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化莫測的時代,分數已不是定義學生的唯一標準,對於即將步入大學的懵懂青年,談論夢想似乎遙遠,但可以為夢想超前部署。

位於陽明山稜下的一所老字號名門大學,正發揮創校60年獨門優勢,透過多元教學環境、豐富教學資源、堅強校友群,賦予學生一股別校學不來的「韌性」。

尤其,隨著永續及創新的議題,已成為世界的趨勢潮流,對齊國際教育、歐美大學的脈動,打造「永續校園」場域,會是高等教育的下一個新課題。

讓青年們在人生上半場,先打底「韌性力量」,具備接招變化莫測的世界,開創屬於自己及點亮未來的「韌世代」。

永續創新之前

先來世代擊掌

上一次的敢夢、敢拚,還記得是什麼時候嗎?在傳統體制及框架下,心中住著年少輕狂的我們,難免想耍一點任性,追求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求新求變的同時,世界也在追求永續。有一群「文化人」,從學涯時光的不設限,到培養不屈、務實的特質,職涯展開後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發光發熱,他們豈止任性、更是韌性。


成為撼動時代的影響力 先定位自己的價值觀


「台灣的好學生定義,慢慢變得狹窄」被問到台灣教育的學分至上,第23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文化大學榮譽校友李哲藝說,對比在古典音樂的成就,他形容自己反骨,全力證明自己的可能性。

高雄高中畢業時,對於一堂課10張考卷的填鴨式教育,李哲藝感到疲乏,考上文化大學物理系,發現鑽研微積分不是興趣。從小有音樂底子的他,選擇轉系到音樂系,開啟他的古典音樂之路,也打開自己另一片天空。

李哲藝表示,當整個社會用學分,作為評判你的標準,大家就一直往那個方向努力,但各行各業有很多超脫價值觀的人,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甚至擁有撼動一個時代的影響力。


第23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文化大學榮譽校友李哲藝,習慣從生活經驗尋找靈感,文化大學的校園生活,也成為他創作的養分。

回憶大學生活,李哲藝笑說,他認識來自五湖四海的好友。而習慣從生活經驗尋找靈感的他,文大的校園生活,也成為創作的養分。

「當你窮盡一生努力,在成功之後,會以你開始那個地方為傲!」李哲藝說,文化大學多達28萬校友群,這份龐大豐富的資源,對於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是一輩子的影響力,而當時他選擇文化大學,給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


韌性思考不畏挑戰 更認識自己


獲得許多消費者喜愛的無印良品,多項紀錄與話題,出自於MUJI台灣無印良品總經理梁益嘉的創新風格。他也是今年文化大學榮譽校友之一,念書從不是第一名的他認為「在及格分數以上,更應重視哪些能力能為你加分」。

梁益嘉從統一超商儲備幹部,再擔任無印良品全台首店店長,之後升為總經理,創下統一集團最年輕的總座。3年前,無印良品在許多國家宣布商品降價,在業界掀起話題,而降價策略來自台灣的無印良品,這也是梁益嘉的點子。

「不要給自己設限 ,重點是好奇心和學習力 」梁益嘉說,無印良品的企業理念強調 SOP,但他認為達到 SOP 只是及格, 要在及格之上,展現個人的特殊性。在職場憑單一技能想要比別人出色,會很辛苦。


獲許多消費者喜愛的無印良品,在創下多項紀錄、話題的背後,出自於MUJ台灣無印良品總經理梁益嘉的點子及創新。

肯學肯做的特質,才不會排斥學習新事物。梁益嘉以自身舉例,日文系畢業,卻選擇零售業。計畫性的前進跟「挑戰慾」,把不熟悉的工作變成運用自如的技能,讓自己成為豐富扎實的工作者。

「韌性的思考是不畏懼挑戰,嘗試的過程才能更認識自己」梁益嘉說,文化大學開放的學風,很能幫助學生培養相關特質,在及格以外,找到可以為自己加分的能力。

打下「韌性」底子

為夢想超前部署

如何追逐實踐夢想?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答案,文化大學的青年們給出另一種解答,要先給自己打磨一股「韌性力量」,拉近心中想成為的模樣。


從學習打磨抗壓性 創造築夢的踏板


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能變成社會問題解方?就讀文化大學廣告系進修學士班的陳凱奕、楊鈞婷,用行動證明可行性。

兩人的畢業製作,選擇遠在台東的NGO動物保護組織,他們發揮廣告、新媒體的專長,協助策展及行銷,最終成功替獸醫們爭取約15萬元贊助金,也讓更多人關注野生動物的困境。

談到在畢業前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且實踐了當下最夯「大學社會責任(USR)」,楊鈞婷笑說,一開始沒想到這麼多,只是單純想幫助社會,過程中面臨一些挫折,例如企劃不斷修改,但為了幫助更多人,就從失敗中去學習。


文化大學廣告系進修學士班的陳凱奕(圖左)、楊鈞婷,畢業前協助遠在台東的NGO動物保護組織,逐步踏上夢想中的行銷工作。圖/陳軍杉攝影

事實上,陳凱奕、楊鈞婷皆經歷職場洗鍊,更知道自己要什麼,選擇到文化大學續攻學涯,在半工半讀過程,逐漸打磨心中韌力;陳凱奕提到「說不辛苦是騙人的」,但很多文化大學老師擁有業界實戰經驗,傳授危機處理、抗壓性、專注力。

陳凱奕也說,原本設定學涯只是一個過程,直到實際參與課程,到最後的畢業製作,逐漸獲得成就感,才發現這不僅是一個過程,而是一個追夢踏板,「離我的夢想中的公關業,又再更接近一點」。

陽明山稜下的文化大學,除了跨域課程腦力激盪,逆風前行教室的精神,是每位學生、校友共同記憶。
文化大學對準未來趨勢,比照許多歐美大學,讓學生選修非本科系的學分,強調「跨域學習」。
在學生出國交流人數、學生競賽論文出版成效、企業最愛大學生等評比,文化大學皆屬於全國前段班。

山是我們的老師 練出靈活性及韌性


文化大學財金系、「華岡青年」代表的吳俊,是一名陸籍生,雖然隻身一人來台唸書,但目前擔任羽球社社長的她,發現社內竟然有許多來自全球的國際生,讓她相當驚訝,更充實了跨海留學夢。

除了跟不同國家留學生交流,吳俊形容,「文大人」充滿靈活性及韌性,例如山上的教學場域,多了一些氣候不確定性,但學生懂得如何臨機應變、破風前進,靈活性就體現在小細節上,也慢慢鍛鍊出韌性。


文化大學財金系、「華岡青年」代表的吳俊,點出文化大學的教學場域,讓「文大人」具備靈活性及韌性。圖/陳軍杉攝影

吳俊提到,曾聆聽一位校友分享經驗,原本性格內向,進入職場後,努力試著讓自己勇敢開口談話、加強表達能力,直到最後創下業務第一名佳績,讓她心中埋下深刻印象。

「相信這只是無數華岡學子的一個縮影」,吳俊說,但這股韌性讓她了解到,若人生遇到挫折,就是不斷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總有一天能戰勝困難。

用厚實學涯經歷 破框闖出一片天


外界一般認知,大學有豐富社團活動,但又能從中學到什麼?今年即將從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的翁唯真,在擔任高雄學友會會長期間,替社團拿下「優等」評鑑佳績,並幫助偏鄉孩子辦營隊,豐富的社團經驗,讓她獲選「大專優秀青年」。

回憶大學生涯,翁唯真說,社團就像小型社會,尤其人與人之間,如何溝通及協調,這是課本學不到的養分,在幫小朋友辦完活動後,雖然籌備過程很辛苦,但最後聽到小朋友一句「謝謝」,就真的感動很久,讓她更願意多一點社會參與。


今年即將從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的翁唯真,豐富的社團經驗、幫助偏鄉孩子辦營隊,獲選「大專優秀青年」,並學到課本沒有的實務操作。圖/陳軍杉

翁唯真表示,之前在高雄的社團交際場合,一位已經畢業的學姊給她打氣,「我們的態度,造就我們是怎麼樣的人」,不要被框架侷限,勇敢闖出一片天,這句話她仍牢記在心。

4年過去,從一開始懵懵懂懂的大學新生,到即將踏入職場打拼的社會新鮮人,文化大學的厚實歷練,讓翁唯真學到能屈能伸,也慢慢撫平即將畢業、步入社會的迷惘。

永續校園三支箭

賦予青年無懼創新

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盼打造能善意互助、勇敢應變的韌性社會,隨著疫情衝擊、世局動盪,如何讓「韌性」由下而上,扶植新世代,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課題。

文化大學進一步提出高教新主張,「跨域學習」、「國際視野」、「關懷社會」三支箭,打造永續校園,加上山中修課的逆風疾行,期許賦予青年們有彈性、有韌性的能力,成為社會創新和世界永續的基石,共同拼出「韌世代」。


高速運轉的世界 要更有能力迎刃而解


「我們希望培養學生面對各種挑戰的能力!」文化大學教務長方元沂指出,當世界倡議打造韌性社會,這觀念應由下而上,從大學畢業、踏入職場的學生,可以扮演社會的中堅份子,在任何的位置都能發揮影響力。

文化大學即將邁入創校60週年,早已對準未來趨勢。比照許多歐美大學,讓學生選修非本科系的學分,強調「跨域學習」;每年提供超過1000萬留學獎學金,鼓勵學生走出台灣,打開國際視野。


文化大學教務長方元沂鼓勵年輕世代,「你現在的作為,決定你未來的發展」。攝影/陳軍杉

此外,文化大學搭上永續列車,計畫將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所有課程,近一步吸收永續課題,發揮自身專業,培養「關懷社會」思維。

談到台灣教育體制的「分數至上」風氣,方元沂認為,很多學生可能在國、高中的考試沒有很順利,會擔心因此影響未來的發展,但「其實是你現在的作為,決定你未來的發展」,鼓勵學生別害怕失敗、害怕嘗試。


追求永續目標 實踐社會創新的曉峰學苑


頂著勁風前往教室,是許多文化大學校友、學生的共同記憶。這份得天獨厚的教學場域,也讓上山練功的學生從中潛移默化。

對於文化大學的第一印象,文化大學國企系學生尤千昕笑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風很大!」,雖然有幾次想回宿舍休息,但她也體悟到,「如果因為這樣的小困難就放棄,以後遇到更大的困難該怎麼辦?」

尤千昕在文化大學有另一個身份,就是「曉峰學苑」的苑生。這是文化大學為了對齊「改善社會」的永續目標,特別成立的教學課程。透過全校海選,讓希望開拓視野的學生們,有彼此交流砥礪的機會。

尤千昕表示,透過專題和企劃製作,能認識各系的好朋友,課程也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讓她第一次接觸永續發展議題,並進一步鑽研原住民部落文化保存,這是原本科系學不到的,也因為跨域學習,開始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相同的事。


文化大學國企系學生尤千昕,加入獨樹一格的「曉峰學苑」之後,接觸永續創新的課題,進一步跨入傳播科系,在學習過程中更加認識自己。攝影/陳軍杉


保留別校沒有的獨家系 也做社區「好厝邊」


除了獨樹一格的「曉峰學苑」,文化大學也是全國最多系所的大學,堅持保留許多他校沒有的獨家科系,例如國劇系、紡工系;當大學社會責任(USR)興起,鼓勵學生走出教室,文化大學也已準備好,是全國第一所加入經濟部社會創新組織的大學。

文化大學副校長王淑音提到,大學應該運用自己的特色,來協助地方的發展,讓學生的專長,運用在社區及偏鄉,這就是大學社會責任(USR)的初衷,也是文化大學默默在做的「陽明山學」。

文化大學是全國最多系所的大學,不但堅持保留了許多他校沒有的獨家科系。
文化大學堅信,除了課程修學分、考試及格,大學應該培養學生具有韌性,擁有適應社會轉變的能力。
文化大學進一步提出高教新主張,「跨域學習」、「國際視野」、「關懷社會」三支箭,打造永續校園。

搭上最夯的太陽能,文化大學推出「光明頂計畫」,協助周邊社區建置太陽能設施,一路延伸到北海岸的金山、萬里,透過公民及學生參與,發展全國第一個公民電廠。從企劃發想、社區溝通、正式執行,過程中號召各系參與。

王淑音形容「文化大學像是一個大寶藏」,透過實踐USR,各系學生彼此交流整合,把一項項計畫完成。這些不同領域的專業,可任學生挑選及學習,相信畢業進入社會,碰到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打磨韌世代。

教室外的學問

開創自己韌性故事

在全世界倡議永續、創新的當下,大學不該止步於學術單位,更應成為培育青年們挑戰變化的加速器。

「現在全球化、無國界,傳統的大學教育體制,也應跟著時代去邁進」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堅信,除了課程修學分、考試及格,大學應該培養學生具有韌性,擁有適應社會轉變的能力,這也體現在文化大學的教育方針。

事實上,徐興慶堪稱「韌世代先驅」,學生時期遠赴日本留學,研究室的老師請他的學長泡茶,讓他心中疑惑「不是應該最菜的去做?」後來恍然大悟,最菜的他還不夠格做這件事,直到熬了多年,才獲老師認同、請他去泡茶。

徐興慶指出,很多態度及思維,在一般學術教程不太能領悟,所以他一再強調,要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出家庭、走出國家,去打開不同視野;如今在徐興慶的推動下,文化大學每年提供千萬獎學金,提供學生多元化的讀書機會。


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說,隨著全球化、無國界的趨勢,文化大學堅持教學理念之一,要培養韌性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快速轉變。攝影/陳軍杉

此外,珍惜每一位畢業的活寶庫,文化大學開始一場校友回流運動。徐興慶表示,文化大學多達28萬位校友,在每個領域專業又優秀,現在不斷努力把他們找回來,成為每一位文化大學學生的堅強後盾。

文化大學將迎來60週年,可預期更多的優秀校友們,將返校分享寶貴經驗。徐興慶說,文化大學的逆風疾行環境,每一位「文大人」回憶無窮,但塑造學生的韌性,再加上國際、永續、創新的教學資源,一同傳承學問的真正意義。




融媒體倡議部
聯合新聞網
文化大學
製作人 文字 動態攝影 平面攝影 後期剪輯
網頁設計
網頁製作
圖片來源 議題行銷 監製
張世杰 張世杰 陳軍杉 陳軍杉 李翎 李翎 李翎 文化大學 陳欣媛、洪郁真 蔡幸怡、林筱穎 董谷音
20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