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新創工作吸人才 縮短城鄉乍曙光

追求合適的工作與穩定的經濟成長是SDG8的關鍵核心。然而,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報告顯示,自2021年春天以來,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全球,2022年全球失業人數將達到2.07億人次,估計直至2023年才能恢復。根據主計總處數據顯示,2022年6月台灣失業人數約44萬2千人,失業率3.74%。

2021年、聯合報70周年時,我們邀請多位關注就業及經濟議題的行動家,為台灣的未來許下願望。天空的院子創辦人、小鎮文創公司執行長何培鈞,在南投竹山打造亞洲創生中心第一個台灣基地,縮短城鄉差距並接軌國際。TFT創辦人暨董事長劉安婷進行了一場溫柔的社會運動,讓年輕人投入教育、改變教育現場。

2022年,我們持續關懷許願人在全台各地的最新動向,記錄他們為實踐願望所付出的努力,也期待更多民間力量響應支持,讓改變在台灣發生。

2.07

億人次

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全球,2022年全球失業人數將達到2.07億人次。

何培鈞在國內外設立「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讓亞洲的創生現在進行式進入人們的思維與想像。

天空的院子創辦人、小鎮文創公司執行長何培鈞許願在10年內打造「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縮短城鄉差距並接軌國際,不僅南投竹山基地已在去年底啟用,北部、東部、南部、離島基地也在裝修中,預計2022年底啟用,4月底更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第一場北區小聚,朝著讓台灣小鎮、台灣年輕人與國際接軌的夢想一步步邁進。

「台灣那麼小,沒有道理發展落差如此巨大」,要縮短城鄉差距,何培鈞認為應該建構更友善的環境,讓青年回流,並放眼全台灣,甚至亞洲市場,「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是他提出的解方。

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預計在全國設立5個基地,包括台北雙連、南投竹山、高雄美濃、花蓮新城和馬祖,現階段除南投竹山基地已經啟用,其餘皆在裝修中,預計最快2022年底啟用。竹山基地也將在年底前上線區塊鏈系統,北部與華山文創園區有合作共伴計畫,可串聯各基地整合工作,讓合作夥伴進行課程培訓,認識CSR、了解背後的邏輯運作、城鄉資源對接等。

何培鈞說,竹山基地接下來會進入數位社區、數位人口與數位治理的階段,各大企業員工旅遊來到南投,只要掃QRcode,就可以看到他的足跡,包括碳排,可以蒐集到很多數據提供給企業參考,讓員工旅遊變成數位化的行動。

除了國內5個基地,國外也有基地正在運行。馬來西亞合資的PLAB地方創生實驗室,目前執行政府的地方創生計畫,輔導了20、30個品牌。位在中國福建的橙翔文旅,今年執行六個社區輔導項目,日本也有一個橫濱專案辦公室。每個月各區的光點小聚將提供線上亞洲創生最新的個案,從中國、馬來西亞與日本海外連線的第一手觀點分享,讓亞洲的創生現在進行式進入我們的思維與想像。

地方創生無法孤軍奮戰,更需要企業的支持與共伴,目前永鑫能源已經成為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的共伴企業,並做了企業禮贈品的採購,像是採購竹山小農的蔬菜,將地方的培訓課程,從實務轉到系統,何培鈞說,企業採購就有經濟影響,透過企業CSR的專案、禮贈品採購可以給更多鄉鎮發展的機會。

何培鈞說,現有多家企業正在接觸中,包括上市公司,他相信未來共伴企業不只有永鑫能源,每個月都會舉辦一次的台北光點小聚扮演關鍵角色,將會在此聚會向企業闡述理念、社會倡議,持續擴大對話與連結,只要有1%的企業支持,未來就有無限可能。◾

政府不可能永遠提供補助,「生存」成為在地創生的最大問題。
— 甘樂文創創辦人 林峻丞

新北市三峽「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推廣在地創生多年,他的品牌「禾乃川」豆漿廣受歡迎,預計在2022年底至2023年開始在雙北、桃園展店。另外,林峻丞還打算興學開辦實驗高中,讓家計有問題的學生免費就讀,陪伴他們成長、走向人生正軌。

林峻丞在三峽創立「甘樂文創」,經營品牌「禾乃川」,同時還照顧因為家庭環境失學的國中、國小生,陪著他們成長。林峻丞近期還開始與外地的在地創生夥伴合作,希望將各處的在地文化推廣出去。不過在地創生發展不易,其實還是有些團隊遇到一些困難。

林峻丞表示,政府各部會推動在地創生讓青年返鄉已經邁入第三年,可以看到越來越多計畫,但這些都不是短期就能看到成果的,部分團隊可能會把補助當作商業模式,但政府不可能永遠提供補助,「生存」成為在地創生發展的最大問題。

林峻丞推廣在地創生多年,同時還照顧因為家庭環境失學的學生。圖/林峻丞提供

林峻丞指出,他經營「禾乃川」多年,營收慢慢成長,販售的豆漿通路逐漸擴大,現在就連便利商店都能買得到他們的商品,另外,電商營收在疫情期間也有所成長,品牌已逐漸打開知名度。林峻丞表示,他們今年將開始拓展品牌通路,預計會在雙北、桃園開設3至5家店,期盼能在2023年達到營收破一億的目標,獲得更多資源來做在地創生。

「我要辦實驗高中」林峻丞表示,以往都提供資源,陪伴家裡環境遇到困難或中輟的國中生、國小生,不過有些學生到高中後,仍可能因為環境因素再度中輟。他認為要真正解決問題,需要設立高中、開辦體制外的學校,讓這些學生能接受12年的完整教育,取得高中學歷,甚至有機會考上大學。

林峻丞說,他們已經準備一段時間了,今年或明年準備就會提出申請,在三峽設立實驗高中,替學生培訓技職能力,讓他們出社會後也有能力謀生。他指出,創校初衷就是導正走偏的少年、陪伴他們長大,主要鎖定家庭有狀況的孩子,所以不會收取任何學費,也希望能尋求企業贊助、找到更好的合作夥伴,一起改變社會,幫助弱勢學生。◾

劉安婷透過不同方式和社會對話,希望非營利組織能成為優質人才職涯的公平選項之一。

TFT(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今年邁入第9年,前幾年的TFT教師完成兩年計畫(TFT稱「校友))要找工作時,多數雇主會略過這兩年經歷,認為兩年的偏鄉教師的工作和到國外打工遊學、去農場擠牛奶一樣,空有熱忱但沒有專業,既不卓越也無法累積能力。

而這幾年,陸續有企業的看法改變了。

現在TFT的校友可以得到知名企業,像是:聯合利華、奧美、國泰、戴爾科技等優先面試的機會。國泰還鼓勵員工,若錄取TFT兩年計畫,可以申請留職停薪兩年。

今年,TFT與企業共同推「2+N 計畫」,一旦申請者取得TFT兩年計畫的受訓資格,就有機會預約兩年後的工作。第一個合作的企業是「綠藤生機」,創辦人鄭涵睿認為,TFT校友有利他使命感,加上行動導向的實作精神與成長心態,正是綠藤在找的人才 。

「企業的再教育和溝通是我們想要努力的一塊拼圖」TFT創辦人暨董事長劉安婷解釋,近年和不同企業各種跨域人才流動計畫的初衷。

TFT派年輕教師到偏鄉,不但解決偏鄉教師荒,更希望解決教育不平等的現象。圖/TFT提供

去年劉安婷許下的願望是「希望非營利組織能成為優質人才職涯的公平選項之一」在她剛創辦TFT時,這樣的願望並不被理解,也難以想像。

這幾年,TFT在內部提供工作夥伴有市場競爭力的薪資、能夠學習成長的環境;在外部串連志同道合的非營利組織開辦School 28,讓不同的人才得以流動;也和企業合作打開職涯想像,今年還進一步發展了「2+N 計畫」。因為多方協力,終於有小眾的認同,劉安婷想透過不同的方式一直和社會對話,「透過行動讓它可以從小眾到主流,才是社會的整體進步」。

下一步呢?「更早期人才培育,像是高中的微課程或暑期課程,」劉安婷漸漸拼出屬於這個願望的完整拼圖,在內外部的價值溝通、同質組織的串連、異質組織的合作後,她想進一步的向下扎根,從中學教育做起,「我們在思考如何透過不同的形式的探索,也可以影響更年輕的人才」。◾

每個人都能成為永續的一分子,沒有人會是永續的局外人。
— 社企流創辦人 林以涵

「希望未來到社會企業工作,不再是犧牲」這是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去年許下的願望。對她而言,這不只是個許願,更是她多年來持續深耕社會創新領域,以「倡議」加上「實踐」致力打造的未來願景。

「不只倡議,我們也捲起袖子做人才培育。」林以涵表示,去年社企流也成為社會創新人才學校「School 28」的執行單位,培育社創組織最缺乏的「二把手」。

二把手是社創領域的事業發展與管理人才,能夠協助組織創辦人擴大社會影響力。School 28 提供六個月培育,學員不必離開原工作崗位,就能接受培育課程、職涯導師等協助,更認識社創領域。

第一屆 School 28 於去年底結業,455位報名者中,錄取了28位學員;學員有六成來自企業界,工作經驗大多超過三年。這六個月的培育課程,確實改變了幾位青年的職涯。林以涵說,有些學員起初是抱著「自我進修」的態度加入計畫,課程卻開啟他們的視野,讓他們發現社創組織的多元及創意,心中產生轉職進入社創領域的念頭。

第一屆計畫的28位學員當中,有半數採取了行動、嘗試轉職,目前已有6位成功進入社創領域。林以涵說,有學員從一般金融業轉換至影響力投資領域;也有學員結業後進入社企流工作,今年更成為第二屆計畫的工作人員,「具有傳承的意義。」

第一屆 School 28 計畫結業合影。圖/School 28 提供

林以涵指出,第一屆 School 28 的成果良好,第二屆將擴大參與規模,包含學員人數、導師人數與夥伴組織。此外,已結業的28位學員也形成社群,持續進行交流、舉辦讀書會,未來仍會在社會創新領域擴展影響力。

回想自己與第一屆學員的互動經驗,林以涵說,她對於社創領域的願景有了些改變。

「有些學員雖然沒有轉職,但是結業後待在原公司做專案,也能為社創領域帶來貢獻。」林以涵認為,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最適合的實踐方式,就算不進入社創領域工作,也能用不同方式落實永續,「並非一定要轉職才叫熱血」。

「這是我的許願進階版。」林以涵期望,每個人在生活或工作上都能實踐永續,不需做出任何犧牲;每個人都能成為永續的一分子,沒有人會是永續的局外人。◾

沙力浪認為,在守護傳統領域時,應建立管理機制。

布農族作家沙力浪書寫自己的部落、土地,出版以族語為主要語言的書籍,記錄部落耆老的智慧。近年來他回到傳統領域擔任嘉明湖山屋管理員,同時也當高山嚮導、高山協作,帶領大家走入山林。

去年沙力浪為台灣許願,希望未來的台灣更重視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與共管機制,讓高山協作有更完善的工作環境。事實上,自2019年行政院正式宣布「開放山林」,除了降低入山門檻之外,因疫情無法出國旅遊,不少人潮開始湧入台灣山林,讓許多高山和過去鮮少人知的秘境都成為熱門打卡景點。

不過,不少山友因缺乏認知和保護措施,讓各種登山亂象頻傳。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2021年消防機關執行山域意外事故救援事件達398件,是過去10年平均件數的1.6倍。縱然台灣山林解禁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但在自由與開放的背後,仍有許多議題值得關注。對此,沙力浪曾在受訪時表示,建議政府應保障高山嚮導、高山協作的權益,研擬更周延的政策。消防署也承諾,未來會持續採購、提升山域救難團隊的救援器材,讓救災智慧化,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他們也正在為SDGs努力

許願未來 點亮角落微光

聯合報71周年 | 2022許願成果報告

統籌
林秀姿
製作人
蔡佩蓉、林雨荷洪欣慈
採訪記者
陳雅玲、張睿廷張瀞文、蘇彥誠
影像
蘇健忠、蔡宗儒報系資料照
視覺設計
許瑋琳
工程師
顏傑、周融聖
協力團隊
羅國俊、應翠梅熊迺祺、蔡惠萍魏忻忻、唐秀麗何雅玲、許君吉陳易辰
監製
蕭衡倩、林秀姿潘如瑩、董谷音
製作單位
聯合報新聞部
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