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加速「經濟戰備」指南

聯合報 李淳/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裴洛西訪台引發對岸強烈反應。軍事威脅固然嚴肅,中國大陸可能繼續升級的經濟脅迫,更值得關心。特別是當美中二強都背離「以規則為基礎」的經貿秩序,不斷擴大利用「經濟謀略」(Economic statecraft)做為達成政治、外交及戰略目標手段的今日,台灣需加快經濟戰備工作。

經濟謀略可分為正面利益誘因及負面經濟制裁。其功能相同,就是以經濟為工具,遂行一國政治及外交戰略目標。正面誘因不限於給予利益好處,也包含建立大家有利可圖的遊戲規則及運作方式;WTO及FTA自由化機制,推動開放市場、建立貿易秩序,就可視為西方國家以全球為範圍的經濟謀略。至於中國的一帶一路,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更是正面經濟謀略的典型。

負面經濟謀略最常見的就是經濟制裁,是以經濟壓力迫使對方改變政治外交立場的工具,也常被稱為「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慣用方式主要是管制甚至禁止進出口及投資。因為常需要民間企業高度配合(甚至損失補償),市場經濟國家使用上有極大限制,往往會侷限於聯合國決議、避免武器、毒品擴散等少數例外具有高度正當性的問題上。

反觀中國、俄羅斯等專制、非市場經濟國家,一方面政府控制公營企業有主導權,他方面在民族主義、計畫經濟、為黨服務與各種潛規則的箝制下,私營企業配合度極高,加上經濟崛起後籌碼膨脹,「經濟脅迫」就成為密集使用的武器。以中國大陸為例,幾乎年年都有案例:二○一六年的禁止陸客來台、禁止菲律賓香蕉進口、二○一七年限韓令、二○一九年制裁加拿大、二○二○年制裁澳洲、二○二一年制裁立陶宛、制裁台灣食品農產品,到二○二二年擴大制裁台灣,就是最佳例證。

不幸的是,連美國也開始把「經濟脅迫」列入彈藥清單。二○一八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是以制裁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為由。就算美國言之有理,然而WTO等機制並非沒有處理機制。二○一九年課徵全球鋼鋁稅,是以國安為理由,更開啟「以國家安全為名」的經濟脅迫時代。後續對中國的各類出口管制理由,也都見到國安二字。

北風與暖陽的寓言清楚告訴我們,經濟脅迫通常效果有限,正面謀略才會成功。然而正面謀略激發的是外國的認同,經濟脅迫卻可激發內部民心,無怪乎中美如此愛用。

美中是全球前二大經濟體,經濟子彈也是全球最多。當「經濟脅迫」成為標準武器時,其他國家當然要全面戒備。經濟脅迫有效果會痛的前提,是被制裁國貿易與投資利益過於集中。所幸大多數貿易與投資具有流動性,老主顧拒買,還有新客戶可開發。而且「經濟脅迫」類似病毒,中過一次就至少開始有局部的免疫力。現在加拿大、澳洲更開始推動被中國脅迫的「全球復仇者聯盟」作為回應。

台灣面對的情勢主要來自對岸,同時也因國際公約或使用到美國設備及專利,而需配合美國實施經濟制裁。在美中戰略對抗大局下,這個情勢只會繼續惡化。因此我國要加速「經濟戰備」,包括第一、全面盤點掌握集中度高但流動性低的產品、產業,研判遭制裁風險以及因應對策。第二、盤點掌握我國在對岸投資的曝險情況、衝擊並提高產業風險意識。第三、掌握配合美方制裁風險及準備因應。

美國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