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與行銷不該是零和賽局,社福的創新突破
你是固定會捐款的人?還是看到公益廣告、超商收銀機旁的募捐箱才會臨時意動掏出錢包捐款的人呢?
新冠疫情警戒,捐款人的荷包也跟著縮水。根據臺灣公益責信協會發布的《公益觀察 2019:正在消失的善意》報告指出,從2004年至2016年臺灣整體捐贈戶數只剩金融海嘯前的 3 成,而且還在持續減少;但每戶平均捐贈列舉金額增加,使得捐款總額仍能維持相當水準。這個數據顯示繼續捐款的人,平均捐得更多,但也表示著捐款人數持續下滑,是社福機構不得不重視的現象與隱憂。
社福機構是社會重要的支持網,這個網不能破,需要各界的捐款挹注。該如何讓更多人關注社福機構、產生認同,甚至成為穩定長期的捐款人呢?與社會大眾做更多的溝通、教育是可行的方式,透過行銷傳遞社福機構服務的內容,可以讓有需求但不知該跟誰求助的個案有機會主動求助;另一方面,透過行銷溝通,社會大眾和民間企業可以意識到社福機構想解決的社會問題與執行成果,進而了解、肯定和願意支持。
以1973年成立的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為例,他們為處在社會邊緣的青少年編織安全網。但因為過去沒有常態安排行銷人員宣傳,加上為了保護青少年的隱私與不希望透過博取同情的方式來取得關注;攤開他們的財報來看,每年編列在廣告與公關的費用不到1%。造成勵友中心沒有太高的知名度,社會大眾沒有機會認識他們,也無從了解青少年因爲他們的陪伴而有哪些改變,更遑論積極捐款支持。
事實上,習慣承接政府專案的勵友,多數的工作目標在達到政府補助要求,如個案輔導數、舉辦活動的場數等數據。而在傳善獎支持下成立的「好 young 少年創意基地」屬自籌經費,和過往一樣專注在服務個案的他們「到了獲獎第三年我們才意識到,曝光與宣傳的重要性被我們忽略了。」好young計畫主要負責人張怡芬主任表示:「第四年開始,專案轉為獨立運作,自籌款項對募款的夥伴造成極大的壓力。」
但也很幸運的,「獲得傳善獎,讓我們有機會跟著傳善獎的規劃,做中學行銷與廣告」吳易峰執行長分享,「獲獎後,我們有機會拍攝影片,並透過傳善的資源傳播,才意識到素材與行銷的重要性,勵友開始多元的嘗試,也有社工夥伴專職投入行銷」。從社群經營、數位廣告投放,到推出義賣商品Good Friend Coffee濾掛式咖啡主打一杯有故事的咖啡x兒少手繪繪圖等,都是創新的嘗試。不打悲情牌的勵友中心,也慢慢找到屬於他們,細膩、正向又尊重的方式描繪服務的個案,讓社會大眾有機會從新視角認識青少年。
同時,勵友參與在地社區活動,連結里長、在地議員、企業等,一同推廣兒少保護、少年發展工作,孩子不僅受邀表演,更組隊加入社區少年籃球競賽,也透過文字和影像紀錄,在社群媒體上展現服務成果、價值與意義。所幸,三年的努力與深耕社區,108年一般捐款金額相較於106年也增加了約480萬,勵友的服務與價值逐漸被在地企業肯定,願意協助承接109年場地經費,讓「好young少年創意基地」能繼續營運。
好的行銷是一塊敲門磚,讓社福機構在照顧個案時也能募得更多資源跟擴大知名度,一旦有足夠的影響力,才有機會引導社會大眾、民間企業意識到機構的存在,對於服務與成果產生認同與捐款,進而提供個案更好的服務,讓社會的安全網持續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