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天行/諾貝爾經濟學獎 預示金融危機迫近?

聯合報 龔天行/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富邦金控高級顧問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三位美國學者,包括曾擔任聯準會主席的柏南克。諾獎委員會說明這三位學者獲獎的理由是他們一九八○年代初期的系列論文,探討銀行在經濟運行中扮演的角色,銀行內在的脆弱性,以及大規模銀行倒閉如何衝擊實體經濟,為現代金融研究奠定基礎。他們的理論也轉化為實際的政策,避免了二○○八至○九的全球金融海嘯演變成為更嚴重的經濟蕭條。

有人詬病諾貝爾獎為落後指標,獎項往往是在獲獎人重大學術貢獻幾十年後才頒發。但是今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喚醒人們對近十五年前金融海嘯記憶的同時,是否變成領先指標,預示金融危機又迫近了?

獲獎人之一的芝加哥大學教授戴蒙在獲獎後的記者會表示,金融海嘯之後的監管改革已強化了系統承受風險的能力,但是他也警告,雖然銀行整體狀況頗佳,危機仍可能從金融系統中其他有資產/負債錯配風險之處爆發。柏南克則表示雖然金融系統比以前穩健,但金融系統即使不是危機之源,仍可能加速並深化經濟危機。

到底金融危機是否已迫在眉睫?戴蒙所說的金融危機可能由銀行之外的其他資產/負債錯配風險之處爆發,他說的是哪裡?柏南克的危機之源並非金融,但金融系統會加速、深化危機,又是怎麼回事?

根據戴蒙和今年另一位諾獎得獎人迪布維格的論文,銀行在金融運行中扮演的最重要角色是在儲蓄者和投資者之間扮演中介者,將儲蓄者的資金輸送給投資者使用。儲蓄者對借出資金往往有及時收回的流動性需求,但投資者若要有效使用資金,就無法滿足儲蓄者對資金流動性的要求。銀行提供的主要服務就是以銀行本身的流動性和資本,彌合並承擔儲蓄者和投資者對資金需求長短期的差異,因此銀行先天就有資產/負債錯配的風險。在金融海嘯之後,由國際清算銀行(BIS)主導的監管改革,大幅增加銀行流動性與資本要求,強化受監管銀行的韌性。但當受監管銀行的中介成本增加,就使得不受監管的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Non-Bank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NBFI)得以搶占市場。

BIS在評估整體金融風險時特別監測五類的NBFI,或可稱之為影子銀行。他們面對和銀行相同的巨額資金抽離的風險,卻未納入監管。這些影子銀行的總資產在二○二○年底達六十三兆美元,占全世界金融市場資產的百分之十四,約為受監管銀行的三分之一。影子銀行中規模最大的是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以及其他固定收入型的投資基金。這些類銀行的投資基金大規模贖回潮,的確引發並深化二○二○年三月新冠疫情初起時的市場流動性恐慌。戴蒙應就是指這些影子銀行可能會是下一次金融危機的引爆點。

柏南克則認為金融雖不是此次問題之源,俄烏戰爭以及地緣政治帶來的供給鏈衝擊才是。但歐洲天然氣短缺帶來的經濟下滑,以及新興市場國家債信惡化,金融機構將承受損失,是否造成資金所有者信心崩盤,將資金大幅度撤出金融中介機構,引爆金融危機,尚待觀察。

兩位諾獎學者,講話深奧。金融危機是否迫近?只能說尚未見即刻發生跡象,但風險升高中。

金融海嘯 實體經濟 諾貝爾獎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