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一券萬用?振興券的十大誤解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正以去年振興三倍券的「成功經驗」為基礎,推動五倍券,希冀拉提內需、振興經濟;總統蔡英文也表示對於行政院目前規劃方向的支持與肯定。決策樞紐所在之「成功經驗」,來自經濟部估算振興三倍券之1349億經濟效益。

當知,三倍券為行政院振興經濟重大施政,經濟部為行政院所屬中央二級機關,豈會交出三倍券無效、施政失敗的政策評估報告?振興三倍券之1349億經濟效益,實所謂「上下交相賊」之作,棄之可也。君不見,審計部(非行政院所屬)對於三倍券效果評估之不假辭色?

目前外界對於振興券與現金比較的討論多有誤解,以下為其犖犖大者。

誤解1:振興券不能存。

振興券當然可以存;每一塊錢振興券,都可以透過減少一塊錢現金支出來跟自己「兌現」,然後把所減少的現金支出存下來。

誤解2:振興券有使用期限。

領取振興券後,只要在使用期間內,將券額透過上述 #1 的方式兌現存下來後,並沒有使用期限的問題。

誤解3:振興券有「循環效果」;商家拿到後也可以用振興券。

現金也有循環效果;商家拿到現金,不僅可以循環使用,還一定更好用。

誤解4:振興券可以有加碼,帶動更多消費。

商家一年365天,每天皆有各種「加碼」,屬於一般商業折扣行為;相較於振興券,現金可以省下兌券成本,商家或願意給更多加碼的「好康」。

誤解5:振興券比現金更能刺激消費。

在疫情下有能力儲蓄的個人,收到振興券或現金,實質購買力等幅提升,對其消費刺激效果相同;因疫情影響無力因應日常生活所需的個人,收到振興券或現金,皆會全數用於消費,對其消費刺激效果亦相同。

誤解6:發現金會造成儲蓄率變高。

儲蓄是本期有能力消費而不消費、移作下期消費的部分;承上討論,振興券與現金對於刺激消費效果相同,則對於儲蓄的影響也會一樣,並沒有發現金使儲蓄增加的道理。

誤解7:日本去年發放現金,儲蓄率較前1年提高許多。

台灣去年發放振興券,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0年國民儲蓄率為37.85%,自1988年以來最高、較2019年大幅增加了3.15%。

誤解8:振興券比現金更好。

去年三倍券期間,傳出消息有人以2,800元出售3,000元三倍券;未曾聽聞任何人以高於3,000元價格購買3,000元三倍券,這證明現金較消費券「更有價值」。如果振興券比現金好,央行應廢新台幣、以振興券代之。

誤解9:振興券最難得的地方,在於這是「全民參與式」的經濟。

市場交易的本質就是「全民參與」,市場不會挑選交易對象;交易利得決定是否交易,振興券或現金只是交易的媒介。

誤解10:振興券「好領、好用、好刺激」。

圖為行政院去年發放的振興三倍券紙本券。圖/行政院提供

現金「更好領、更好用、更刺激」。

########test#########
新冠肺炎 疫情紓困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