表示,「李強是被迫回應去風險化——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模糊的概念可以被用來針對中國。」

他解釋,過去30年北京成功把人權與貿易「脫鉤」,讓西方為了經濟和發展,對中國分享科技和技術祕密(know-how),並把人權議題放在一邊,「歐盟最近試圖將這兩者重新聯繫起來,這就是中國最不滿的地方」。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