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12 責任消費及生產

發展經濟的同時 也能與地球共好

近年來,「綠色消費」逐漸崛起,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與地球共生共榮,亦是人類邁向永續的重要課題。SDG12的主要目標為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由國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DP)共同發起的RE100聯盟,邀請企業以100%使用再生能源作為目標,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0家企業成員。

2021年、聯合報70周年時,我們邀請關注責任消費及生產議題的行動家,為台灣的未來許下願望。旭海安溯水產公司負責人黃國良,近年來投入漁電共生光電,希望搭上綠能列車,帶動養殖產業轉型、走向國際。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致力於改變不永續的消費模式,期盼做到有意識消費、有意識生活。

2022年,我們持續關懷許願人在全台各地的最新動向,記錄他們為實踐願望所付出的努力,也期待更多民間力量響應支持,讓改變在台灣發生。

2,000

億美元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水產養殖市場規模達2000億美元,估計約50%以上來自陸地,台灣只要能掌握其中1%就有10億美元商機。

台南養殖達人黃國良(右)帶領學生提升台灣養殖技術。

「『漁電共生』,是促成台灣養殖產業升級最好機會,但不要只要光電,忽略養殖」,旭海安溯水產公司負責人黃國良說,近一年來加緊投入「以養殖為主體」漁電共生光電,希望搭上當前綠能列車順勢帶動養殖產業轉型走向國際,他不諱言很艱辛,但會堅持下去。

以友善養殖聞名養殖業的黃國良,曾獲國內水產界最大獎項海宴獎和輸歐盟養殖場認證,2020年9月,因不滿館長陳之漢先前宣稱「養蝦的哪個不用藥」,結合養殖業者發起「萬人吃台灣蝦」;2021年3月,帛琉總統來台參訪其水產養殖場,受邀前往當地協助水產養殖升級,更讓他聲名大噪。

「目前已有3場,仍在持續努力」,黃國良受訪時說,綠電近年來重要性日增,政府大力推動漁電共生,對養殖業是百年來難得機會,他目前在嘉義、台南、高雄共3場約75公頃,設計以養殖為主的漁電共生案場,但過程不論資金面或理念與資方不斷折衝,有許多不為人知辛酸。

「對的事,就是要堅持下去」,黃國良說,2022年國際知名NGO綠色和平組織在台分支主動與他接觸,對其漁電共生案場相當有興趣,原要安排座談會分享經驗,但受限於疫情先暫緩。他更指出,其實早在2年前就透過視訊,與綠色和平組織總部分享理念,他堅持漁電共生理念,雖曾挫折,從未放棄。

「光電獲利是算趴數,養殖是倍數」,黃國良指出,就交手經驗,許多資方眼中大都僅有光電發多少電,沒有認真去討論對於養殖業面向正面效應,資方思考從「利」來看,有穩定綠電供應就有收入,風險小,可以理解其心態。但他認為「漁電共生」,只要適度調整,養殖業可以升級,光電業者也有綠電,這不是對撞、衝突,且資方也可善盡、落實「企業責任」,創造雙贏。

台南養殖達人黃國良打造自然環境無毒飼養,讓水產品長得健康又美味。

黃國良進一步說,他希望能與資方合作,蓋一座漁電共生「示範場」,面積約2至3公頃,不管是設備型或地面型案場,讓外界更清楚光電板與養殖間就日造、遮日等細節如何正確配置,搭配全自動的節能設施,進而帶動養殖業全面轉型。而多數光電案場幾乎完全是以發電為主,完全漠視養殖需求,有些資方甚至還說「有就好」,根本難落實「漁電共生」初衷,政府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喪失養殖升級絕佳機會。

黃國良指出,他認同漁電共生,就是著眼能讓台灣水產養殖業有機會大幅減少人力,以科技養殖,帶動養殖業全面升級、轉型,且在產銷面,這半年來已與國內2家具國際買賣能力水產公司簽意向書,未來以3至5年長約供應貨源,也能穩定市場價格,更以「打群架」方式,結合理念相同養殖業者,闖出永續水產產銷環境。

而為區隔市場,這兩年自己持續研發成功具檸檬、荔枝、柚子等不同口味的「風味魚」,與現有市場區隔,運用如工廠模式,從生產、銷售一條龍,減少中間商剝削,讓生產、銷售、消費者都受惠。

「我是『塭仔郎』(養殖業),從來都不是商人」,黃國良感性地說,這數十年來看父執輩辛苦在養殖這區塊,只是希望善用當前漁電共生契機,讓台灣養殖業更好。自己相關養殖技術也不吝與外界分享,不惜大老遠開車去台東成功商業水產職業學校,與學子們分享,台南大學學生也曾來參訪,種種一切,只希望「共好」,讓台灣水產養殖更好,盼有更多企業主一起合作投入。◾

你所使用的每一滴產品及用水,都是綠藤的淨零責任。
— 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 鄭涵睿

回首過去一年,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說,隨著近來ESG概念的發酵,消費者更在意產品的氣候危機影響力。2022年「綠色生活21天」的參與人數達到歷史新高;其他國際保養品牌也向綠藤取經,如何有效回收空瓶。消費端與生產端齊心為地球盡力。

鄭涵睿指出,2022年「綠色生活 21 天」的9千位參與者每完成一項行動,綠藤就為環境捐出十元,最後共捐出30萬9千餘元支持環境資訊協會位於新竹縣芎林鄉的「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這是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環境信託案例。

這一年,綠藤也加入「1% for the Planet」行動,每年銷售額的1%作為「地球稅」,支持環境組織,回應綠藤使命的具體承諾。除了捐款,綠藤也宣布,將在2023年達到100%再生能源使用、2025年組織碳排放減少60%。

「2025可信淨零,是綠藤的承諾」,鄭涵睿說,綠藤想做的,不只是碳中和,而是在 2025年達成「可信淨零」(Credible Net Zero),意味著必須以現在行動、計畫具體、目標即時、範疇完整、進展透明、與減法為先,以回應氣候危機的挑戰。

鄭涵睿與綠藤生機夥伴10年來不斷推廣「永續」理念,2022年,「綠色生活21天」的參與人數達到歷史新高。

2025可信淨零是目標,「1%綠色改變進化論」是行動路徑,其一為「In the bottle — 1%配方進化論」,瓶內的天然來源成分占比已達98.6% ,未來挑戰將天然成分占比再提升至99.6%。即使用到備受批評的棕櫚基原料,也已經100%都源自負責任的採購,也會繼續找尋,並優先選擇循環經濟原料。

第二是「On the bottle — 1%包裝進化論」,瓶外包裝的進行,挑戰在2025年達到「零廢棄」。這一年綠藤在回收玻璃大廠春池玻璃的幫忙下,將綠藤包裝換上了50%再生玻璃瓶器,已超前多數國內外美妝保養品牌,持續挑戰更高比率的再生玻璃。洗沐產品的空瓶,也透過2017年開始的「空瓶回收計畫」與同為B型企業的大愛感恩科技合作,讓14萬支空瓶重生,製成環保提袋、紡織品與毛毯,以及綠藤全新制服的材料。

綠藤也對消費者喊話,「你所使用的每一滴產品及用水,都是綠藤的淨零責任」,鄭涵睿說,完成碳盤查後,綠藤發現70%碳排來自於消費者使用情境,舉例來說,像是洗頭髮時,用了多少洗髮精、耗了多少水、使用哪種熱水器、搭配幾度的水溫,甚至到後續的廢水處理過程,都影響了排放量的多寡。

「我們一直在想,一個像綠藤這麼小的企業,在全世界對抗氣候變遷下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利用小的優勢找出更多永續選擇,不斷實驗、不斷動作、不斷創新,是我們的答案」,鄭涵睿如此期許。◾

歐陽藹寧認為從原料開採、製造、使用、丟棄到回收,每一環節都需注入「循環」的思維,才有可能驅動真正的改變。

2021年、聯合報70周年時,REnato lab營運長歐陽藹寧為台灣的未來許願,期盼「搭一座橋,推動循環經濟」;時隔一年,記者再訪她「永續未來」的進展,她從企業文化的轉變,談到永續工作者的多元化。她熱切表示,永續的觀念正在發酵、擴大。

「有一批新的經營者,不只要企業獲利」,歐陽藹寧表示,一般企業發展永續商品或服務,為的是回應政策、市場或客戶對環保的要求;但她發現,不受法規、市場約束的企業也主動投入永續議題,「他們想對人好,想對土地好,想對大環境好」。

與REnato lab合作的洗沐保養品牌「茶籽堂」,就有「想對大環境好」的特質。去年茶籽堂將洗沐用品的瓶身更新為回收再製塑料,降低44%塑膠用料之外,可回收比例提升至100%。換包裝並非小事,「從研究、選材、設計到量產,就花了兩年」,歐陽藹寧說,減塑後的包材變薄變軟,卻要讓產品保持站立,考驗技術創新。

然而,企業經營者不能光有決心。更換包裝、原物料的決策,對企業來說充滿不確定性,一是要與新的廠商合作、要確保原物料供給的穩定性;二是生產成本若因此提高,銷售壓力會更為沈重。

歐陽藹寧認為,知識架構與合作夥伴的支持,是經營者能否為永續走下去的關鍵。REnato lab為茶籽堂客製化一套「循環包裝設計指引」,列出「回收價格」、「物質循環指數」、「碳排放」與「資源回收率」等指標,為茶籽堂建立一套「循環經濟」的知識系統。歐陽藹寧說,「只要遵循指引,不管產品換幾代包裝、換哪些品項,都能落實循環原則」。

永續和商業連上了線,現在的挑戰,將成為未來的機會。
— REnato lab營運長 歐陽藹寧

企業正積極掌握永續的方法,消費者也願意呼應永續的理念嗎?歐陽藹寧說:「『一碼村』讓我們看見很好玩的訊號」,位於台北萬華的「一碼村」是人與物的再生基地,進駐團隊利用閒置的社區空間經營二手商店、提供二手器材租借服務,以及家電維修工作坊。

「這不是經典的商業模式」,歐陽藹寧指出,一碼村沒有量產的消費品,卻在競爭激烈的大台北存活了下來,甚至不斷擴大規模,「大眾的意識與偏好有了改變,時代給了『一碼村』機會」。

歐陽藹寧也發現,近2年來,越來越多年輕求職者對「永續職涯」感興趣,且不限於擁有「環境工程」背景的專業者。REnato lab辦理循環經濟工作坊時,見到來自經濟、商管、建築、設計、工程背景的參與者,「為扭轉職涯,學分幾乎要重修」。

6年前,歐陽藹寧也是「什麼都沒有,就跑進永續領域的人」,她表示,永續和商業連上了線,現在的挑戰,將成為未來的機會,「我猜想泛永續領域工作者在瞥見未來樣貌的那刻,都興奮了一下」。◾

林志龍認為,必須集結眾人之智,台灣才能邁向「零免洗」願景。

青瓢共同創辦人林志龍去年曾許願,「希望台灣的一次性餐具使用量能降低」,2016年,他與兩位夥伴共同創立社會企業「青瓢」,提供容器租借服務,能減少大型活動的免洗杯使用量。不過,2021年台灣疫情爆發,徹底改變了青瓢與林志龍的走向。

去年5月,台灣本土疫情延燒,政府宣布三級警戒,園遊會、音樂祭等實體活動陸續停辦;也因此,青瓢的業績大受影響。林志龍當時正好面臨孩子將誕生的經濟壓力,選擇暫時將青瓢業務交給另一位創辦人鄭文普,自己則進入環保餐具製造商,投入產品研發。

「我是機械系畢業,產品製造也是我很有興趣的事」,林志龍說,新的角色讓他看見「循環經濟」的另一個面向,他正嘗試開發新材料、新製程,將廢棄物再製為新的環保容器。

林志龍暫離後,青瓢的業務重心也有了不同。鄭文普說:「疫情讓我們思考青瓢的本質,以及我們能為社會帶來的價值是什麼?」,他發現,青瓢過去專注於容器租借服務,協助活動主辦方以環保杯取代免洗杯,這確實達成垃圾減量的目的,卻很難確保使用者是否了解「改用環保杯」這行動背後的意義。

林志龍選擇暫時將青瓢業務交給另一位創辦人鄭文普,自己則投入環保餐具產品研發。

2022年開始,青瓢除了原有的容器租借服務,也加入「環保規劃服務」,更著重與活動主辦方的前期溝通、共同策展,期望賦予「使用環保杯」更多的故事與意義。青瓢期望,未來的活動參與者不再只是「被要求」用環保杯,更能認識一次性餐具對環境的汙染,發自內心認同這行動,並且把「改變」帶回日常生活。

投入環保餐具領域已6年,林志龍認為,台灣的環保餐具發展尚難突破,最大原因仍是一次性餐具太便宜,環境的外部成本並未完全反映在價格上,「我們很像一種『成癮』,享受一次性餐具的方便,而且幾乎無痛的價格,大量使用後就直接拋棄」。

林志龍舉例,去年他曾記錄自己購買飲料時使用環保杯的次數。他發現,疫情爆發時有些店家不接受顧客自備環保杯,短短幾次經驗竟也讓他「習慣」免洗杯的方便,一度懶得自備杯子。

距離「零免洗」願景,台灣還有很長一段路。林志龍認為,這個轉變必須仰賴眾人的力量與智慧,無法只靠青瓢或任何一項服務就能達成。他解釋,民眾的使用習慣和情境都不同,願意自備杯子的民眾需要好的環保杯產品;不習慣攜帶杯子的民眾需要租借服務;而使用外送平台的民眾則需要環保外送服務。

台灣已陸續出現相關的社會企業,例如:提供環保外送的Miss Eco、提供容器租借的青瓢及好盒器,募資平台上也出現不少創新環保杯產品。

林志龍說,雖然自己暫時離開青瓢,對於「減少一次性餐具」的願望卻未曾改變;他仍在心中醞釀、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期待「零免洗」願景能實現。不過他強調,這項許願並非專屬於自己或青瓢,「如果我能在其中扮演角色,當然很好;但如果不是我,只要它能發生,我也樂意成為第一個支持者」。◾

他們也正在為SDGs努力

許願未來 點亮角落微光

聯合報71周年 | 2022許願成果報告

統籌
林秀姿
製作人
蔡佩蓉、林雨荷洪欣慈
採訪記者
謝進盛、梁玉芳周妤靜、蘇彥誠
影像
劉學聖、陳靖宜蔡宗儒
視覺設計
許瑋琳
工程師
顏傑、周融聖
協力團隊
羅國俊、應翠梅熊迺祺、蔡惠萍魏忻忻、唐秀麗何雅玲、許君吉陳易辰
監製
蕭衡倩、林秀姿潘如瑩、董谷音
製作單位
聯合報新聞部
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