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老共對我農產品禁令還留一手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中國大陸因不滿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即日起暫停台灣柑橘類、冰鮮白帶魚與冷凍竹莢魚進口。此舉雖將重創我特定農漁產業,惟還未全面就輸中主力農產品設限。未來倘兩岸敵意持續攀升,不排除擴大限制範圍,將是台灣農業界的大災難。

根據大陸中國海關總署的說法,台灣柑橘類水果中檢出檢疫性有害生物-大洋臀紋粉蚧,以及倍硫磷和樂果殘留超標;今年6月,從台灣地區輸大陸冰鮮白帶魚和冷凍竹莢魚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縱然農委會質疑大陸檢驗公信力,更譏諷檢驗產品包裝COVID-19病毒的做法違反國際慣例,但根據大陸法規確實可暫停進口,難謂師出無名。

更重要的是,此次禁令對我農漁產品衝擊不小,引用農委會推估將影響柑橘類水果約5000公噸;白帶魚、竹筴魚受影響4500-5500公噸。此舉固然影響相當可觀,不過陸方似乎還留了一手。先就水果而論,柑橘類水果較芒果等水果保存期限較長,農民還有較長的調整期間,損害相對較少一些。

再就魚類觀察,陸方若是要痛擊我農漁產品出口,可依照石斑魚模式,宣布檢出禁藥,進而實施長期禁令,而非適用海鮮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只有1-4週的短期禁令;另外,對岸也大可擴大至影響更大的品項,農委會漁業署張致盛署長直指:白帶魚外銷大陸數量排名第五,遠不如魷魚、石斑、午仔魚與鰹魚,更不用說數量更少的竹筴魚了。以午仔魚為例,2021年出口大陸達7029公噸,且占所有出口總量9281公噸的比重高達75.7%,一旦無法出口大陸市場,衝擊遠大於白帶魚與竹筴魚。

由上述分析,陸方對台灣農漁產品的禁令,仍未全面封殺,應是考量農業雖然產值較小,但與政治具有高度的關聯性,所以還不打算切斷台灣農產品出口,留有轉圜的餘地。不過隨著兩岸局勢趨於惡化,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大陸再祭出新的禁令,相信多數人也不會驚訝。吾等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觀察:

首先,暫停出口時間:依據大陸海關總署發布2020年第103號公告,境外生產企業輸華冷鏈食品或其包裝被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海關暫停接受該企業產品進口申報「1週至4週」,期滿後自動恢復。若白帶魚與竹筴魚禁令於4週後尚未解禁,即可證實大陸有意朝政治化方向處理。

其次,擴大進口限制:倘大陸擴大暫停輸入台灣農漁產品項,尤其是前述高度依賴大陸市場的午仔魚與芒果,表示中共已經不在乎進一步破壞兩岸情感。

最後,中止ECFA: 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大幅促進兩岸產業的合作與發展。若大陸片面宣布終止ECFA,貨品早收清單中享有的優惠關稅將隨之取消,台灣貨品早收清單覆蓋面遠大於大陸的早收清單,將使包含18個稅項農漁產品以及汽車零組件、自行車零組件、輪胎等產品失去競爭力,使兩岸產業合作模式驟然生變,我方亦將實施報復措施,走向撕破臉的境地。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宣布暫停台灣的柑橘類水果和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輸入中國大陸。示意...

裴洛西議長在大陸即將召開二十大會議與台灣也將舉辦九合一選舉前訪台,挑動兩岸敏感神經,台灣農漁民成為最大受害者。盼雙方領導人勿再操作兩岸議題,並以理性態度處理該事件,始能讓兩岸產業與經貿發展早日恢復正常化。

海關 柑橘 農委會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