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選後展望:選風敗壞無解 台灣繼續沉淪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距離今年九合一選舉投票僅剩10幾天,許多縣市盤勢大致底定,人民應可展望選後局勢,對台灣未來政治發展有心理準備。

首先,抗中保台策略並非沒用,還會是未來選舉的主旋律。原因是此次選舉,藍營候選人加入,為此策略添加新柴火。一直以來,抗中保台的相關語彙是綠營訴諸台人對中共的直覺厭惡,希望兩岸走的越遠越好。相反地,藍營則主張兩岸應該交流,化解誤會與敵意,一些政治問題不應成為交流大局的阻礙。使用的是和平發展等正面語言。

然而,此次部分藍營候選人及立委的操作,卻是把政府使用陸製品、綠營政客曾在大陸做生意,還註明自己住在「中國台灣省台北市」的事拿出來炒作。批評綠營雙標沒有問題,但大量篇幅使用綠營語言攻擊綠營,等於是在鞏固綠營過去對兩岸看法的論述。其實藍營應該在批評雙標之餘,訴求兩岸交流必要性,歡迎綠營朋友繼續溝通即可。現在單罵中國X、檢舉陸製品的處理方式,未來選舉,恐怕又會被拿來成為互相檢視的標準。

其次,選舉結果只要不好,蔡英文應該會辭民進黨主席,但無礙她對台灣政治的影響力。這次民進黨六都市長候選人全由蔡英文主席徵召,選舉結果不佳,蔡當然要負最大責任。目前看來,民進黨當選席次應該不會好看。只是美國總統會因期中選舉結果差變跛腳,蔡總統卻不會。原因在美國社會資源豐富、三權分立制衡機制健全,許多政治人物有強募款能力或自身有錢,還是可以向總統說不。所以在美國總統川普任內,曾多次在推特上發牢騷,嫌自家共和黨員沒有好好保護他。

但在台灣,看看民進黨一路支持當時在任,卻爆出貪腐醜聞的陳水扁前總統;對沒收初選的蔡總統也仍幾乎是全黨相挺,可見選後蔡總統不會有跛腳疑慮,她仍是決定台灣政治風貌最重要的力量。

第三、國民黨未來除了要抵擋民進黨政府動用國家機器的追殺外,也恐將面臨民眾黨的強力競爭。過去藍綠兩黨合謀保住兩大黨地位,在選制設計等立法議題上,夾殺小黨生存空間。所以包括新黨、親民黨、台聯黨等,都是在成立時聲勢驚人,被視為有機會撼動藍綠板塊,卻隨著時間逐漸銷聲匿跡。

但這次選舉持續出現反對民進黨聲勢,選民不在意候選人的政黨招牌,只是要把討厭的民進黨候選人拉下來。如果違背這個風向,候選人及政黨恐怕都會遭到選民唾棄。這是藍營新竹市長候選人林耕仁,本來要赴調查局遞交高虹安案相關資料,卻臨時喊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就算不投給白,也不會投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是看到這個趨勢,狂打綠營。這麼擅於操作媒體聲量的民眾黨,繼續擁有行政資源,未來藍白競爭恐怕會更形激烈。

最後,選風敗壞無解,台灣繼續沉淪。綠營掌握行政權力後的選舉,總是不會令觀眾失望。各種出乎意料的選舉奧步,一直刷新選民三觀。原因恐怕在這些奧步容易改變選舉結果,事後又很少會被追究責任。

這次選舉,論文抄襲、總統、前副總統公開表態硬挺、政府不顧行政中立,大開難以實現地選舉支票,或者跟隨執政黨候選人的選舉節奏配合演出,還有側翼臉書偽造候選人簽名疑雲…等手法罄竹難書,有些已經被告,但多數看不到追究責任。固然這讓某些候選人失去學位、也形成討厭民進黨的聲勢,但接下來的選舉,政客會花更多錢、想出更奇異的手段,還是回歸正道?觀諸過去經驗,實在讓人無法樂觀。

九合一選舉結果只要不好,蔡英文應該會辭民進黨主席,但無礙她對台灣政治的影響力。圖...

當初民主化展開後,許多人把台灣民主講的非常神聖,說是華人社會民主典範。但看現在面對強大外部壓力,台灣選舉卻無法凝聚人心,更多的是撕裂社會。把民主內涵搞成只要選贏,這恐怕更像是民主的反面教材吧。

2022大選 選情評論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