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2 消除飢餓

永續餐桌 從友善耕作開始

「消除飢餓」目標在於促進發展永續農業與增進糧食安全,根據2019年行政院公告的「台灣永續發展目標」,為確保建立永續糧食生產體系,台灣永續農業耕作面積比例2030年要達到23.7%,但2019年時只有12%,距離目標仍有不小差距。

2021年、聯合報70周年時,我們邀請多位關注農業及糧食議題的行動家,為台灣的未來許下願望。新南田董米創辦人林哲安和長期關注農民運動的行動者楊儒門,提倡不使用農藥、化肥,以友善土地、與生態共生的方式發展農業。為了幫助孩童遠離飢餓和貧窮,台灣世界展望會資助國內外超過20萬名脆弱兒童,提供糧食保障與關懷陪伴。

2022年,我們持續關懷許願人在全台各地的最新動向,記錄他們為實踐願望所付出的努力,也期待更多民間力量響應支持,讓改變在台灣發生。

2,000

林哲安創辦田董米,把田營造成水鳥喜歡的環境,冬季最好的時候田裡會有2000隻鳥,比去年1700隻增加300隻;物種一年150種,比去年增加5種鳥。

林哲安8年前創辦田董米,把田營造成水鳥喜歡的環境,他分析4年來鳥類調查,有10多種鳥類增加,令他大為振奮。圖為林哲安去年在聯合報70周年社慶論壇受訪。

台大高材生也是愛鳥入士林哲安,8年前創辦田董米,把田營造成水鳥喜歡的環境,供吃供住,去年麻雀「沙塵暴」再現,今年他分析4年來鳥類調查,有10多種鳥類增加,不但以前的水鳥回來了,還紀錄到新朋友,田董米保護田鷸大成功更是讓林哲安樂得合不攏嘴,他說,聯合70許下的願望,慢慢往前邁進中,這要感謝很多加入穀東的米友們支撐,讓他們有盈餘投入更多想做的保育工作。

30歲出頭,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畢業的林哲安,從沒想過自己會當農夫,下田種稻更是他討厭的事,會走上這條路,全是因為陪他長大的水鳥消失了。

聯合報70周年,他許下「我希望未來的台灣不只生物多樣性不要再消失,甚至可以回到50年前、100年前那種水準」。

林哲安的願望有點大,但他也不是說說而已,為了讓鳥住得好一點,他的田不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還加寬田埂,在上面種野薑花等植物,讓鳥可以躲進去築巢下蛋,冬天休耕期,把水位放低,還會灑米糠,田地不翻耕長出再生稻,讓來度冬的侯鳥有足夠的食物吃。

田董米保護田鷸(上圖)大成功,田鷸數量明顯增加。下圖為今年2月田董米新合作田區,飛來金斑鴴盛大演出。圖/林哲安提供

林哲安說,台灣位於東亞澳遷徙線的必經位置,每年吸引大量水鳥前來蘭陽平原水稻田棲息。4年前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找他合作,推動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計畫」,4年來棲地營造面積不斷擴增,員山內城、壯圍新南及五結的漁塭,現在有20多甲。去年麻雀和黑頭文鳥明顯增加,小時候見過的「麻雀沙塵暴」再現,讓他驚喜不已。

最近,他分析這4年來,10月至2月冬季休耕期的水鳥調查資料,發現超過十種野鳥於綠網田區的數量優於非綠網田區。長趾濱鷸、田鷸、紅冠水雞及麻雀等4種野鳥最為明顯,被他們畫在手工米蛋捲包裝上的就是田鷸,田董米保護田鷸可說是大成功,鷹斑鷸及黑腹濱鷸也小幅增加。

林哲安說,除了野鳥回來了,生態綠網計畫也成功「變出新朋友」,如小秧雞、雙眉葦鶯、赤胸鵐,皆為原本未曾記錄、在進行棲地營造後才首次現身的新紀錄鳥種,令人振奮,「沒有什麼比水鳥增加更感動的事了」。

此外,東亞秧雞、褐頭鷦鶯整體數量雖未增加,但明顯偏好生態綠網棲地營造的田區,他們大膽推測,綠網田區如能持續擴張,這些野鳥也可望增加。

到處都有適合水鳥去的地方,這是我的最大願望。
─ 新南田董米創辦人 林哲安

不過,台灣目前沒有一個法律明文禁止水稻田開發,林哲安說,他們只能透過計畫和錢,努力的讓更多農民加入綠網行列。

去年在聯合70許下的願望,有在往前邁進中,全世界的鳥變少,但至少他田裡的鳥都回來了,雖然願望很難達成,不過也沒有往後退,保育是條漫長的路,要繼續努力。

田董米、副產品都賣得很好,很感謝所有支持的朋友,他們團隊有4人,賣的米,接的計畫、演講都進公帳,每人月領固定薪水3.5萬到3.8萬,扣掉薪水年盈餘有100萬元,這些錢聽起來很多,但是做保育很花錢,這些錢都繼續投入保育工作,「盈餘不做保育我也不知道能幹嘛!」

林哲安說,一般農夫是農忙完就清閒了,他們不是,要會種田、賣米,還要和農民溝通,調查分析,接計畫、寫報告,其實很累,唯一的淡季是在鳥都走光了,米又還沒收成前的兩周,是他們一年中可以真正放鬆的「夏假」。◾

楊儒門近年大力推廣友善契作,今年他與「啤酒頭釀造」跨界聯名合作推出「白米炸彈啤酒」。圖/楊儒門、啤酒頭釀造提供(提醒您:禁止酒駕,未滿18歲請勿飲酒)

楊儒門現在的身分是彩田友善農作執行長,他在金山地區深耕5年,與農民契作超過20甲農地推廣友善耕作、生態復育後,這一年,他在疫情期間展開全新計畫—將台灣友善耕作的稻米製成清酒。為了圓夢,他尋遍國內外酒廠,今年5月中旬把台灣米送到日本,「我要做出台灣最好的米清酒!」

楊儒門為台灣農業尋找出路20年來未曾停歇。5年前,他開始在金山、萬里、石門,協助農友以友善農法耕作,取名為「彩田友善農作」,也在金山打造一間「儒門柑仔店」,復刻傳統農村柑仔店樣貌,陳列生活必需的柴米油鹽,也提供農產集貨、銷售,凝聚當地農民交流,也保留傳統農村文化。

去年聯合報70周年「許願未來」計畫中,楊儒門許願,他希望讓金山、萬里和石門42公頃水稻田,都變成友善耕作。也希望未來的台灣,農業看朝向友善耕作,不使用農藥、化肥,對土地是一種友善的種植方式。

不過,這一年,本土疫情爆發、加上地瓜價錢變好,彩田米產量縮水了,他與農民契作的田地,從30公頃降到20公頃。但他沒有洩氣,持續為稻米找出路。

楊儒門在新北金山、萬里地區推廣友善契作,今年目標要將友善稻米製成台灣米清酒。

今年4月1日愚人節,楊儒門才與在地農產「啤酒頭釀造」聯手推出「白米炸彈客啤酒」,以金山友善農作白米,製成爆米香入酒,搭配百年麥芽糖,香氣特殊,一盒「白米炸彈」包裝著啤酒,大獲好評。

相較於特製啤酒在國內已有穩定市場,楊儒門心中也早已構想製作台灣米清酒。

台灣稻米長期生產過剩,加上國人食米量連年降低、麵粉食用量上升,幾乎已經逼近黃金交叉,農糧署年年編列上千萬預算辦米行銷,製造米製食品,但食米量仍年年創新低。行政院也才剛通過4年400億計畫,希望鼓勵稻田轉作飼料玉米。

楊儒門進一步認為,台灣食用米做清酒是還未普及的市場。過去一年,他在台灣尋覓一輪,發現能在台灣做清酒的酒廠有限,條件較高,代工費也相對高,於是,他將酒廠目標轉向日本。

希望做出台灣米製清酒後,能有機會將技術帶回台灣,在台灣找到可以代工的廠商。
─ 彩田友善農作執行長 楊儒門

以台灣米釀製清酒,在台灣一直都是大挑戰,楊儒門分析,直立式精米機一台要1500萬元,產能利用率也不好。他訪察一輪後算算,以目前的生產量,磨米若要留下70%,需要兩天的時間,若要留下40%就要2周到20天,一次只能磨6噸,「磨米時間真的太久了。」一瓶清酒光是磨米階段,成本就要超過200元。

除了設備器材之外,製作清酒另一大關鍵在酵母。日本有專門的釀酒協會,有6、7種酵母效能、風味特別好,但若不是協會會員,無法取得,也讓楊儒門開始轉向尋找日本酒造(酒廠)。

「我幾乎翻出所有人脈。」楊儒門從去年一月開始起心動念,為了尋找合適酒造,他找出每一個可能有機會協助牽線的朋友,近來終於找到四家,有百年酒造、也有年輕酒造。5月中,他終於將台灣米寄去日本打樣,「這真的是一段很坎坷的過程」,他回想起來都苦笑。

但他的目標不僅於此,他依然希望做出台灣米製清酒後,能有機會將技術帶回台灣,在台灣找到可以代工的廠商,但那已經是下一步的規畫。對於這批米清酒的想像,記者唸出幾個清酒品牌,楊儒門卻自信得很,「我才不會把清酒做成跟燒酒雞的米酒一樣!」他說,「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台灣米清酒」。◾

台灣世界展望會去年穩定支持4.4萬名台灣兒童、2.7萬多個家庭。去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替孩子募集數位設備,並在全台偏鄉籌設16間數位學習教室。

台灣世界展望會於聯合報70周年時,曾許願「世界沒有飢餓、沒有剝削傷害、沒有戰亂離別。每個孩子都能在不受壓迫、不被侵犯、免於恐懼暴力的公義世界中健康成長,擁有豐盛生命。」

轉眼來到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COVID19疫情未歇,台灣世界展望會依舊在戰亂、疾病當中作為一盞指引希望的路燈,給予流離失所、經濟困頓的家庭協助。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表示,「展望會的宗旨就是,別人不去的地方,我們去,越困難的地方,我們去。」

長期在非洲、東歐、亞洲等脆弱國家服務,台灣世界展望會去年協助了33個國家裡的85個社區,台灣資助人發揮涓滴愛心,資助約21萬名的國外資助童、近340萬人次居民邁向永續發展。

今年初俄烏戰爭開打,台灣世界展望會也數度向國人疾呼募捐。李紹齡說,這次逾9成難民都是老弱婦孺,世界展望會在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邊境等提供人道救援,但「不是給他們一碗熱湯、衛生用品就能解決問題」,除了糧食及物資發放,展望會著重兒童心理急救、兒童關懷,對可能衍生的兒童綁架、性侵、童工剝削、受教權等也超前部署,世界展望會目前也正申請烏克蘭駐地辦公室,將來協助烏克蘭重建家園。

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表示,今年初俄烏戰爭開打,台灣世界展望會也數度向國人疾呼募捐,在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邊境等提供人道救援。

回到國內,台灣世界展望會去年穩定支持4萬4000多名台灣兒童、2萬7000多個家庭。李紹齡觀察到,疫情籠罩下,經濟弱勢兒少獲得的家庭支持較少,也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不只物資匱乏,防疫資訊也貧瘠到難以想像,因此展望會投入了近600位社工聯繫受助兒少及家庭,提供物資、援助金、宣導防疫衛教觀念,更給予情感支持。

她指出,據展望會調查,疫情下特況家庭的需求比往年增加3倍,去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展望會所服務的孩子裡,有6000多人缺乏3C設備,「在家上學,等於失學」,因此展望會去年替孩子募集數位設備,並在全台偏鄉籌設16間數位學習教室。

但李紹齡強調,有了錢、設備,重要的還是陪伴,展望會的青少年培力方案包含兒少關懷服務、綜合才藝學習、文化知能培養,去年共近7萬8000人次受益,一路走來,展望會不把兒少當成提供服務的對象,「是在陪生命掙扎,陪他們找安身立命、活下去的出路。」

後疫情時代,展望會將持續深化服務,設立青少年發展中心,讓大孩子們在健康、安全的休閒環境裡,參與學涯及職涯探索等活動,也持續致力協助經濟弱勢家庭脫貧、自立,面對當今多變的災害型態,也將強化緊急救援能力,更敏捷地回應兒童及家庭的需要。

李紹齡說,每一個孩子的生命都擁有無限希望,都值得被尊重、呵護,展望會的角色,就是給孩子一個機會,成就他們的完美與豐盛。◾

他們也正在為SDGs努力

許願未來 點亮角落微光

聯合報71周年 | 2022許願成果報告

統籌
林秀姿
製作人
蔡佩蓉、林雨荷洪欣慈
採訪記者
吳淑君、侯俐安葉冠妤
影像
報系資料照
視覺設計
許瑋琳
工程師
顏傑、周融聖
協力團隊
羅國俊、應翠梅熊迺祺、蔡惠萍魏忻忻、唐秀麗何雅玲、許君吉陳易辰
監製
蕭衡倩、林秀姿潘如瑩、董谷音
製作單位
聯合報新聞部
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