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消費券有用嗎 網友疑問:當年有花超過3600?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圖為民國九十八年發行的振興經濟消費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衝擊經濟,政府為紓困推出多項措施,卻因手續不便反造成混亂,有網友因此回憶起2009年金融海嘯時所發的振興消費券。當年一人發3600元,使用期限約半年。有網友便拿來比較並在PTT上發問:當年發放消費券花了很多錢,效果似乎也不理想,有領過消費券的大家,當年都是怎麼花的,有花超過原本面額的3600嗎?

有些網友認為效益不大,表示「六到七成拿去買本來就會消費的東西」、「蠻多人買東西就直接用消費卷結,不夠再補錢」、「用3600消費券換了3400的現金」、「全家的消費券換了一台電視,完全沒花到現金」、「一堆商品偷抬價,根本無感」。

但也有網友表示覺得消費券蠻好用,「買了小朋友奶粉一萬多」’「我花了七千多買手錶」、「花3990買三星的MP3」、「以鄉下來說,攤販都很開心。一些經濟不好的都跑去買衣服褲子」、「至少公平人人有獎」,由於性質類似,還有一些網友拿消費券和政府之前宣布要發的酷碰券比較,認為酷碰券的劣勢在「能夠使用的商家有限」以及「要先花錢才能折扣,很多人會不想用」。

與目前的紓困措施不同,當時的消費券是為緩解金融海嘯帶來的通貨緊縮,希望民眾增加消費而實施,當時包含行政手續費一共花費858億元辦理,同年12月,經建會自估消費券對於GDP的貢獻僅約0.28~0.43%,六到七成的花費是花在原本就打算購入的項目,成果低於預期。

消費券 金融海嘯 疫情 疫情紓困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