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希鵬/敏捷組織的網路效率

聯合報 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這部電影中,有一段劇情發生在普林斯頓大學的酒吧裡,四個男生正在討論如何去追求酒吧中一位最漂亮的女生。男主角納許(John Forbes Nash Jr.,後來提出賽局理論納許均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提議說,如果所有男生都去追求那位最漂亮的女生,這個女生一定會拿翹到誰也追不到,不如大家先約定好不去追求那最漂亮的女生,於是每個男生在今天晚上都可以找到一位女伴。當最漂亮的女生被孤立之後,有誰想去追她就容易多了。在納許的眼中,追女友是一場賽局理論。

如果由網路理論來看這個故事,當有兩個可以互補節點存在一個沒有連結的空缺,就稱之為結構洞。有結構洞的地方就有網路市場,像是婚姻交友,市場買賣,都存在非常多的結構洞。去中心化有時可以讓網路市場更有效率。

譬如,最漂亮的女生本是酒吧的中心點,大家若去追求其他的女生,就是一種去中心化。在網路理論中有一個布雷斯悖論(Braess's paradox,一九六八年德國數學家提出),指在一個交通網絡上增加一條路徑,有可能對網路的效率不是增加,而是減少。譬如,台北市增加了一條市民大道高架橋之後,上下班時大家都想跟中心點連結,當所有的車子都駛向市民大道時,反而成了交通的瓶頸。 還好Google導航可以建議我不要再上市民大道了,反而分散車流到其它網路路徑,能夠更快速的到達目的地,這也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網路效率。

布雷斯悖論要告訴我們的是,當網路世界中存在著一個中心化的捷徑(或資源),大家都會搶用這條捷徑,反而降低了網路的效率。企業為什麼會有公文旅行而延宕,就是因為所有的文件都要流向老闆的手中,讓老闆成為網路效率的瓶頸。去中心化的意思,就是讓前線作戰的人可以做決定,也就是敏捷組織。

有人提出了去中心化的三P管理,分別是Purpose(清楚的願景),People(有能力的人),跟Process(清楚的流程)。譬如,大地震發生後,政府的救難資源,規畫了半年還沒有發放下去,但是民間的慈善團體,當天下午就在災區發放救難物資。因為他們有清楚的願景,清楚的流程,以及一批有能力的人,就能夠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做出最快的反應。

過去,我們太倚靠大型中心化的星狀組織結構洞(一個資訊交換與控制的節點)。Web三點○時代,在去中心化世界中,利用無所不在的小型化結構洞,才是互聯網的本質。

女生 願景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