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都知道,好人才要有相對等的薪資誘因留住人才,職涯天花板不是社福機構唯一的問題,因外界存有「社工是從事愛心的工作」的刻板印象,是服務、要犧牲;社福人員普遍面臨高工作時數、高風險,卻無對等薪資。為此,衛生福利部2020年正式實施「社會工作人員薪資制度計畫」,為政府與民間單位的社工人士調整薪資結構,舉凡今年度新進社工人員補助每月34,916元,又依年資、學歷、執照及執行風險業務等級等階梯式補助,最高調整服務費用3,000元。但,薪資制度化難保不會變相成為社工的薪資天花板?
由於社福機構的薪資結構長期以來處於被忽略、也缺少溝通的情況。社會大眾要求「機構的服務」,而忘記提供服務者也是需要被關心的「人」──畢竟所有的服務都需要人來完成,尤其服務可能伴隨著隱形的三高──壓力高、工時高與風險高。
政府2020年起第一次推動社工薪資制度化上路,僅針對公部門及受政府補助方案的社工人員採「階梯式定價」,先不論這個方式是薪資的地板還是天花板,這已相對壓制社福機構內部薪資結構的彈性,畢竟不是所有社工都在做政府補助方案。看似大利多,卻忽略了機構的財務是否能夠負擔社工薪資的全面調整?對於機構主事者來說,也面臨整體薪資結構的兩難,畢竟不能只調整某一個負責公部門專案的社工,而不顧及其他社工。當社工薪資制度化推出,就很容易造成機構內部同工不同酬與管理上的困擾。
舉例來說,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也同樣面臨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他們致力於輔導中輟的非行少年,引導他們建立自信、良好的價值觀。在過去傳善獎三年的支持下,他們有機會成立滿足少年發展需求的「好young館」。
勵友也藉著新計畫的展開調整組織架構,他們相信「照顧好員工,才能更好地服務個案」
「在新制上路後,我們努力調整了不僅是社工,而是整體夥伴的薪資結構」勵友中心吳易峰副執行長意味深長地指出,機構內部社工確實面臨專案資金來源不同,有薪資水平不一致的狀況。面對這樣的管理難題,吳易峰表示:「我們只能盡可能地讓這樣的狀態公開、透明,並保持專案間社工的輪調彈性,讓同仁有高度的自主性去選擇。」
透過陪伴與引導,勵友為青少年帶來改變與希望,更使他們對社區產生認同與歸屬感。
有人說給香蕉只請得起猴子!
薪資制度化會不會讓社工服務顯得廉價?
人力是核心,若以一般養護型的長照機構為例,老後照護需要大量的人力,每照護三人必須配置照護員一人,加上住宿型的機構得24小時輪班,人力配比相當吃重,但囿於捐款人與社會大眾的觀感,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林依瑩秘書長指出一個驚人的數字:事實上,光是人力支出的成本,就佔了機構的年度預算70%以上,她沉重地說:「但他們往往很難坦然地說出這個需求」,就深怕被大眾誤解中飽私囊,而只能使用「服務方案」的名稱編列相關預算。
在企業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沒有滿意的員工,就不會有滿意的顧客。」到了非營利事業組織也同理可證。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林文政副教授分享,「無論是盈利事業的員工,或是服務於社福機構的員工,在工作上追求的不外乎三件事:滿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薪水,以及自我提升與自我實現。」
「對於社福機構來說,透過獎酬或非獎酬的方式來提升社工的工作動機,對組織的發展、服務品質都有一定的幫助,也更有機會永續經營。」林文政說。
2020年邁入第六屆的傳善獎已支持45家中型社福機構,傳善獎深受各界肯定的是,不限制資金使用範圍,除了投入直接服務外,也有機構將資金用於調整人事獎酬制度。這也是傳善獎所樂見的,因為,機構若能透過三年穩定支持,去完善人事制度、提升運作效能、加強對外溝通等項目,讓機構的體質變好、變強,這樣才能提供個案更多、更好的服務,對社會不啻是更好的「傳善」。
林依瑩也認同社工薪資軌跡反映社福機構的成長,社工的成就感來源不應只有「我在幫助人」。服務個案、擁有熱情並不代表付出要無限上綱。然而,想要打破薪資天花板,替社工服務找出合理薪資的彈性需要「社福機構與社會大眾做更多雙向的溝通」,林依瑩說,而且「機構募款也是募認同」,唯有大眾對於社會福利工作有更多的同理心,才有機會踏出公益永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