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台灣豬肉賣不出去,要怪誰?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紐奶危機狂燒,選擇默不作聲的農委會陳吉仲主委,7月23日終於在個人臉書上,提出台灣酪農產業永續的11項對策,還舉豬肉產業為因應貿易自由化成功的典範。豬肉產業確實有機會重拾出口盛況,卻因政府無能,非但拓展出口遙遙無期,還被農委會重踹一腳。

豬肉原本是我國重要的出口農產品,根據農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1996年達到高峰,養豬場達2.5萬家,毛豬飼養頭數達1070萬頭,豬肉糧食自給率127.75%,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可大量外銷,當年豬肉類產品出口數量創下27.4萬公噸,價值達15.7億美金,其中大多數銷往日本市場,27.1萬公噸,價值14.8億美金,高居全球第二大豬肉出口國。

不幸的是,1997年3月爆發口蹄疫,當年度撲殺385萬頭豬隻,外銷之路完全被中斷,依據行政院報告,整體產業經濟損失超過1,700億元。出口受挫,還有開放外國豬肉進口,陳主委在上述文章中提到,「2002年加入WTO開始豬肉進口」,然自1998年就已開放自美國進口5,000公噸豬腹脅肉及7,500公噸豬雜碎;隔年再增加開放美國以外之國家1,160公噸豬腹脅肉及2,500公噸豬雜碎進口;之後採關稅配額方式進口;直到2005年才全面開放豬肉產品進口。

陳吉仲侈言:「豬肉進口並未打倒台灣養豬產業,反而讓國產豬占需求量的九成。」在1996年之前台豬糧食自給率均高於100%,開放進口後,毛豬飼養頭數快速減少,市占率就下滑至九成上下,2021年自給率雖有91%,但2022年台灣毛豬飼養頭數僅剩536萬頭,僅剩高峰期的半數,創40年來新低紀錄;反觀,進口豬肉卻快速增加,全面開放的2005年進口量2.6萬公噸,2022年已逾9萬公噸,為歷史新高量,由這二數字推估,去年豬肉市占率恐跌至八成水準。

尤有甚者,農業主管機關沒幫助就算了,還狠狠扼殺國產豬的生機。今年因豬隻減少,導致豬價大漲,農委會竟祭出「專案進口」,自5月1日起至9月30日止,進口或使用進口豬肉銷售或加工相關業者直接補助每公斤6元,為了降低國內豬肉價格而補助外國豬肉進口,簡直是匪夷所思。今(2023)年1到6月進口量已達5.1萬公噸,恐讓國產豬自給率進一步惡化。

市場開放外國低價豬肉大舉進口難以避免,我國2020年口蹄疫拔針成功,順利通過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證,成為口蹄疫非疫區,理應大力推動豬肉出口,恢復主要國家出口成為豬肉產業最後希望。尤其蔡政府開放安全有疑慮的美國萊豬與日本核食進口,更有底氣向美、日兩國要求對我國豬肉解禁。不料,政府連開口都不敢,使得台灣國產豬肉產業無論是養豬場抑或是毛豬數量都連年衰退,這樣的產業發展模式也算是成功的典範?

農委會洋洋灑灑提出酪農產業永續的11項措施,可謂是毫無新意,而且早就可以做了,這幾年只是紙上談兵,想必這次又是先喊先贏,根本沒有打算落實。反而是不小心提出生乳量目標才是真的,打算由去年的46萬公噸,大減至43萬公噸。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中)和中央畜產會董事長林聰賢(左)出席「2023年台北國際食品...

有這樣減農、滅農思維的政府,我們還需要外敵嗎?

豬肉 農委會 美國 陳吉仲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