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社論/紅海危機 襯托中國戰略利己自私

世界日報 社論

紅海危機持續三個多月,伊朗支持的葉門叛軍「青年運動」(Houthi,另譯「胡塞武裝」),攻擊航經紅海的國際商船和美軍戰艦,引發美英轟炸胡塞基地,全球供應鏈緊張。中國商船航經紅海比率很高,卻因自身戰略利益,對紅海危機置身事外。紐約時報明指,北京在玩一場冷漠自私的遊戲,自稱是全球領導者,中國戰略目標卻表明狹隘,仍依賴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

中共對內宣傳自稱是崛起大國,扮演世界領袖、逐漸取代美國地位,但實際作為卻背道而馳。對照黨媒過去批評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爭奪石油資源,但戰後證明美國從伊拉克撤軍,並未垂涎其石油,從伊拉克石油收取最多利益的國家,反而是中國。

紅海危機重演類似情況。國際航道受威脅,美國聯手20多國組成「繁榮衛士行動」聯盟,英國、加拿大、法國、義大利、荷蘭、挪威、西班牙,和巴林及包括阿拉伯國家的十國匿名加入,以維護紅海航道安全。中國在鄰近的吉布地有海外首個軍事基地,號稱要保衛國際航道安全,卻對紅海危機作壁上觀。

自以哈戰爭以來,中國加入俄羅斯、伊朗行列,支持哈瑪斯,引導國內輿論向巴勒斯坦一面倒,譴責以色列報復攻擊加薩,卻拒絕譴責先破壞和平的哈瑪斯。「青年運動」名義上是為哈瑪斯、真主黨等組織出氣,北京卻想藉機讓美國在中東被拖累牽制住,好減輕中國在南海、台海遭遇的軍事外交壓力。

北京的作為,無形中把自己和哈瑪斯、真主黨以及背後的俄羅斯、伊朗等綑綁一起。「青年運動」領導人公開說,在紅海不會攻擊掛中國旗的船隻,北京也想藉機塑造自己成不干涉其他國家事務的仁慈大國形象,卻不自覺間和國際暴力組織站同一陣線,天下人不是傻瓜,難道看不出其間的利弊得失?

紐時說,北京在玩一場冷漠自私的遊戲,免費搭乘它所鄙視的美國力量的便車,打算兩全其美。習近平當局的戰略邏輯是想藉烏俄戰爭拖住美國,卻未如願,紅海危機讓北京再度想分散美國對亞洲的關注,為中國在西太平洋集結力量贏得時間。外界看來,美國領導北約援助烏克蘭和以色列依舊,美英連日出動戰機、導彈轟炸伊朗支持的「青年運動」,和敘利亞、伊拉克境內民兵基地;拜登多次宣示,不會攻擊伊朗本土、不尋求在中東擴大戰爭,防範北京戰略得逞。

每個國家都可有自己的戰略利益考量,卻不能離譜。紐時呼籲美國譴責中國表裡不一,並向中國施壓,要求它開始像個負責任的大國,因為這也是在維護中國自身利益;中國也應利用它自身對伊朗的影響力,結束「青年運動」對航運的襲擊。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和中國外長王毅日前在曼谷見面,向中國施壓,就看北京是否回應。

紅海連接蘇伊士運河,亞丁灣過去曾海盜肆虐,這條航線是亞洲和歐洲間最短路徑,每年超過1萬7000貨輪通過,約占全球貿易12%。2023年上半年,每天約有900萬桶石油通過這條航線運輸,中國占比很高。危機發生後,許多貨輪停止航經紅海,全球貨運運費、保險費上漲,增加的成本可能轉嫁消費者,改道經南非好望角將增加14天航程,每艘貨輪估計燃油等成本提高逾百萬美元,紅海危機讓全球貿易供應鏈部分中斷、成本提升,通膨更惡化。

「青年運動」攻擊造成多艘國際貨輪受創,幸未造成人員傷亡,美軍戰艦多次被導彈、無人機攻擊,都被成功攔截,歐洲部分車廠因此停產,中國外貿出口實際上也受影響,只是數據未公布。危機如持續,全球經濟將遭衝擊。美英聯手轟炸,中國什麼都不做,不出力卻坐享其成,這樣能提高國際聲譽和地位,抑或強化中國自私自利、只想挑戰美國,卻無意協助維護國際秩序的不良形象,答案很明顯。

有評論說,很多西方人對中國想取代美國或與美國競爭憂心忡忡,紅海危機清楚表明,這樣的前景很遙遠。中國有兩艘航母,可組成遠洋艦隊,但補給能力弱、續航力低,中國軍艦雖在亞丁灣參與打擊海盜,但要它承擔維護國際航道安全責任,卻成為奢談。

中國如動用外交影響力,勸阻伊朗節制或停止聲援中東各民兵組織,付出的「成本」很低,自己也收益,習近平卻不願做,和他渴望獲更高國際地位、貢獻中國智慧明顯互相矛盾,拖累美國既難如願,政策和行事價值觀和國際社會標準差距更遙遠。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