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罩頂 拒學生逃離學習挫敗

聯合報 記者游昊耘/專題報導
升學壓力山大 學生在考試受挫累積的挫敗感可能引發漸進式拒學反應,從遲到、上課睡覺...

「一踏進學校,頭上就會出現一把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掉下來的刀子…。」自學生劉伂沂回想過去拒學的日子,依舊慶幸高二離開資優班的高壓環境。升學壓力與學習挫敗感是將學生推出校園的主因,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與意義,甚至出現身心問題,最後選擇離開體制。

國中課業變難 易生拒學念頭

國中是學生求學過程中,容易出現拒學念頭的第一個階段。台中市長億高中國中部輔導老師賴瑋歆表示,國中課業比國小難很多,有些人發現國中和想像中不一樣,數學、理化難度三級跳,就會開始退縮、想逃離,若大人沒有及時觀察到學生的挫折感,就可能演變成拒學。

上了高中,情況也不一定能好轉。每年十月中、高一第一次段考結束,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陳怡光會收到一批學生私訊,說他們不想去學校,想問如何申請自學。陳怡光表示,這些學生經常覺得「被大人欺騙」,以為只要聽大人的話、努力讀書考上高中,高中就能一帆風順、放鬆玩社團,結果發現課業壓力更重、有數不清的考試,落差感大,自然會向外求助。

強調菁英教育 成績帶來挫折

「升學制度一直改,但只要現場還是強調紙筆測驗,學生就容易不快樂。」台北市永春高中校長林春煌表示,國中會考、高中學測目標應是檢測學生的基礎程度是否達標,但現實是國高中現場的考題還是跟廿年前的考卷一樣難,過度強調菁英教育,成績不符家長、學生自我要求,受挫感自然加重。

林春煌舉例,考試都有時間限制,但反應快是天賦,若段考時間變兩倍、題目減半,會有更多人感受到學習成就感。國外考試已逐漸調整考法,反觀台灣和日韓還是重視速度,但將來出社會,許多企業重視的是需要長期累積的思辨和溝通能力,升學階段過度強調快速正確,大量練習的結果只會造成學習更不愉快。

課綱變革幅度 難追時代變化

課綱的變革幅度跟不上時代變化,也會讓學生更想逃離體制。陳怡光表示,只要未來的課綱照舊、教學現場能發揮的彈性少,教師還是只能將班上學生視為群體,無法針對每個孩子提出對應的學習內容,拒學問題就會持續存在。

協助拒學生申請自學的Only實驗教育機構創辦人蕭典義表示,在他陪伴的拒學生裡,許多人想學習,但因無法適應學校體系,家庭又不理解孩子的苦衷,強迫返校讓半數拒學生曾陷入憂鬱、兩成的拒學生曾自傷尋短;若學生長期流連在外,又可能提早步入不正常的社會,處境兩難。

大人怎麼處理拒學,是學生能否恢復學習的關鍵。蕭典義建議,校方和家長要從拒學生的需求出發,重返校園不是拒學生的唯一解法,應更熟悉體制外教育,才能避免成為壓垮學生的最後一根稻草。

課綱 升學 菁英 拒學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