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鬥不能破!談如何寸土不讓的空防戰略

聯合報 王長河/國防大學助理教授

2020年11月29日是中華民國空軍建軍百年紀念日,空軍健兒是用「身體」護國。

2019年5月28日,總統蔡英文視導「漢光35號」演習後,提出「國土主權,寸土不讓,民主自由,堅守不退」的決心,空軍即奉為圭臬;2020年10月6日,視導屏東空軍第六混合聯隊時,再次重申此一信念,肯定空軍官兵為國家安全構築一道銅牆鐵壁的屏障;然此一指令,對空軍來說,意義重大,卻影響深遠。

中國大陸距台過近,中共戰機一旦出海,攻擊台灣僅數百秒內的事,若未派遣在空或警戒兵力對應,將無法於12浬處達成毀敵任務,故「台灣防空識別區」空軍視為「家院」。

面對中共軍機常態化經由巴士海峽進出第一島鏈時,必須立即反應,否則恐形成瀆職;在「鬥不能破」的窘境下,禁止首先開槍,然複合材料的戰機不耐撞,自然兩軍落入對峙、追逐、纏鬥的困局中;9月19日之「圈鬥」緊張態勢、10月29日F-5E及11月17日F-16戰機的失事,將問題浮出檯面。

以美軍戰機為例,平時固定巡弋東亞之目的多重,包括:訓練、嚇阻、蒐集電子、水文及戰場情報,同時兼服測試假想敵國空防能力。空軍當不應隨共機起舞,可使用無相的火控雷達進行追監,同樣具防衛與威懾效果,顯然各軍都喜歡用有形的戰機,進行拼鬥,忽略效費比。

觀察中共軍機穿越巴士海峽行徑,是經台海中線之西南端點後轉折穿越巴士海峽,實未挑戰台灣空防底線,而是爭奪海上通道權;台灣可依兩岸情勢決定維持積極應對,或選擇彈性反應處理,如1974年中共船艦穿越台灣海峽,赴西沙進行海戰,即為前例。

兩岸應秉「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維護區域和平與安全,減低意外發生,雙方主政者當重新思考,調整應對方式,進而建立軍事熱線。

當前,中方首當停止巡弋台海中線,作為善意,航行巴士海峽前,先行通報,或明確表達無害通過之意圖(航跡不指向本島、避讓禁、限航及敏感區)、開啟敵我識別器及航行燈等;而國軍當精確定義空中的「民主自由之國土」,並訂定中共機艦穿越巴士海峽的威脅等級,作為作戰行動準據,防杜擦槍走火的意外。

中共軍機常態化經由巴士海峽進出第一島鏈,圖為攔截中共轟六K轟炸機的國軍F-16A...

空軍 巴士 戰機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