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希鵬/溝通的重點 在對方聽進什麼

聯合報 盧希鵬

有一個學校警衛養了兩隻狗,有一天校長經過校門,小狗一直向校長狂吠,大狗則走過去一直搖尾巴。校長說,這隻小狗是誰養的,在校園裡太危險了,明天處理一下。第二天那隻小狗果然就不見了,但是那隻大狗,繼續在校園中活到壽終正寢,牠的名字我現在還記得,就叫做小柏。

我常常在想,是小狗對,還是小柏對?

為什麼會有這個疑問?因為我有朋友對於當前政府也有不滿,常在臉書上像小狗一樣狂吠,很多朋友都勸他,狗吠火車,最後消失的是那隻狗,而不是火車。

我對孩子們的一些行為也有時不滿,那我要像小狗一樣對著孩子狂吠,還是想小柏一樣,搖搖尾巴,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以前我就跟自己說,指導孩子功課,要以不破壞親子關係為第一原則,要學習做一個有趣的老爸,而不是一直狂吠的小狗,免得在孩子面前被消失。

在溝通理論上,常常不在於你說了多少,而是對方聽進去多少。重點不在說,而在對方聽到什麼?更不是強迫要對方接受自己的意思,或是曲解自己的意思。溝通包括了說話者的訊息,雜訊,溝通障礙,以及受話者聽到的事。受話者聽進去的事,才是重點。

如果說多了,就是一種嘮叨,嘮叨式的溝通,讓人聽而不聞,是一種無效的溝通。溝通不只是說話,而是一種意念的傳達,傳達的方式有很多方式,許多時候,靜默也是一種溝通。

不過現在溝通的方式,又由口頭變成了社交媒體的文字與圖片。在社交媒體上,一張經過美顏的照片也很重要。曾經有對一班高中男生做的實驗,發現他們對於漂亮照片的女生,都會傾向給與正面評價與談話的動機,即使他們知道這張照片可能是假的。此外,社交媒體上的貼圖也成了主要的溝通方式,當一個人傳給你「哈哈,好好笑」貼圖的時候,本人可能是面無表情的。也有人發現,如果對方打了哈哈兩個字,是假笑。如果是哈哈哈三個字以上的哈,就有可能是真笑了。再強調一次,在社交媒體上,溝通的重點不是你說的,也不是你的長相與表情,而是對方聽到的話,與所看到的長相與表情。

此外,你是誰,也很重要。

有研究顯示男生對女生有較大的溝通動機,反之則小。有一所大學提供了實名登記的服務叫做「學長幫幫忙」,也就是所有的女學生都可以上網尋找幫助。像是希望有人送她去火車站、有人幫她寫微積分作業、甚至下雨的時候,希望有學長能夠幫她送雨傘。聽說這個網站非常熱鬧,因為那所學校的男生每天沒事就會上網看看有哪些學妹需要幫幫忙。後來另外一個網站出現了,叫做「學姐幫幫忙」,結果卻異常的冷清。

再強調一次,你是誰,決定了你的話會不會被聽見,如果那隻小狗是校長養的,應該也會壽終正寢。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社交 女生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