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願景工程 公車族心聲 司機有話說 首部曲-行的難民


老人巍顫顫地抓著扶手上了公車,還沒坐定位,司機已踩下油門,老人左搖右擺、艱難地爬上低地板卻高座椅的公車、坐定。只要是公車族,你肯定都看過這日夜在公車上上演的畫面,司機急著關門上路、突然急煞......,即使是年輕人都難免險象環生。


公車,能不能再溫柔一點?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體檢行的正義」繼首部曲「行的難民」後,今天推出二部曲「公車溫柔革命」,透過公車族、公車司機及業者的心聲,探討為什麼台灣的公車總是不夠溫柔,希望透過駕駛、業者、乘客及政府的努力與自律,降低公車傷亡率,讓公車成為更安全的交通工具,創造更文明的搭乘文化。




隨著大眾運輸的發展,愈來愈多人選擇公車做為主要代步工具。根據統計,現在全台每天有兩百多萬人次搭乘公車,以學生族群為大宗。除此之外,公車班次多、行經路線廣,也深受銀髮族喜愛。


長者認命 車上摔傷「怪自己老」


在台灣搭公車,若車到站,才從座位起身、擠過層層人群,免不了被司機或乘客白眼,又或者剛搭上公車,還沒找到座位坐下,公車就已開動。據台北市統計,2016年公車內摔傷事故共201件,201名傷者中,60歲以上就有114人,比率過半,摔傷原因又以車輛緊急煞車、乘客車內走動沒握扶手最常見。


75歲婦人陳玉嬌曾因公車到站前緊急煞車,讓剛起身的她一個不穩跌坐在地,但她歸咎自己年紀大,「以後抓穩就好。」


80歲的林姓婦人也曾在剛上車時,因司機用力踩油門而撞傷膝蓋,她說不怪司機,「不然全車等我慢慢爬完那三、四個階梯,我已經很歹勢了,哪好意思讓大家再等我走到位子坐下。」




但是,這些危險狀況,在日本幾乎都不會發生。乘客提早起身準備下車,常會被日本司機制止「很危險,公車停下來才能站起來!」


公車族心聲


很多人將公車視為道路上的龐然怪獸,到日本搭過公車的民眾總會感慨,為什麼我們的公車這麼不溫柔?然而,這些都不是單一因素,牽涉乘車文化、駕駛習慣、業者心態及政府把關是否到位。


司機好操 有人一天握方向盤14小時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有些公車司機總是很急躁、開車橫衝直撞。這兩年,公車司機在值勤時昏迷甚至猝死的事件,屢屢躍上新聞版面,形成公安隱憂。當司機長期處於高壓、疲勞駕駛的狀態下,自難能心平氣和地掌握方向盤,輕則欠缺耐性,重則釀出傷亡。


55歲的陳森亮兩度獲台南市優良公車駕駛表揚,但他在進入台南市四方公車之前,曾在另一家公車服務,他說,那時最誇張的紀錄是連續三個月沒有休息,每天早上5點出門,晚上11點多才能回家,甚至有過晚上邊開邊打瞌睡的情況,「可以說是拚著命賺錢」。




這麼操最主要是人力不夠,陳森亮說,司機每一趟開完能休息半小時,如果開得慢就要犧牲休息時間,連中午都沒時間吃飯。或許這也是為何公車司機有時會橫衝直撞、少了點耐性,甚至因此出了人命。


台中市勞工局表示,2015至2017年公車業勞檢結果,違規前兩名為「加班超過法令規定」、「駕駛工作七天未休例假」,確實有過勞的傾向。台北市公共運輸處稽查也曾發現,有司機一天手握方向盤超過14小時。


司機有話說


台灣捷運乾淨、乘客守秩序、有禮貌,連國外都稱道,成了台灣人自豪的捷運文化。如今,我們也需要一場「公車溫柔革命」,希望公車司機及業者能友善對待乘客,包括等乘客就定位再開動,莫催促上下車,還有轉彎放慢速度。乘客也應養成良好的搭乘習慣,車上勿追跑、站立緊握把手,勿緊靠車門;並透過科技輔助及政府監督,乘客獲得舒適且安全搭乘經驗,公車司機也能擁有合理的工時,讓我們的公車文化更優雅、更文明。






採訪:翁浩然、洪敬浤、蔡孟妤、邱瓊玉、修瑞瑩、蔡惠萍、侯俐安
編輯:蔡沛真、翁海玲
影音:謝育炘、楊凱竣、王彥鈞、洪敬浤、蔡孟妤、翁浩然
插畫:Tombo
視覺:吳瑞逸
網頁:翁海玲、蔡沛真、廖克樸
監製:蕭衡倩、何振忠、董谷音、許君吉、盧振昇、施淑妙、潘如瑩、蕭宜君、蔡惠萍、蕭白雪
201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