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去中國化能建立台灣主體性嗎?

中華文化不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追求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不能去中國化,而是要去政治化。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華文化不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追求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不能去中國化,而是要去政治化。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在政大演講,被問到最近熱議的文言文問題時表示,去中國化最嚴重的是中國共產黨,台灣保留了優良的中華文化,也受到諸如日本等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呈現多元的樣貌,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台灣的多元文化。

這或許就是民進黨政治人物的標準答案:不否認中華文化的存在,但更強調「多元」。一如前文化部長鄭麗君說的:「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中華文化當然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但占的比例多少?他們不願深究,更不敢面對,好像只要喊出「多元」,就可以沖淡中華文化的影響,突顯台灣的主體性。

為了突顯台灣主體性,想方設法閃避「中國」,漸漸地,「中國」二字在台灣變成了禁忌。義務教育當中的台灣史越編越長,中國史越編越短,後來索性將高中的中國史「融入」東亞史,終於「消滅」了中國。

不過,高中歷史老師卻叫苦連天。一方面,台灣史只有幾百年,中國史有幾千年,前者內容太瑣碎,後者教不完,所以趕緊先上完台灣史,以便挪出時間提前教中國史;另一方面,東亞史資料太少,沒人會教,只好以中國史為主軸,再參照其他東亞國家的歷史。

日前立法院長游錫堃說,廉恥是君主政治的產物,引起社會譁然,甚至有網友取笑他「認證」了民進黨的無恥。其實游受訪時,強調了民主政治價值觀的可貴,似有意用西方政治哲學取代儒家思想。可惜他對民主政治一知半解,鬧了大笑話。任誰都不可能相信,西方人會沒有羞恥心。

貶低固有文化,又生搬硬套外來文化,難怪有人說,不到台灣,不知文革還在搞。中國歷經十年文革,破壞得千瘡百孔,如今總算痛定思痛,要復興傳統價值。我們怎可不記取對岸教訓,一錯再錯?

所謂多元文化主義,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是指在一個主流政治文化(dominant political culture)之下,不同的文化與種族,尤其弱勢族群,彼此之間的差異,都必須得到應有的尊重。換句話說,沒有主流文化,就談不上多元。台灣的主流文化是漢文化,因為漢語是台灣的通用語,而語言為文化的載體。蔡政府花了大筆預算推動「雙語教育」,鼓勵用英語授課,似有將英文取中文而代之的企圖。如此一來,連中華文化的載體都要瓦解,那麼去中國化就更徹底了吧?

結果證明事倍功半,不但中、英文都沒學好,課程內容更是霧煞煞。既浪費時間,又把人民血汗錢付諸流水。

蕭美琴說,台灣保留了優良中華傳統文化,可惜她只說對了一半。她應該接著說,所以我們必須好好傳承並利用這個優勢,發揮以小搏大的力量。

中華文化不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台灣文化的主體。追求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不能去中國化,而是要去政治化。

蕭美琴 去中化 游錫堃 選情評論

相關新聞

「不是誰的功勞或失敗」…藍敗選狂抓戰犯 許常德勸世文千人讚爆

新大選指標?2024選舉藍綠立委激戰 網友驚曝這區數據「符合全國風向」

侯友宜選輸…後方正妹哭不停 網瘋傳「好像郭雪芙」身分曝光

圖表看時事/2024大選 總統得票數、國會席次及占比一次看

FB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