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選舉變成抹黑比賽,我想這樣子是太low(低級)了。」桃園市長鄭文燦七月回應新竹市前市長林智堅論文抄襲事件時的一席話,如今看起來,精準得很諷刺。
九合一選舉即將倒數兩個月,不僅政黨上演「查抄襲大戰」,更有媒體人及網軍針對參選人的人格大作文章,甚至翻出私領域、追溯老父老母。本來應該「選賢與能」的民主選舉,參選人卻競相互潑髒水,使得檢視參選人公共事務能力已非選戰首要,利用各種手段,以及未經嚴謹查證的說法打擊對手聲譽,變成選舉操盤手的當務之急。
在單一選區如縣市長選舉,因為只有一人能當選,選戰成了「零和遊戲」;當年民進黨選戰操盤手邱義仁那句「割喉割到斷」,正是選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血淋淋寫照。如今負面選舉當道,也成為另一種四處割喉、到處放血。
例如,林智堅被指論文抄襲,重點原本在當事人是否誠實面對;此事雖因台大認定林抄襲並撤銷學位,導致林退選桃園市長,其後卻演變成綠營亂槍打鳥式的「論文恐攻」,甚至連非論文的研究計畫案也捲入,形成政黨之間的大混戰。
部分選舉操盤手認定,只要在口水戰上壓制對方、烏賊戰策略有效,再配合大量網軍、側翼、友善媒體或意見領袖拉高聲量,就能為對手貼上負面人設標籤,摧毀人格與信用,真相已變得不再重要;而若民眾對此埋單,被各種抹黑訊息影響判斷,選戰潑髒水之風將更盛。
只是,資訊流通的此際,隻手遮天的抹黑、誣陷,總有被揭穿的一刻,屆時,反作用力都會回到參選人及操盤者本身。選舉不是要選「吵架王」,「雄辯勝於事實」只能逞一時口快,馬上就會面臨真相檢驗。
FB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