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1 終結貧窮

為弱勢撐傘 搶救疫情下的貧窮

聯合國目標2030年各年齡層男女和兒童貧窮人數至少減半。2021年台灣貧窮人口(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有60.8萬人,其中未滿18歲的貧窮兒童與少年就有19.7萬人,占總貧窮人數近三分之一,除了兒少貧窮外,65歲以上高齡貧窮人數占比也逐年升高,強化弱勢長者與兒少照顧是刻不容緩的議題,近年受到疫情影響,對經濟弱勢衝擊更大。

2021年、聯合報70周年時,我們邀請多位關注貧窮議題的行動家,為台灣的未來許下願望,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長方荷生為老人家送餐20年,成立食物銀行,照顧在地長輩。台東「孩子的書屋」提供偏鄉孩童多元課程和身心陪伴,幫助孩子們走出不一樣的人生道路。

2022年,我們持續關懷許願人在全台各地的最新動向,記錄他們為實踐願望所付出的努力,也期待更多民間力量響應支持,讓改變在台灣發生。

500

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長方荷生成立食物銀行,對長者供餐,至今每天發送500份便當和500份食物包。

方荷生說,連續受幾波疫情衝擊,讓食物銀行的捐款減少四成,但至今仍每天發送500個便當,手邊工作不因疫情而停擺。

擔任里長逾20年的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長方荷生,讓食物銀行遍地開花,從2002年為老人家送出第一個便當開始,成立食物銀行,對長者供餐、共餐,一轉眼20年。近來連續受幾波疫情衝擊,捐款減少,但至今仍每天發500個便當,全國319鄉鎮食物銀行的目標也邁進到60個,他說,手邊工作不會因疫情而停,除非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確診。

方荷生被封為地表最強里長,這幾年大力推動食物銀行,另外的頭銜還有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理事長、社團法人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理事長。前年開始疫情發生,已連續受數波疫情衝擊,尤其去年5月那波疫情,讓食物銀行的捐款減少四成,沒想到今年又碰上Omicron,與民間、支持者互動的募款餐會也被迫延期。

方荷生說,回顧去年三級警戒時,他每天仍發送愛心便當,維持500個,到現在還維持這數量,除了持續以便當食物包等愛心物資幫助弱勢,他的「書屋花甲」近期成立分店「而立書店」,不只提供物資也提供精神糧食,去年長春獅子會也捐贈惜食車,讓他持續投入社福工作。

方荷生說,以前是周一、周五「供餐、共餐」,但本土案例不斷飆升 ,中午的老人共餐,市府已令停止,只好請長輩來拿便當,周一至周五,午、晚餐的送餐仍照常。除了送餐,還不時加強老人們的衛教,提醒大家不要串門子。

食物銀行啟動「備災」機制,疫情之下發送食物包,一天500個。除此之外,也持續提供老人餐點。

現在除了食物銀行,疫情之下啟動發送食物包,目前一天500個。像他4月23日去宜蘭南澳某部落,有300戶人家,其中就有弱勢低收30戶被隔離,有人請他幫忙,立刻就送食物包過去,內含米、泡麵、麵條、洗衣精、麥片等。

方荷生很早就推動「備災」機制,這次疫情,發送食物包也派上用場,現在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上個月再次啟動備災功能 。其實去年5月時因疫情來得兇,他是理事長,就要求先備好量能趕快存糧,等居隔居檢人數多的時候 ,可以馬上幫忙。

方荷生說,去年啟動備災功能時,已經發了好幾萬戶的食物包 ,全台灣發3萬份,一份都要1500元左右。對象包括偏鄉、弱勢家庭以及經濟情況不佳的外籍學生,若還有其他慈善團體有需要,他也可幫忙。

目前最新的工作進度,方荷生在花蓮租了一個大倉庫,做為花蓮的倉儲中心,希望不止照顧到台9線旁的部落,能更深入山區部落。另外,有時一次捐太大量,對戶數少的部落也是困擾,例如米、麵容易發霉,形成慈善浪費,才想在花蓮打造倉庫,做為備災的平台。

方荷生說,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願意協助,地方政府也出力,桃園市長鄭文燦就很積極,協助打造大型的實體食物銀行,做為備災,等疫情或災變時,可以被善用,不需要等政府,即時就可以發揮功能。

方荷生說,他現正還想推動的是企業碳權,因為上市公司有碳權可買,只要捐一筆錢或物資,他還特別請了一位老師幫他算碳權 ,讓企業可以得到,又可以幫助食物銀行。希望未來有更多企業響應這種理念,還可打響自己的商譽。他說,很多即期產品都可以用,卻因使用期限快到被下架,送進焚化爐燒掉,實在太可惜。◾

下一個20年,孩子的書屋期許要讓大知本地區的孩子、大人和長輩們共同驕傲,能夠共同為社區服務。
— 孩子的書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彥翰

台東「孩子的書屋」照顧200多名弱勢家庭孩子,負責人陳彥翰去年許願改建「起家厝亅建和書屋,讓書屋成為社區共享空間,改建募款1400萬元計畫透過媒體、網路推播,僅1個月即達標,陳彥翰感謝各界愛心,宣布建和書屋年底完工,也期許大家持續支持書屋課輔、單程環島挑戰等日常陪伴,讓書屋為社區做更多服務。

台東「孩子的書屋」目前有10個據點,1年大約需要6000萬才能維持各書屋運作,收入來源就靠民間捐款,以及黑孩子咖啡館營收,其中創辦人「陳爸」陳俊朗的「起家厝亅建和書屋,已是近40年老屋,逢下雨就漏水,今年3月透過媒體宣傳、網路募資平台募款1400萬元,短短1個月就收到2600筆定時定額捐款,原預期集資至6月底,4月初提前結束。

疫情期間,書屋志工們仍持續關懷、陪伴孩子。書屋孩子去年完成單車玉長公路挑戰,今年挑戰單車環島。

「社會的愛心讓人感動!」陳彥翰說,非常感謝2600多名參與集資的朋友,以實際行動支持建和改建集資計畫,他除了感謝,更要持續推動這個「讓孩子心完整長大」的地方茁壯、讓支持者安心,後續包括回饋品、收據、結案資料等,都須如期執行,計畫的靈魂「建和書屋改建」工程,預計今年9月、最晚年底會完工。

他說,建和書屋的重新建造,不僅是承諾也是再出發,下一個20年,孩子的書屋期許要讓大知本地區的孩子、大人和長輩們共同驕傲,能夠共同為社區服務,這份服務不僅是對社區孩子,也服務每一個人,書屋可結合社區辦活動、讓善循環,可與社區同力關懷、幫助更多人。

「孩子需要更多陪伴!」陳彥翰說,建和改建集資雖告一段落,但書屋日常陪伴與課輔、多元教育,以及暑期系列挑戰仍如常進行,像去年完成單車玉長公路挑戰的孩子,今年8月上旬啟動單車環島活動,約有80名書屋師生共同出發挑戰。

陳彥翰說,疫情期間弱勢家庭壓力變大,書屋捐款減少、咖啡館營收減少,但志工們仍持續關懷、陪伴孩子,集資專案完成後,各界若願意繼續支持,可以到書屋官網,透過定期定額捐款,支持書屋一般性服務計畫,讓書屋服務一直走下去。◾

台灣愛延續協會執行長陳美如,多年來在台南與嘉義輔導弱勢學生,培養技能。

「孩子的家人都不在了,但他很拚,今年申請上國立大學,我很佩服他。」談到一名從小輔導的少年,陳美如話語裡滿是驕傲。作為「台灣愛延續協會」的執行長,她至今在台南與嘉義輔導60名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多位高中生獲得全國技藝競賽獎牌,讓她開心說,去年「許願」的成果已逐漸浮現,未來更計畫拓展慈善活動,將關懷帶進中南部的偏鄉社區。

走進位於台南市麻豆區的兒少服務站,數名小學生在陳美如與課輔老師的指導下寫作業,或用平板電腦學習課程。這些孩子多半來自弱勢家庭,包括單親與隔代教養,但透過兒少站的幫忙,他們能在放學後,持續獲得關懷與學習空間。

去年《聯合報》適逢70周年,邀請陳美如為台灣「許願未來」,她當時表示,希望台灣能更關懷弱勢學童,加強技能培訓。本報今年再度走訪機構,陳美如表示,一位輔導的高三學生,獲得全國高中技藝競賽「室內配線金手獎」第一名,並以此錄取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的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另一位高二學生,則是獲得南區技藝競賽的模具造型獎第四名,靠雙手技能闖出一片天。

「他們知道未來學雜費得自己承擔,所以拚國立學校。有的技職孩子在國中程度不好,但是到高職之後找到興趣,選對科系,成績一路飆高」,陳美如說。

台灣愛延續協會不再純粹做課輔,也會做社區關懷,達到老少共榮的理念。
— 台灣愛延續協會執行長 陳美如

「台灣愛延續協會」今年有什麼新目標?陳美如表示,今年要完成畢業生的環島旅行,到社區做快閃活動,將樂團成果展現,另外也要拓展「公益行動餐車」的規模,前進中南部更多偏鄉社區,將關懷帶給孤單的長者,「我們目標未來全台要有10部車!」

陳美如表示,目前協會的「公益行動餐車」已去過嘉義中埔、水上和台南等地,帶著孩子進到偏鄉,與長者一同參加藝術課程和多元文化講座,更煮飯給長者吃,「他們可以點菜,要吃米糕和味噌湯,我們就煮,他們吃得很開心。」

陳美如說,未來目標要進一步拓展到雲林、高雄與屏東不同鄉鎮,「如果累積基金到一萬塊,我們就會出車,去到社區帶老人做活動。這股暖流拋磚引玉,讓大家一起來做。我們會轉變形象,不再純粹做課輔,可能會做社區關懷,要達到老少共榮的理念。」◾

南投龍眼林福利協會總幹事廖振益計畫在當地蓋「養生村」,實踐讓偏鄉長輩老有所安的夢想。

台灣高齡化問題嚴重,南投縣更是國內人口老化前三名,但鄉下長輩思維傳統,不願離鄉跟兒女住,更不想被送去安養機構,中寮「內褲村長」、龍眼林福利協會總幹事廖振益有了在當地蓋「養生村」的想法,讓老人家就近生活,老有所安。

龍眼林協會使用500萬元善款購置7分多地土地,規劃興建49床的小型養護型機構,但興建經費估需7000萬元,須對外募款或尋求企業認助,未料因氣候異常、經濟不景氣等影響農產加工收入及勸募,會內經費入不敷出,只好暫緩計畫。

但隨高齡化問題持續惡化,廖振益認為不能再拖了,去年決定執行「養生村」計畫,並向南投縣政府申辦通過,也透過「聯合70許願未來」對外發聲,為台灣的未來許下心願,更盼能加快實踐讓偏鄉長輩老有所安的夢想。

龍眼林協會從去年重新啟動養生村開發計畫,已在今年完成建地的水土保持計畫,近期將爭取申請核發建築執照,至於養生村興建推動,令他們最擔心也最核心的關鍵「錢」,廖振益則規劃在取得建築執照後,再組成籌建委員會,並對外募款。

廖振益說,近年疫情嚴重,捐款減少,協會支應老人送餐等長照經費捉襟見肘,要再為養生村募款是一大挑戰。

廖振益說,目前養生村建地水保計畫已驗收通過,開發計畫書則由縣府邀集農委會及建設、環保、社會等局處開會審查,待申請審查通過取得建照,有所憑據讓外界知道,蓋養生村不是空口說白話,也才能向十方大眾募款。

龍眼林養生村建照取得後,後續將尋找專家學者、地方仕紳等組成籌建委員會,統籌規畫興建事務,並積極募款。但近年疫情嚴重,經濟不景氣,捐款減少,協會支應老人送餐等長照經費捉襟見肘,要再募款恐難上加難。

廖振益提到,過去協會小額捐款不少,但疫情促使社會風氣轉變,做公益的人變少了,以前每月約能募得20多萬元,現在少了大半,有時剩不到10萬元,老人送餐都快斷炊了,現階段僅能尋求企業協助,接單幫人燻烏梅,透過農產加工增加收入。

但他不退縮,仍放眼展望下一步,廖振益表示,在不影響協會長照經費的前提下,還要為養生村募款,是一大挑戰,未來除募款,也會接洽企業認助,盼以公益為前提共同經營,提供當地或特殊狀況的長者入住,達成在地老化,完善社區照顧鏈。◾

他們也正在為SDGs努力

許願未來 點亮角落微光

聯合報71周年 | 2022許願成果報告

統籌
林秀姿
製作人
蔡佩蓉、林雨荷洪欣慈
採訪記者
楊正海、卜敏正林奐成、賴香珊
影像
胡經周、卜敏正林奐成、賴香珊報系資料照
視覺設計
許瑋琳
工程師
顏傑、周融聖
協力團隊
羅國俊、應翠梅熊迺祺、蔡惠萍魏忻忻、唐秀麗何雅玲、許君吉陳易辰
監製
蕭衡倩、林秀姿潘如瑩、董谷音
製作單位
聯合報新聞部
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