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慘敗,黨內除高嘉瑜、林淑芬和何志偉等立委提出檢討,僅北市議員王世堅、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開砲,檢討聲稀稀落落,均非大咖。黨內主流聲音,仍在為敗選找藉口。
這令人想起二○○六年扁家弊案爆發,民進黨林濁水、洪奇昌等十一人因對陳水扁提出批判,被其他同志打成「十一寇」,後又增為「十三寇」。這十三人,有黨內大老,有派系要角,更不乏阿扁子弟兵。兩相比較,黨內的正氣早已隨風而逝。
阿扁時代是朝小野大,民進黨實力遠不如今天之一黨獨大。但黨變大了,敢於批判的「寇」卻變少了。究其原因,多數批評者已被逐出綠營,剩下的就留在蔡政府吃香喝辣,成為共犯結構。大家都已西裝革履,怎捨得再大放厥詞?
再則,蔡英文黨政大權在握,縱使辭去黨主席,仍找自己人代理主席,不願交出權力。正因黨內情勢詭譎,而蔡英文仍政權在握,也就沒人敢攖其鋒,只能觀望。畢竟這仗打完,立委提名在即,誰也難保初選是否又會被「沒收」。
不變的是,無論是十一寇、十三寇或五小寇,誰批評了黨,不是黨反省,反使自己淪為側翼攻擊目標。當年的側翼,是地下電台;如今的側翼,則是網軍。當年的「寇」,只能在收編和放逐間二選一,恐也是「寇漸凋零」的原因吧。
FB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