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derstanding
the invisible climate risks."

Part. 1

氣候變遷知多少

看不見的幸福隱形風險

氣候變遷帶來的自然災害,正在影響生活日常,已成為全球必須面對的課題,《2023國泰人壽人生風險趨勢調查報告》顯示,僅有55%的台灣民眾,對於氣候變遷抱持擔憂。

關心全民健康與氣候變遷的國泰人壽,除了連年與國泰金控合辦「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更藉由問卷調查,深度解析氣候風險,陪伴民眾提升「氣候意識」,掌握氣候變遷衍生的隱形風險。

8項
在風險
台灣與全球 共同關心
55% 民眾擔心 氣候變遷 3大 最關注的 自然災害
炎熱
乾旱
空汙
林子倫 行政院 發言人 氣候變遷是當代社會最大的挑戰;我們現在的決定,影響下一代的未來。
張寒瑋 台灣青年氣候 聯盟常務理事 很喜歡、感興趣的事物,都可能因為氣候變遷消失;先有意識才可能有行動。

" Become a Better Self
with Climate Consciousness."

Part. 2

各世代的氣候挑戰

掌握「身、心、財」氣候風險

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接連發生,不問年齡、不分世代,高達9成的台灣民眾皆認同氣候變遷對於「身體、心理、財產」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及影響。

空氣汙染造成的呼吸不適、對於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感到憂慮、極端氣候造成農損導致物價攀升,掌握自己的氣候風險,才能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

90% 民眾認同
氣候變遷
影響
身體、心理、財產
許晃雄 中研院環境變遷 研究中心執行長 Z世代受氣候變遷的衝擊是長遠且嚴重,但他們少了動機及行動,非常可惜。
王玉純 中原大學 教授兼永續長 現在50歲的族群步入退休時,剛好遇到全球氣溫攀升,不注意身體健康就會很危險。

" Be Your
Exclusive Life Manager."

Part. 3

點高氣候防禦力

做自己的人生風險管理師

當氣候變遷已成為當代要解決的共同問題,不僅止於單純感到炎熱、寒冷,影響的層面已越來越廣,在可以預期的未來,氣候變遷會繼續存在,帶來「有形」與「無形」的挑戰。

新型態的人生風險正在發生,從「身體、心理、財產」打造均衡的氣候防禦力,做自己的人生風險管理師,即使極端天氣仍會發生,也要讓人生總是有好天氣。

解構 適應力
候變遷
讓每一天都是 好天氣

" Cathaylife
Will Move Forward With You."

Part. 4

氣候行動的先行者

國泰人壽與社會一起共好前進

國泰人壽作為氣候行動的先行者,接軌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承諾在2030年全台據點100%使用再生能源,並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期帶動產業共同邁向淨零未來。

國泰人壽聚焦以永續三大主軸「氣候、健康、培力」,期待發揮企業公民的力量,與員工、保戶、社會大眾共同守護台灣的幸福。

融媒體倡議部
聯合新聞網
國泰人壽
製作人 文字採訪 平面攝影
 
視覺設計 網頁製作 議題行銷 監製
 
張世杰 張世杰 張皓婷、鄭卉妤
王品翔
劉宜峰 李思佳 黃若庭 蔡幸怡、陳欣媛
董谷音、蕭銘志
2023.09.13
8項
在風險
台灣與全球 共同關心
台灣民眾的排名
全球人群的排名
1
環境及人為汙染
氣候變遷
2
氣候變遷
流行病及傳染病
3
流行病及傳染病
地緣政治不確定
4
慢性病
資訊安全風險
5
地緣政治不確定
能源危機
6
能源危機
恐怖主義及新的安全威脅
7
資訊安全風險
社會緊張及變動
8
金融穩定性
環境及人為汙染
9
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破壞風險
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破壞風險
10
未來就業危機
金融穩定性

資料來源:安盛《 未來風險報告2022 》

在全球潛在風險的排名中,台灣民眾、全球人群的觀點高度重疊,共有8項相同。

其中,「氣候變遷」、「流行病及傳染病」和「地緣政治不穩定」同時被排進了前5名,顯示台灣民眾亦關心近年全球時事的核心。

這些全球性的社會時事,潛移默化地引起全球人群的憂慮和不安,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氣候變遷將持續帶來更多災害與風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定期出具調查報告,會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有超過90%是人類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

返回
55% 民眾擔心 氣候變遷
55%
民眾擔憂
溫室
效應
極端
氣候
氣候
異常
地球
暖化
水資源
匱乏
生態
浩劫
影響
人類生存
不可控 天災 大自然
反撲
生命 連鎖
反應
災情 45%
民眾
不擔憂
個人
立場
想法
不同
不可
改變
有解決
方法
不會這麼
快到來
離我
很遠
與我
無關
無法
預測
假議題 專家
不專業

在整體台灣民眾中,擔憂「氣候變遷」和不擔憂「氣候變遷」大約各占半數。

擔憂氣候變遷的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聯想大部分是在「極端 / 異常氣候」、「地球暖化」及 「乾旱或水供應不足」等氣候問題。

反觀不擔憂氣候變遷的民眾,則認為氣候變遷與日常相關性較低,或存有一定的僥倖心理,覺得「離自己很遠」或「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

返回
3大 最關注的 自然災害
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對自然災害的關注度
極端炎熱氣候 空氣汙染 乾旱 雷電 農作物
病蟲害
極端
寒冷氣候
海嘯 地震 冰川
融化
颱風 龍捲風 暴雨
洪水
森林
大火
山崩
土石流
濃霧

氣候變遷所引發的自然災害,民眾最關注「空氣汙染、極端炎熱氣候、乾旱」這3大項,且認為對日常生活影響最大。

「空氣汙染」是最受關注的,根據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於2022 年發佈的《 空氣質量生命指數 》,台灣PM2.5平均值是WHO標準的近3倍,造成主因包含:工業空氣汙染、發電廠與交通汙染等。

另外,台灣夏季氣溫屢創新高,也讓民眾明顯感受到「極端炎熱氣候」。近年颱風登陸台灣的數量銳減,造成缺水問題,也導致限水措施的頻率增加,甚至擴大限水區域。

返回
90% 民眾認同
氣候變遷
影響
身體、心理、財產
身體健康 心理影響 財產損失
對風險的嚴重程度 風險的發生機率
all 20-34y 35-49y 50-64y > 65y
all 20-34y 35-49y 50-64y > 65y
all 20-34y 35-49y 50-64y > 65y

*圖中的高低程度僅為「身體健康、心理影響、財產損失」之間的相對比較

近九成的民眾認爲,氣候變遷對於「身體健康」、「心理影響」和「財產損失」三者皆有影響,其中,身體健康的表現最爲明顯和直接,心理影響次之,財產損失最後。

若按年齡層分析,20至49歲的族群會比其他族群更在意「身體健康」;50 歲以上的族群則比 20至49歲的族群,更關注在「心理影響」。

身體健康

空氣汙染
導致呼吸道疾病
極端高溫
導致熱傷害
水質汙染
導致消化道疾病
氣候災害
導致意外傷害
極端低溫
導致心血管疾病

民眾認為氣候變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最嚴重,主因包括「空氣汙染」和「極端高溫」所引起的各種疾病和不適症狀;長期在空氣汙染環境,可能造成氣喘、咳嗽、胸痛或胸悶等,若處於高溫炎熱狀態,可能造成熱中暑、熱衰竭。

心理影響

對氣候災害頻發
感到憂慮
擔心親朋好友
受氣候變遷
所影響
對於政府因應
氣候變遷舉措
感到不滿
對於氣候減緩
行動失敗
感到憂慮
擔心企業對
氣候變遷理念
與我不合

在「心理影響」的層面中,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導致許多不常見的自然災害,愈來愈頻繁的發生,讓民眾產生憂慮的心理,甚至為身邊的親朋好友感到擔憂。

財產損失

氣候災害造成
農林漁牧業
經濟產值下降
氣候災害導致
修繕費用支出
或不動產價值減損
氣候( 自然 )災害頻
發導致自身工作 /
收入不穩定
無法應對氣候變遷
帶來之
醫療費用支出

「財產損失」的影響,以「農林漁牧業經濟產值下滑」和「修繕費用支出或不動產價值減損」的擔憂為主,前者可能認為自然災害導致作物收成減少,帶來糧食短缺及物價上漲的問題,而後者則是擔心因自然災害造成房屋與家園環境造成損害。

返回
解構 適應力
候變遷

身體準備

日常身體鍛鍊
與保養
購買氣候調適
相關用品
極端高低溫之
預防保護措施
改善
居住環境
學習意外
急救培訓

在「身體準備」上,超過一半的民眾選擇「日常身體鍛鍊與保養」。而若進一步分析,20至49歲的族群,更考慮「購買氣候調適相關用品」,如冷氣機、空氣清淨機等;50歲以上的族群更在意「極端高低溫之預防保護措施」和「改善居住環境」。

心理準備

日常生活及
消費更環保
保持樂觀的
心態
重視心理
尋求心靈平靜
準備家庭
應急包
參與工行動
響應議題

在「心理準備」上,以「日常生活及消費更環保」及「保持樂觀的心態」為主。民眾多從日常生活中改變或調整消費行為,與近年來政府提倡減塑政策的成功有關,也可以發現越來越多民眾養成自備環保杯、環保吸管的習慣。

財產準備

儲蓄
購買人身保險
投資理財
購買財產
損失類保險
購買
投資型保單

在「財產準備」上,目前民眾傾向「儲蓄」及「人身保險」,作為應對氣候變遷風險的財產準備方案。選擇購買「人身保險」的意願偏高,也呼應民眾較重視「身體健康」影響。

返回
Scroll
行政院發言人 林子倫 氣候變遷是當代社會最大的挑戰;我們現在的決定,影響下一代的未來。

行政院發言人

林子倫

氣候變遷是當代社會最大的挑戰;我們現在的決定,影響下一代的未來。

氣候變遷的連鎖效應,讓狂風暴雨、極寒酷暑,比過去更加頻繁的出現,不過,許多人可能對異常的天氣有感,卻不一定能聯想到氣候變遷,事實上,兩者之間的關聯密不可分,提升「氣候意識」將是現代人的必修學分。

長期研究氣候變遷議題、現任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提到,台灣社會對於「氣候變遷」名詞,具備一定程度認識,但相較於歐美國家,名詞背後代表的含義與影響,卻還遠遠不夠深入,轉化成行動也有一段落差,「我們要先懂得辨識風險,才能知道應對風險的方法」。

極端天氣已變成新常態 認識氣候變遷可以更深入

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之一,在於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的氣溫升高、極端天氣頻率增加,近年台灣的夏季屢創高溫、遭逢百年大旱,開始出現一連串不正常的現象,但《2023國泰人壽人生風險趨勢調查報告》顯示,僅有55%的台灣民眾擔心氣候變遷。

「若長期來看,極端天氣已變成新常態,而氣候變遷開始在地化。」林子倫說明,10多年前他曾做問卷調查時,詢問「聽到氣候變遷想到的第一個關鍵字?」將近9成民眾填答北極熊,時至今日,他相信民眾會填答「天氣變熱」、「暴雨增加」,意味著台灣社會對於氣候變遷的感知已經在地化,且認識的程度會越來越高。

然而,林子倫提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是全面性的,例如全球高溫不只是體感覺得「熱」,其實會影響糧食作物生長、進一步導致物價上漲,他觀察發現,台灣民眾雖然認識氣候變遷,但要進一步轉化成「氣候行動」,卻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相比於歐美國家,台灣氣候行動這部分比較薄弱,也反映出民眾對於氣候變遷之風險與影響的觀點及資訊還不夠深入。

「不遺漏任何人」氣候變遷成為當代社會最大挑戰

林子倫表示,許多科學證據顯示,全球年均溫開始升高,台灣的夏天越來越長、冬天越來越短,隨著極端天氣加劇,各世代、各年齡面臨不同層面的挑戰,高齡族群必須適應更劇烈的天氣變化、年輕族群要長久面對極端的生活環境,而扶老攜幼的三明治族群,更要肩負極端天氣衍生的家庭照護與經濟壓力。

「氣候變遷是當代社會最大的挑戰,更是全方位的生活革命。」他表示,這顯現「氣候意識」的關鍵與重要,舉例來說,現在20-30歲的年輕族群,在未來10年後,都將成為社會中堅力量,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決定,將影響他們的未來」。

解決氣候變遷,已經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近年台灣政府陸續制定《2050淨零排放》政策、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更推動「公正轉型」的目標,其中關鍵概念是「不遺漏任何人(Leaving no one behind)」,包括在應對氣候變遷的過程中,要建立一個社會支持系統,能照顧到每一個人及族群。

強化「風險治理」能力 建構具氣候韌性的社會

當台灣社會逐漸理解氣候變遷的嚴重性,但又該如何預防與因應?事實上,「氣候意識」另一層含義,是具備「風險辨識」能力,才能強化自身不足的地方;林子倫解釋,在氣候變遷的危機之下,要先學會辨識風險,才知道如何及早應對,「從個人、企業或國家,都應該要強化風險治理的能力」。

他舉例,如果一家企業經營,不考慮氣候風險,在未來就會被淘汰,因此政府也開始要求,企業必須做氣候風險的揭露,同樣的邏輯,個人、家庭也應該學會「風險辨識」,做好因應氣候變遷的準備,才能建構一個更具氣候韌性的社會。

返回
Scroll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常務理事 張寒瑋 很喜歡、感興趣的事物,都可能因為氣候變遷消失;先有意識才可能有行動。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常務理事

張寒瑋

很喜歡、感興趣的事物,都可能因為氣候變遷消失;先有意識才可能有行動。

氣候變遷之下,未來的每一年只會越來越熱,中研院、科技部、氣象局合作發表的氣候變遷報告預測,台灣最快將於2060年就沒有冬天。處於人生上半場的年輕族群,正面臨氣候變遷的持久戰,又該如何提升氣候意識、展開氣候行動?

曾多次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全名為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的張寒瑋,現為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常務理事,她觀察,從「擔心氣候變遷」到「開始氣候行動」,在年輕族群之中差異性就很大,如果要讓身邊的人更願意認識氣候變遷,建議從「喜歡的事物因為氣候變遷消失」起手,從自身開始慢慢改變。

當喜歡的事物因為氣候變遷消失...先有意識才能行動

「極端天氣與氣候變遷的關聯性,要跟社會大眾解釋不太容易。」張寒瑋說,在跟年輕族群溝通時,能明顯感受氣候風險意識的程度差異,有人已意識到氣候變遷不容小覷,也有人只單純覺得天氣熱,更有些人因為要優先考慮自身的生活狀態,而沒有餘力去關注氣候議題。

「先有意識才可能會有行動,但是有意識不代表一定有行動,意識要足夠強才會行動」如何讓社會大眾理解氣候變遷,張寒瑋從多年倡議氣候議題的經驗建議,從在意、喜歡的事情切入,再連接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就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撇步。

舉例來說,告訴喜歡品嚐紅酒的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全球高溫,會影響紅酒產量;又或是讓喜歡喝手搖飲的人知道,由於氣候變遷會造成缺水、影響茶葉生長,未來可能無法隨時喝到烏龍茶;另外,對規劃生小孩的年輕父母、有孫子的長輩們,可以說明氣候變遷可能影響未來兒孫的生活環境。

張寒瑋提到,氣候變遷還有一項議題是「生物多樣性」,如果全球氣溫升高1.5度或升高2度,物種滅絕的規模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對喜歡山、海的民眾也是很好溝通的話題,像是熱愛潛水的人,很大的原因是要為了看美麗的珊瑚礁,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中指出,全球均溫升高2度時,全世界的珊瑚99%會死亡。

氣候變遷的影響 身體、心理、財產是環環相扣

根據2022年《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後果,將對2020年後出生的年輕族群,產生全面且深刻的影響;張寒瑋分析,用影響的時間來分析,越年輕的族群影響越嚴重,當氣候變遷短期內無法解決,對這群人影響的時間會越長,以現況來說,即便現在全球完全不製造人為的溫室氣體,氣候變遷的極端天氣事件不會馬上減少,只是減緩惡化的速度。

「從影響的時長來看,要承受20年的高溫跟承受50年的高溫,需要付出的代價完全不一樣!」」張寒瑋提到,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不是只針對健康,對物價與生活的影響層面更是超乎想像。

關於年輕族群如何氣候調適,她認為,身體的調適是最快做到、需要的成本最少,因為年輕族群身體機能比較健全,除了「身體、心理、財產」彼此環環相扣,也要培養「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發展因應氣候變化的技能與能力,有意識的選擇對環境衝擊影響較小的行動,例如冷氣開26至27度,或到百貨公司、圖書館等冷氣共享的空間。

了解氣候變遷只是第一步,張寒瑋建議,先知道氣候變遷可能對自己造成的影響,然後把影響盤點出來,再來思考如何調適。從自身影響更多人,一起展開氣候行動。

返回
Scroll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 Z世代受氣候變遷的衝擊是長遠且嚴重,但他們少了動機及行動,非常可惜。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許晃雄

Z世代受氣候變遷的衝擊是長遠且嚴重,但他們少了動機及行動,非常可惜。

「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名詞,在2019年首次被提出,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可能對於現況覺得無力,或對於未來感到絕望,近年越來越多國際報告指出,許多人開始出現「氣候焦慮」,也催生年輕族群、社會團體走上街頭,高喊「氣候正義」。

目前任職於中研院的許晃雄,同時擔任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在氣候變遷領域研究超過30年,他觀察,對比歐美的地理條件、經濟狀況,在氣候變遷的感知上,台灣的年輕族群比較不深刻,令人憂心的是,這在處理氣候變遷的問題,就比較沒有動機、急迫感。

氣候變遷衍生的心理影響 解析各世代的心裡話

《2023國泰人壽人生風險趨勢調查報告》指出關於氣候變遷造成的心理影響,各世代皆將 「對於氣候(自然) 災害頻發感到憂慮」排在首位,不過20至49歲族群的第二順位是「擔心親朋好友受氣候變遷所影響」,50歲以上族群的第二順位是「對於政府因應氣候變遷舉措感到不滿」。

對於此調查結果,許晃雄認為,年紀比較大的人,通常會可能因為社會利益的關係,或因為視野比較成熟,會關心到整個國家政府的運作政策的問題,所以會覺得政府做不夠、做得太緩慢;至於20到49歲的人,正處於打拼事業的階段,關心照顧好自己的周遭的人,其他事情相對來講就不太重要。

不過,許晃雄話鋒一轉,提到如果是20到49歲的族群,能夠跟那些50歲以上的人一樣,把對於政府舉措不夠也多想一點,氣候變遷的相關政策便會推進的更快一點。目前台灣社會的年輕族群,比較少關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其實非常可惜,「Z世代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是最嚴重的」。

對比國際 台灣年輕世代的心理感受少了急迫感

所謂的「Z世代」,泛指1997年起到現在出生的人。事實上,若進一步分析,在《2023國泰人壽人生風險趨勢調查報告》氣候變遷造成的心理影響中,以年齡層做劃分,20至34歲的年輕族群,是唯一低於總體均值。

許晃雄指出,對比歐美常發生的野火、颶風,台灣屬於季風型氣候,自然天災的程度比較不深刻,雖然目前明確知道未來氣溫會越來越高,但台灣的空調設備算是充足,很容易就可以預防,「這對解決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問題,其實沒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不會有急迫感。」嚴格說起來,台灣的氣候行動是很緩慢的。

「長遠來看,年輕世代是氣候變遷衝擊下,影響最嚴重族群。」許晃雄表示,中高緯度國家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最大,這些地方也是全球糧倉,若天氣越來越熱,糧食產量就會減少、進一步推升物價,年輕族群面對長遠的生活、工作、照護、家庭的多重壓力,氣候變遷造成的心理、財產影響,比身體影響還要隱晦。

面對氣候變遷 「抱最大希望,盡最大的努力」

心理影響的層面很複雜,可能剛開始不相信氣候變遷會導致人類生存危機,也可能是在相信後對於如何展開氣候行動感到茫然,面對上述情況的方法,許晃雄提到「做最壞的準備,然後抱最大希望,盡最大的努力」,像是台灣企業開始積極減碳,許多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及許多無形壓力,但同時又產生很多新機會與商機,像是綠能產業、AI產業等,經濟發展展開一個新的面向。

「在理解氣候變遷的同時,也去尋找給我們帶來額外的機會跟希望。」許晃雄建議,對氣候變遷多一點認識,才會有決心、被說服,去思考在一個越來越熱的世界裡,如何讓自己的身體、心理更健康,或從綠色永續的世界趨勢中,累積資產與防範風險。

返回
Scroll
中原大學教授兼永續長 王玉純 現在50歲的族群步入退休時,剛好遇到全球氣溫攀升,不注意身體健康就會很危險。

中原大學教授兼永續長

王玉純

現在50歲的族群步入退休時,剛好遇到全球氣溫攀升,不注意身體健康就會很危險。

在氣候變遷下,高齡族群將面臨什麼挑戰?隨著台灣步入超高齡化社會,患有心血管疾病、身體機能衰退的高齡者,承受的衝擊較其他年齡的族群更大。

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王玉純直言,對於50歲以上的族群,如果現在沒有意識到氣候變遷影響,再過15、20年之後,這些族群逐漸步入退休,又剛好遇到全球氣溫攀升,其影響將會變得很嚴重,但他們的健康準備好了嗎?

民眾最關注氣候災變 空汙高居第一位

《2023國泰人壽人生風險趨勢調查報告》詢問台灣民眾最關注的自然災害,前3名分別是「空氣汙染」、「極端炎熱氣候」、「乾旱」;關於氣候變遷與空汙的關聯性,王玉純解釋,大氣的穩定度、空汙的嚴重度,彼此是有關聯性的,當大氣的擴散條件很好,空汙就不會這麼嚴重。

王玉純提到,除了常被視為空氣品質不良元凶的細懸浮微粒(PM2.5),歐美國家已經開始關注「地表臭氧」,這種空氣汙染物,來自於車輛廢氣、工業排放,同時也是溫室氣體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溫度上升及陽光照射下,產生化學反應,會刺激呼吸道,導致咳嗽、氣喘和呼吸困難。

此外,空汙對於高齡者的影響更明顯,由於高齡者的免疫系統較脆弱,長期處於高濃度空汙的環境,把細懸浮微粒、臭氧吸入肺部,將導致呼吸系統問題,甚至可能引發高血壓、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高溫與高齡!不可不慎的「雙高」風險

2023年,北半球多個城市的高溫打破了歷史紀錄,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佈的「熱傷害」統計數字,2023年自7月1日到7月8日為止,台灣有236人發生熱傷害。2023年有956例熱傷害,比較近5年的1月至6月,同樣創下3年來熱傷害半年統計的新高。

台灣最快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持續提高,由於高齡者的體溫調節功能較弱,若處於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高溫下,更容易出現中暑如頭暈、虛弱、噁心、嘔吐、意識喪失或其他熱傷害的症狀,當高齡遇上高溫,恐怕是未來可預期的「雙高」新風險。

王玉純指出,如果中壯年族群對於氣候變遷的意識薄弱,邁入高齡時就會有點危險,以目前的台灣人口結構,這個年齡層的人口最多,當他們步入65、70歲的時候,占全台老年人口比例約30到40%。

「你可以想像走在路上,每3個就有1個是老人家!」王玉純提到,現在40、50歲階段的民眾,必須要自立自強,如果不及早意識身體健康的影響,試著預想在20年之後,台灣的醫療及社福系統,真的能夠承擔這麼多高齡人口?若健康狀態不佳,又沒有氣候意識,就很可能發生遺憾。

提升氣候意識 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社會成本

王玉純提醒,台灣民眾的氣候意識高低與否,有時取決於災害發生頻率,像是經常發生災害的地區,危機意識就很高、會自主準備防災;反之,如果很久沒有發生災害,突然來一次極端災變,衝擊就會非常大,而氣候變遷的極端天氣難以預測,更需要培養災害敏感度。

氣候變遷之下,每個人的「身體、心理、財產」都會遭遇氣候風險。王玉純提醒,若民眾只在意自己的發展與安危,氣候變遷不會有解,建構互相關心與共榮的社會,強化社會鏈結度,才有辦法撐過氣候變遷的痛苦時期。

返回
Scroll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 凃薏如 打造三層氣候防禦力;只要願意開始改變,相信改變一定會發生。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

凃薏如

打造三層氣候防禦力;只要願意開始改變,相信改變一定會發生。

在可以預期的未來,氣候變遷會持續帶來「有形」與「無形」的挑戰。這些威脅或許不易察覺,但無庸置疑的是,新型態的人生風險正在發生,其影響必定全面且深遠,而身處不同人生階段的我們,都有各自需面對的挑戰。

從「事前預防」的角度,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凃薏如建議,可以先從提升氣候意識、盤點氣候影響、展開氣候調適著手,建構「身體、心理、財產」三層防護網。

看不見的氣候風險 是橫跨三代的共同話題

2023年迄今,國際間發生許多自然災害,包括韓國急遽豪雨引發洪水與山崩,美國夏威夷大火造成當地嚴重破壞,氣候災害帶來的破壞與傷亡「看似」直接,但實際上背後還隱藏著「看不見」的風險;像是暴雨水災後容易造成傳染病蔓延、空汙導致罹患呼吸道疾病的機率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隱形威脅不容易立即感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更需要從「辨識風險」做起,確保個人和家庭的狀態,能夠超前因應。

進一步剖析不同世代所面臨的氣候風險,凃薏如提到,年輕族群雖然身體力壯,但面對極端天氣的突發災害,仍可能面臨無預警的傷害或財產損失。身為家庭支柱的中壯族群,因肩負極端天氣衍生的家庭照護與經濟壓力,除了擔心自己,也要擔憂氣候變遷對父母及子女健康的影響,進而承受更多心理壓力。

而高齡族群容易患有「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風險,當炎熱高溫成為生活常態,加上身體免疫功能下降,發生慢性疾病的機率就會提高;而因為行動力和反應速度驟降,也將影響應對氣候災害的因應能力,增加遭受危害的風險。

不難發現,氣候變遷將成為新世紀最大難題,其所帶來的危害與挑戰,亦將廣泛地影響各個世代,並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建構三層氣候防禦力 為人生風險補足保障缺口

「事前預防」更勝於「事後補償」,關於解方,凃薏如認為,各世代皆應及早準備「身體、心理、財產」三層防護,強化自身氣候防禦力。從「身體準備」出發,第一層防護以強化健康為首要目標,像是國泰人壽推動「FitBack健康吧」,鼓勵民眾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串連健康生態圈異業夥伴,引導民眾注重自身健康、提升免疫力,當遭遇極端高溫或災害時,能有健康的身體應對環境變化。

再來,第二層是「財務準備」,凃薏如表示,「透過購買保險的方式,就是一種風險轉嫁」,善用保險風險轉嫁的特性,完善「壽險」及「產險」的保險組合,可以在遇到醫療支出或財產損害時,得到適切的保障和支持。舉例來說,氣候變遷衍生的空汙與高溫,可能增加慢性疾病風險,像是心血管病變、呼吸道疾病等,醫療險及癌症險便能奠定基礎的保障;此外,通勤族遭遇暴雨導致摔傷,醫療險及意外險便能發揮功能;有車族若投保特定產險商品,遇到水災導致車輛淹水受損也能獲得一定理賠,能實質降低財務衝擊。

最後的第三層是「心理準備」,因應異常的氣候與內心的不安,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凃薏如分享,自備環保杯、環保餐具,選擇有節能標章、環境友善的商品,都是愛護地球的日常小事。此外,共同響應氣候議題,參與淨灘、生態旅遊等環境友善的活動,促進人與人、與自然的連結,用實際行動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以正向樂觀的心態,降低氣候焦慮。

改變從自身開始 發揮永續共好的影響力

為創造「共感」的氣候行動,凃薏如提到,我們力行減碳,推動電子保單、打造無紙化服務,減少大量紙張消耗;也號召更多民眾一起加入「FitBack健康吧」健康促進計畫,鼓勵用戶多運動、多走路,提升民眾健康的同時,也能用簡單的方式響應氣候行動,減緩氣候衝擊。

這套屬於「國泰人」的氣候意識,要和社會一起共好前進。凃薏如也強調「我們希望產生CSV(Creating Shared Value,創造共享價值),只要願意開始改變,相信改變一定會發生」。

返回
Scroll
歐萊德董事長 葛望平 你一定要先了解氣候變遷,那關係到你的現在與未來。

歐萊德董事長

葛望平

你一定要先了解氣候變遷,那關係到你的現在與未來。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提出「人生執行長」的概念,把自己的人生當成一家企業經營。在現實生活中,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許多企業開始調適因應氣候風險管理,身為「人生有限公司」執行長的我們,又該如何邁開大步、開始永續轉型?

致力打造「零碳」美妝品牌的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提及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同一個環境,沒有人是局外人,面對氣候變遷這個殘酷事實,「做各種的準備及因應,這就是氣候行動真正的意義」,企業必須這麼做,個人也是如此。

在氣候變遷之下 企業必須面對的2條路徑

為警示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定期出示調查報告,葛望平指出, IPCC的調查結果顯示,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超過90%是人類行為,因為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並延伸出「淨零碳排(Net Zero)」概念。

所謂「淨零碳排」,是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的量,讓全球的碳排放等於零。葛望平指出,氣候變遷造成的自然災害沒辦法抵擋,對於企業有2種因應路徑,其一是氣候行動,改變企業的生產、製造及善待環境;其二是調適因應,把氣候及環境的極端變化,納入風險管理。

「調適因應非常重要,既然有些東西不能控制,所以要懂得管控營運風險。」葛望平舉例,全球知名電動車品牌特斯拉(Tesla),在2020年首次轉虧為盈,主要是販售「碳權(碳排放的權利)」,因為歐盟規範新車行駛的碳排放標準,如果新車的碳排放量低於標準,就能獲得碳排放的額度,藉此在碳交易所把額度賣給其他碳排超標的車廠,「特斯拉的商業模式改變,就是氣候的調適因應」。

把生活當作企業來經營 懂得氣候調適跟因應

葛望平表示,企業應該要能啟發別人關注環境及健康,像是歐萊德每年約100萬個洗髮精和沐浴乳的瓶子,都採用消費用品回收材料再利用,甚至調配洗髮精配方、便於快速沖洗,鼓勵消費者洗澡時間從10分鐘縮減為3分鐘,當企業具備調適因應的概念,也能夠將氣候危機變成新商機。

如今許多企業在做淨零碳排轉型,而每個人也能把人生當企業經營,在生活中融入氣候變遷的調適因應,像是節水節電減少能源浪費,外出搭乘大眾運輸或共享運具,消費時支持友善環境的產品,從生活中減少碳足跡、發揮個人永續影響力。

面對氣候變遷沒有人是局外人

為讓大眾看見氣候變遷的第一線衝擊,葛望平曾與紀錄片團隊遠赴格陵蘭島,紀錄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影響,發現永凍土融化、造成房子傾斜,卻也變相增加格陵蘭的可農耕面積,「極端氣候帶來的是改變,我不會講全都是壞的,大家都會受影響,只是影響程度不一樣,所以沒有人是局外人」葛望平說。

同樣的,每個人在經營「人生有限公司」時,都要先了解氣候變遷造成的變化、風險和機會,就像一家公司會提前規劃和應對市場波動,面對氣候變遷,我們也應該及早思考和採取行動,讓每家獨一無二的「人生有限公司」都能永續經營。

返回
Scroll
臺灣吧執行長 蕭宇辰 不要浪費每一次危機;回到教育現場,讓氣候意識能由下而上。

臺灣吧執行長

蕭宇辰

不要浪費每一次危機;回到教育現場,讓氣候意識能由下而上。

如何讓氣候變遷的觀念,能夠由下而上,教育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隨著108課綱上路後,強調培養學生素養、深化多元學習,在課程中帶入氣候變遷的主題,將是未來教育重要的一環。

做數位內容起家的臺灣吧執行長蕭宇辰提到,回到教育現場,透過簡單易懂的數位教材,能深化在學孩子的氣候意識與觀念,對於社會人士,則是「不要浪費每一次危機」,藉由社群及媒體的擴散,將每一次的危機轉化為具體的氣候行動方案,加深大眾對於氣候變遷的關注。

把氣候課題融入教材 讓守護地球不會只是冷知識

氣候變遷已經成為全球性挑戰,有歐美國家想得更遠,將氣候變遷議題融入教育體系,義大利從2020年開始,率先將氣候變遷與永續納入課綱,將環境主題導入小學、國中、高中和成人教育的必修公民課程,讓氣候意識由下而上。

蕭宇辰觀察,一般民眾從學校畢業後、開始進入社會工作打拼,要跟他們溝通特定議題困難度很高,因為接收資訊的管道眾多且複雜,為了讓內容資訊能「有效溝通」,近年臺灣吧回歸教育現場,由於108課綱上路後,學校老師被賦予更多任務,臺灣吧提供教案資源、短影音教材,用簡短10至15分鐘,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議題。

像是臺灣吧長期關注海洋保育,幫助老師開發一系列「海洋環境教育」研習課程,透過線上講座及現下實體活動,增加老師們對於海洋議題的知識,並把海洋保育概念融入課程中,提升學生環境保育的意識。

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 讓民眾減碳愛地球好上手

至於如何跟社會人士溝通氣候議題,蕭宇辰提到,氣候變遷是很重要的課題,但如果要犧牲一些生活品質,才能達到守護環境的目的,對民眾可能是一種困擾,例如因「快時尚(Fast Fashion)」背後可能有環境汙染、勞力剝削的問題,而提倡不支持「快時尚」服飾業,民眾反而會失去快速方便、價格親民的生活體驗,所以「具體的行動方案」就很重要。

蕭宇辰接著以台電的智慧電表為例,換裝智慧電表後,民眾可以快速計算出尖峰、離峰及半尖峰時段的用電量,掌握精確的用電資訊、節省電費,也可協助電力公司用電負載更為穩定,相對減少能源浪費及碳排放,就是一種雙贏的行動方案。

「雖然氣候變遷的議題很龐大,但其實我不擔心沒有資源投入,而是擔心資源是否被有效運用。」蕭宇辰解釋,如果氣候變遷是必須解決的問題,那更應該把資源放在對位置,從教育出發,讓學生從小就加深守護環境的觀念,就有機會提升整個世代的氣候意識。

「不要浪費每一次危機」把握與民眾有效溝通時刻

除了具體的行動方案,「不要浪費每一次危機」也是重要概念。蕭宇辰說「當大家在意的災害發生時,溝通一定是最有效的」,如果民眾對於極端天氣事件很有感,那更不該浪費溝通的機會。例如發生超級強降雨、各地出現淹水災情時,對於民眾而言,就會是當下最印象深刻的情境,這時透過創意圖文及社群行銷的方式,說明氣候變遷的緣由、民眾能做哪些事來守護地球,更能達到加乘的效果。

回歸教育的本質之一,就是促成改變的力量,不論是還在學的孩子,或是出社會的大人,蕭宇辰認為,透過深入淺出的教學模式,倡議才不會止於意識,而是有機會轉化成真實的行動。

返回
Scroll
台灣大學氣候 行動社 氣候行動沒有標準答案,從自身做出改變,慢慢影響身旁的人。
Scroll
政治大學Green24 永續社 突破同溫層,讓更多人一起氣候行動愛地球。

氣候行動沒有標準答案;踏出勇敢第一步,改變終有一天會實現。

年輕族群是被氣候影響深遠的一代,也是能帶來積極改變力量的一代,隨著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高,一群抱負理想、憧憬、使命的青年,正展開屬於他們的氣候行動。

讓永續概念在校園中發酵,甚至把影響力擴散至校園圍牆之外,是台大氣候行動社、政大Green24永續社的初衷之一。在學生時代找到一群理念相近的夥伴,讓氣候意識、氣候行動有機會跨出「同溫層」,對抗氣候變遷便不再遙不可及。

成為改變的力量 從校園出發的行動解方

推廣校內環境意識的政大Green24永續社,今年籌辦一場別具特色的活動,結合素食及減塑的市集—「穀雨」,主打「暖心、暖胃、不暖化」的口號,並鼓勵大家自備環保餐具,雖然收到許多攤商反應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恐將造成餐食滯銷,但他們相信對的事值得堅持。政大Green24永續社社長吳思儀表示,永續從來不是一件難事,只是永續的精神需要時間去累積與溝通。

吳思儀說,氣候變遷、永續發展是社團在探討的主題與存在的最大意義,卻也是一大挑戰,如何讓這樣的理想「破框」、走出同溫層,一直是社團持續在思考的,但如果覺得很困難就不做,那改變就絕對不會發生。

關於永續行動的渲染力,政大Green24永續社副社長梁祐瑄也分享自身經驗,她在修一門體育課時,曾與一位不認識的同學簡單聊天,分享到肉類生產過程會產生許多碳排放,所以自己有吃素的習慣,後來因緣際會發現對方也開始響應吃素,讓她感到驚喜又開心,原來永續的行動是可以被認同及慢慢被接受的。

氣候行動沒有標準答案 把永續自然的融入生活

即將創立滿10週年的台大氣候行動社,由一群熱愛環境、關心氣候議題的台大學生組成,專注於如何把「氣候意識」轉換為「氣候行動 」,包括不使用塑膠吸管、一次性餐具等,強調用循環容器,提倡校園無紙化,甚至與校方一起研究討論,如何提升學生宿舍的節電效率。

回顧當初加入社團的原因,現任台大氣候行動社長的林均翰表示,自己在國中時期就很關注環保議題,許多同學晚自習訂便當時,衍生許多一次性餐具及免洗筷,他鼓勵大家可以自備環保餐具,大家反而覺得不方便,所以進入大學後選擇加入社團,「如果有共同理念,展開行動就比較方便」。

在《2023國泰人壽人生風險趨勢調查報告》中,針對氣候變遷的「心理準備」,各年齡層都把「主動參與倡議活動、志工行動、連署響應自己關心的議題」排在第5名,台大氣候行動社顧問陳欣表示,如何突破同溫層,是許多大學社團及公民團體苦惱的地方,讓大家知道氣候變遷的嚴重性,並讓更多人參與氣候行動,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陳欣也說,剛加入台大氣候行動社時,一開始會感到迷惘,不曉得能做出什麼改變與定位,後來她意識到,其實氣候行動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不用硬把自己形塑成什麼樣子,把永續精神很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從自身做出改變,就能慢慢影響身旁的人。

為氣候變遷踏出勇敢第一步 改變終有一天會實現

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總計17項涵蓋山林、海洋、消費、生產、教育等層面,期許全球人類同心協力,為地球的永續發展共同努力,其中,第13項就是「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

距離2030年目標檢視,已進入倒數階段,但氣候變遷仍有許多待解問題,台灣已有越來越多年輕世代跟台大氣候行動社、政大Green24永續社一樣,正在為理想的未來倡議與努力,但不論用什麼樣的方式開始,只要願意勇敢踏出第一步,改變終有一天會實現。

返回
Scroll
政治大學Green24 永續社 氣候行動就像同心圓,從自己擴散到別人,
氣候變遷就不會只有絕望。

政治大學Green24

永續社

氣候行動就像同心圓,從自己擴散到別人,
氣候變遷就不會只有絕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