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危機入市?後疫情高教改革的新契機

聯合報 高永光/政大國家發展所兼任教授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最嚴重的時間是去(2020)年,估算全世界在去年有三分之二學校關閉,影響的學生達到一億六千八百萬人。由於各國可能持續面對變種病毒的侵襲,因此疫情下的教育變革,不僅各國相當重視,很多國際組織也紛紛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各種政策戰略,尤其是影響人才培育最主要的高等教育,但求克服疫情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負面影響。

第一,由於學校關閉,必須採取線上遠距教學,因此重視教育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國際大學聯盟、歐盟、世界經濟論壇以及世界銀行等,都做出呼籲請各國優先編列經費,強化數位學習的軟硬體,推動老師學生及家長學習遠距教學的技術與知識;以及線上學習,或者線上和實體課程混合學習下,教學方法及內容的改變,例如改變過去一個老師上課的傳統方式而組成各種教學團隊進行教學。

第二,高等教育受到疫情影響,預測學校財務會有不利後果。例如捐贈額度減少,校方投資收益的降低,以及因為邊境封鎖及疫苗施打種類和劑數的要求,導致國際學生的減少,歐美很多已開發國家的收入來源很大宗來自國際學生,這會造成高校財務更加困難。因而前述國際組織都一致呼籲,各國要對教育預算或經費做出增加「保證」。否則高教學生減少,人才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及社會問題會更嚴重。

第三,對新冠肺炎肆虐下,學術研究的國際互動減少,不利於研究人才的知識合作及交流,對於進步發展之知識及技術的創新、創造不利。因此,反而應該投入更多經費,增加國際研究合作交流的線上團隊,對此提供更多技術及經費的資源。

第四,在高教教師層面上,應該更鼓勵跨領域研究。新冠病毒及其變種,增加世界未來的「不確定性」及「未知狀態」,真正的跨域合作,尤其是生物、醫學、化學等及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跨域合作非常重要,過去的學門分類框架應該要能打破。

第五,新冠疫情對於高教學生影響最大的是,因為疫情導致產業結構很可能面臨巨大的改變,對於高校畢業生的教育內容,應更重視傳授技術性及實用性知識,以利於他們畢業後的就業。因此,產官學界應該更緊密的結合,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傾向會越來越被需要及強調。

台灣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是,各級學校教職員工生都能打到疫苗,達到集體免疫的程度,以確...

台灣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是,各級學校教職員工生都能打到疫苗,達到集體免疫的程度,以確保校園的衛生及公共安全。面對全球在疫情下,高校力拚大改革,教育主管機關除了應該爭取疫苗外,其實更應該分出一點心力去注意全球教育改革新趨勢的發展。

疫情 遠距教學 疫苗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