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會走路的樹」所在博物館 環境部通過成立環境教育中心

環境部肯定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以布農族文化為特色課程,從保護森林免受到開發破壞的行動開始,一步一腳印守護這片淨土,並善用在地資源來宣導環境教育,讓民眾了解留下森林對部落及生態的重大意義。記者尤聰光/攝影
環境部肯定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以布農族文化為特色課程,從保護森林免受到開發破壞的行動開始,一步一腳印守護這片淨土,並善用在地資源來宣導環境教育,讓民眾了解留下森林對部落及生態的重大意義。記者尤聰光/攝影

台東縣延平鄉鸞山部落知名景點「會走路的樹」,由布農族人阿力曼19年前守護下來,並在該區域成立「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環境部日前通過為「環境教育中心」,成為台東第7處環境教育認證場所。阿力曼說,會繼續讓人謙卑走入森林。

阿力曼表示,守護部落山林這條路真的很辛苦,他要把大自然給予的資源,教育大家愛護這塊環境土地,能獲環境部認可通過為環境教育中心場所,很開心,表示自己努力沒白費,未來會繼續讓人謙卑走入森林,讓更多人了解環境資源很珍貴。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2年前獲得國家環境教育獎特優後,環境教育審查委員一致建議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能夠進一步申請環境教育場所,成為傳播環境友善的基地,經過1年多評鑑,日前終於審核通過,並在昨天於博物館內舉行「環境教育中心」揭牌。

環境部官員指出,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以布農族文化為特色課程,從保護森林免受到開發破壞的行動開始,一步一腳印守護這片淨土,並善用在地資源來宣導環境教育,讓民眾了解留下森林對部落及生態的重大意義,實屬不易。

縣府環保局長郭建成表示,縣府長年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鄉鎮及民間企業長期保持合作,促成環境教育在台東的穩定發展,中央繼去年通過的關山米國學校環境教育園區後,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成為縣內第7處環境教育認證場所,有助提升台東耕耘環境教育能見度與成果。

據了解,19年前財團準備收購土地開發,開啟了阿力曼努力守護土地的決心,尋求社會資源,團結部落力量,保留下大片的鸞山原始森林,最後成立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逾25萬人造訪的成績,就連外國人士、企業團體及政府機關都安排感受一趟森林教育的洗禮。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成為台東第7處環境教育認證場所,有助提升台東耕耘環境教育能見度與成果。記者尤聰光/攝影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成為台東第7處環境教育認證場所,有助提升台東耕耘環境教育能見度與成果。記者尤聰光/攝影
台東縣延平鄉鸞山部落知名景點「會走路的樹」,由布農族人阿力曼19年前守護下來,並在該區域成立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環境部日前通過為「環境教育中心」,成為台東第7處環境教育認證場所。記者尤聰光/攝影
台東縣延平鄉鸞山部落知名景點「會走路的樹」,由布農族人阿力曼19年前守護下來,並在該區域成立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環境部日前通過為「環境教育中心」,成為台東第7處環境教育認證場所。記者尤聰光/攝影
鸞山部落「會走路的樹」,由布農族人阿力曼19年前守護下來,免於被財團收購土地開發。記者尤聰光/攝影
鸞山部落「會走路的樹」,由布農族人阿力曼19年前守護下來,免於被財團收購土地開發。記者尤聰光/攝影

博物館 台東 環境部

延伸閱讀

馬祖民俗文物館3、4樓整修完畢 18日起開放

雲林專屬環境教育教材 「阿寶的大腳丫遊記」出版

台東3組團隊進入國家環境教育獎決審

2024國際博物館日/臺史博「我市臺灣通:臺南人專案」5/18至31市民免費 加碼15場活動

相關新聞

演唱會不想再淋雨!宜蘭盼建小巨蛋 議員分析:非為蓋而蓋

知名樂團「告五人」今年3月在宜蘭運動公園開唱,2天演出吸引4萬人入場,卻遇到下雨,地方倡議興建小巨蛋,縣議員林岳賢等人今...

台東祭出「捕蜂捉蛇」最高8千元 內行人:沒想像好賺

捕蜂捉蛇業務消防全面退場,台東因地理幅員遼闊,縣府吸引業者投標,今年計價契約變更,蜂蛇每件計價最高8000元,最低300...

全國普及率全國第三 台東2部落還沒自來水遭批承諾跳票

為提升偏鄉部落飲用水安全無虞,台東縣政府前年爭取3億元經費,包括改善達仁鄉及延平鄉興建簡易自來水廠與延管工程計畫。不過,...

老報人高溪池辭世 筆耕「基隆選舉錄」寫盡政壇20年起伏

基隆市資深媒體人高溪池,5月11日凌晨安詳辭世,享耆壽93歲,他是新聞界「老報人」,退休後出了8本「基隆選舉錄」,從最基...

謝國樑執政…綠仇恨值高 激起藍力挺

基隆市政府近日公布市長謝國樑施政滿意度為51.4%,交叉分析受訪者政黨傾向,發現謝在相同時、地做同樣的事,支持國民黨對象...

蘭陽大橋改建 一旁歷史建築舊橋卡關

蘭陽大橋過去曾因颱風洪水暴漲而封橋,第一河川分署去年4月公告治理計畫,顯示梁底高度不足,若遇洪水恐危及居民安全,須改建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