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日本經驗殷鑑不遠 台積電慎採平衡策略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近期全球晶片短缺,台灣的半導體實力與影響力再度受到重視,尤其是台積電,同時受到美國、日本及歐盟的設廠邀請,紛紛提出極為誘人的條件。台灣特有的產業環境,才是台積電的首選,然日本經驗殷鑑不遠,海外設廠只是其規避政治風險的布局,並採平衡策略,避免陷入地緣政治的風險。

拜登上任後相當關心晶片短缺造成的衝擊問題,二月就表示將尋求國會撥出三百七十億美元,以推動相關立法提高美國晶片製造產能。四月中邀請台積電、三星、英特爾(Intel)等19家公司高層召開半導體執行長峰會時,再次強調強化美國國內半導體產業,保護美國供應鏈。

台積電在川普時代就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先進半導體廠;媒體一月也傳出全球最大記憶體晶片企業韓國三星電子,有意斥資 170 億美元,在美國建造新晶圓廠,不過三星尚未證實。最近彭博再次報導,三星正在評估於德州奧斯汀投資100億美元,興建3奈米晶圓廠;美國晶片業龍頭Intel也在三月宣布,將投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2座新工廠。

半導體三大巨頭均考量在美國設新廠,似乎美國深具比較利益。事實上,美國建廠成本高不可攀;美國又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工程師;縱然當地有國際大廠Intel,然未必有台積電需要的供應鏈,仍須重新建構供應鏈。這些問題都會大幅提高美國廠的難度。

日本在1980年代,半導體產品市占率超過五成,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國,然在美國主導的壓迫下,產業逐漸崩解。首先, 1985年美日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使得日圓不斷升值,競爭力銳減。美國在本國半導體業者的壓力下,祭出貿易殺手鐧「301條款」,指控日本半導體違反競爭規範。

隔年,日本被迫簽訂《美日半導體協議》,要求開放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智慧財產權,保證5年內國外公司獲得20%市場佔有率。之後又提出反傾銷等手段,實施高額的懲罰性關稅。進而導致日本半導體業者節節敗退,半導體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台積電應相當熟悉日本半導體衰落的歷史,其創辦人張忠謀也曾說過「台積將成為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故謹慎的在美中貿易戰保持中立,避免被捲入兩強衝突。

去年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先進半導體廠,預計 2021年內動工、2024年開始生產5奈米製程產品,預估總投資額達 120 億美元,月產能2萬片;日前又宣布投資28.87億美元,用於大陸南京廠的28奈米成熟製程產能擴建,預估將擴增月產能達4萬片。

今年台積電在台灣5奈米的產能,將可達15萬片的規模。加上去年11月開工將於明年中量產的台積電南科十八廠,已屬3奈米製程,月產能5萬片。反觀,美國新廠卻採較南科更低階的5奈米製程,2024年量產時已是成熟製程,產能也只有2萬片,顯然並非台積電的生產主力,只是防範重演日本經濟風險的政治性投資。

高昂建廠成本可由美國政府的補助降低壓力;所需人才目前已大幅數百人招募國內菁英赴美,首批美國百名新員工也已來台受訓,劉德音日前也建議美國教育體制,應培養更多的半導體人才;台灣部份半導體供應鏈也可會隨台積電赴美投資。

張忠謀日前表示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顯示台積電謹慎避免被捲入兩強衝...

最重要的是,需爭取高含金量的訂單。由於台美生產成本差異極大,原先在台灣投產的產品實在沒有必要在美國生產,而應爭取國防相關晶片等訂單,因這些產品有國家安全顧慮,敏感度較高,晶片的價格彈性較小,最適合在美國廠生產。

台積電 半導體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