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國營事業的新人事 仍是舊政治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在開始從事現實政治分析之後,才真正覺得,派系理論是個非常好用的分析工具之一。這不僅是方便學界用來看懂兩岸各自的內部政治,連政治人物也用此來區分敵我、分配資源。

行政院長蘇貞昌繼去年3月開始整頓國營事業及官股企業,下令「政治人物不要擔任董座」後,最近又讓一些經濟部所屬國營企事業人事高層地震。有人推測,此次人事變動由於排除了政治人物,並以內升為主,不僅可以讓行政院對外強調是「專業任用」,也能讓原本無派系色彩者變成是蘇系自己人,一兼兩顧。

然而,既然派系是政客重要的參考座標,民進黨政府又非常強調照顧自己人,原本無派系色彩者,有可能會被提拔到被人看到、也足以分配資源的位子嗎?再看看民進黨這幾年來硬塞自己人、讓政二代浮出檯面的風氣,恐怕有些關係只是外界還沒看透罷了。

派系理論(factionalism)是用來觀察傳統社會或部落、以及前現代國家裡的政治運作。派系是以主從關係的依恃主義(clientelism)為基礎的「二元非正式組織群體」。因此,判斷該國政治是否深受派系影響的標準,是觀察這個國家的政治社會是否出現具有上下從屬的交換關係,而這種交換,依據依恃主義的邏輯,主要是基於兩者之間的「利益」(favors),這是凝聚二元結盟關係的基礎。

在華人世界裡,很早就用此來分析中共與國民黨的政治運作。這並不讓人意外,兩黨都是百年政黨,深受華人政治文化影響。而華人社會強調關係,利用各種血緣、姻緣、地緣、宗教祭祀、教育背景,或者職業關係(如同事)呼朋引伴、拉幫結黨以分配資源。所以,當初研究台灣派系政治者可以跨行研究中共政治且毫無違和感,道理在此。

只是這個分析工具有其特定偏見。因為在分析者的眼中,傳統社會較強調私人關係,並不是為了公共利益。美國學者就認為派系鬥爭具有陰狠、無意識形態、唯利是圖等特性,也讓許多習慣儒家文化中「德治」的人認為,此不能解釋許多政治人物廓然大公的作為。拿來分析中共與國民黨,也因此具有貼上道德批判的暗示。

然而,不用存在百年才有華人文化基因,民進黨從黨外時代就存在派系。即便在2006年,該黨全代會提案通過解散派系,也獲得主要目標:新潮流系同意。時任新潮流系總召,現任副總統賴清德承諾,新系會配合黨的決議,解散派系辦公室及該系政協組織。當然,現在沒人相信民進黨內沒有派系。

因此,此次傳出的國營事業人事變動,多數分析仍是從派系角度來看,其來有自。但相對於派系要角,此次國營企事業的新人事由於背景並不為外界所知,因此將之歸類於無派系色彩。遺憾的是,政治並沒有那麼簡單。

民進黨剛上台時,就把前朝派任人事清洗一遍,不僅是把能派的位子,塞上自己人,還會搶常任文官的位子,派駐國外,甚至新創更多職務,普惠徒眾。這與馬英九個人潔身自好,寧願不動綠色陣營官員或把位子空在那裏大不相同。這樣的行事風格,現在突然說還有高層人士是無派系色彩,未免太小看民進黨。

例如在這次派任人士中,其實就有綠朝重要派系的黨國大老親戚廁身其中。說蘇院長行事專斷,只顧培養自己人,也太忽視蘇院長屹立政壇那麼久,豈有不知合縱連橫的道理。

行政院長蘇貞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問題就在於,美國學者對派系政治並無好評價,也包括認為在派系主導下的國家政治,易形成政治腐化、決策僵局、應付危機能力遲緩等缺點。一個現代國家,能容許這種事情存在多久?在年輕人對未來普遍悲觀的社會,又能容許任用私人持續多久?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民進黨 中共 行政院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