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賴清德的理解對嗎?什麼是文化永續?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昨天推出文化政策,提出「兩個承諾、八項主張」。圖/賴清德競選辦公室提供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昨天推出文化政策,提出「兩個承諾、八項主張」。圖/賴清德競選辦公室提供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於10月13日發表文化政策,標題為「文化永續,世界台灣」。現場集結了上百名文化界人士,以及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歷屆文建會主委、文化部長,營造了相當熱鬧的氣氛。

然而,檢視賴報告的內容,諸如國家語言發展、歷史現場再造、強化藝文工作者權益等等,都是蔡政府既行的政策,唯有「文化永續」,看起來像是比較新的主張。只是,它到底是什麼意思?跟報告涉及的各項做法有什麼關係?賴並沒有講清楚,至於他是否真的了解,就更耐人尋味了。

其實,早在2019年《文化基本法》立法之初,就納入了「文化永續發展」(第25條)。儘管至今已過三年,「永續」一詞仍未退流行,只要在文化政策中提到「永續」,就彷彿頗為進步、時髦、有前瞻性。今年七月,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還辦過一場以永續為主題的研討會,邀請國外專家分享經驗。

如果僅看「文化永續」一詞,很容易把文化的永續議題理解為「讓文化可以世世代代永遠繼續經營下去」,賴清德在喊出這個口號時,也很可能做如是想。但是,若稍加留意上述研討會的議程,就會發現,賴陣營恐怕搞錯原意了!

其實,國外文化專家關心的永續,不過就是整個地球永續發展的問題,而其重中之重,是如何節能減碳,竭力阻止眼下愈趨嚴重的地球暖化。以劇場為例,英國建築師兼劇場設計師狄龍(Paddy Dillon)編寫了一部《劇場綠皮書》,詳細說明劇場經營節能減碳的各個步驟。該書已公布在網站供免費下載,如今至少已有韓文與德文譯本出世。

我國《文化基本法》之所以納入「文化永續」,顯然是為了與聯合國接軌。2015年,聯合國通過了《翻轉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發布17項永續發展目標,期於2030 年以前,針對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包含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為了不讓文化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一步於2019年發布了《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文化專題指標》,以展現文化界對永續的重視與實踐永續的決心。

2023年,剛好位於永續議程發布與2030目標年的中段,正是開始驗收成果之時,所以,先進國家如法國、德國等的文化部網站,大量地討論如何以文化實踐永續,特別是博物館、劇場、圖書館等文化機構可以在軟硬體方面盡可能符合環保要求,而文化也應該發揮宣傳功能,全面革新思維,扭轉過度浪費的習慣。

由此可見,國際間的「文化+永續」議題,一樣是為了實現那17項目標,與經濟、教育等其他領域並無二致。換句話說,在永續這個終極關懷中,文化本身是工具或手段,而非對象或目標。

回過頭來看我們《文化基本法》的「文化永續發展」,恐怕已經和17項永續目標的思維相去甚遠。除了台灣以外,迄今未見任何國外專家討論「讓文化永續發展」。

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誤解?或許是最早引進此概念的學者,使用了容易誤導的「文化永續」,使大家在不了解實情的狀況下,以訛傳訛吧?無論如何,個人並不反對「讓文化本身能永續地經營下去」的概念,但可別忘了,其他先進國家關心的,都是「如何以文化實踐永續目標」,或者「在文化當中實踐永續目標」。

賴清德 選情評論

相關新聞

「不是誰的功勞或失敗」…藍敗選狂抓戰犯 許常德勸世文千人讚爆

新大選指標?2024選舉藍綠立委激戰 網友驚曝這區數據「符合全國風向」

侯友宜選輸…後方正妹哭不停 網瘋傳「好像郭雪芙」身分曝光

圖表看時事/2024大選 總統得票數、國會席次及占比一次看

FB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