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如何讓今天成為「零廢棄未來」的第一天?

「零廢棄未來」,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也像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怎麼可能不製 造垃圾呢?

但是,在台灣恰恰有一群人做著這樣的夢。

他們擁有強烈的信念,相信只要透過科學方法、做好產品改良以及發揮創意,堅持下去就能讓不可能的未來變成可能,讓所有物質都是資源可循環再生,使得未來不再有「廢棄物」。

聯合報系團隊採訪這一群人的故事:

有研究廢棄物材質回收的環工專家;有用創意讓環境行動變潮的新生代;也有在台灣推動環保的資深「老品牌」慈濟,分享如何持續堅持了30年,打造出具規模、在台灣最接地氣的環境行動方案。

「一個人做的夢,就只是夢;一群人一起做夢,就是真實」,系列採訪探討永續未來的具體方案,期盼在下一個30年的明日地球,也就是2050年時,台灣有更多的一群人一起讓「零廢棄未來」成為真實日常。

Q1
台灣一年消耗15億個杯子,其中10.5億個是紙杯,回收再利用率占全台消耗量多少呢?
答案為 10%
畫完了 我要看答案
為了不讓大家喝水喝到手心濕答答,紙杯內層包覆了一層塑膠膜。一個紙杯事實上有 33%是塑膠,而且紙和塑膠膜難分難捨,想拆散它們,台灣只有3家工廠做得到。因此,大部分廢棄紙杯全都進焚化爐和掩埋場,回收再利率不到1/10!若人人隨身攜帶環保杯,將大幅降低紙杯的廢棄量。
Q2
塑膠袋通常用完就丟,很少人重複使用?

台灣一年用掉152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660個,廢棄量已經超越寶特瓶,但回收率卻不到一成。500年才能被分解的塑膠袋,很可能被送進焚化爐燃燒、棄置於陸地、或造成海洋汙染。這位女孩迎著風,在戶外晾起一件一件的物品,她正在做什麼呢?


她正在晾曬清洗後的塑膠袋,準備重覆利用。邁向「零廢棄未來」之前,期待這個場景,將像曬衣服一樣,更頻繁地出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居家生活中,成為我們的日常。台灣一年生產152億個塑膠袋,這是一個難以想像的巨量數字,而其中每10個塑膠袋,就有9個沒有回收,造成大量廢棄塑膠袋,因此請務必重覆利用塑膠袋。



一個地球不夠用?

環工專家點出「回收的痛」

台灣每年回收54億支寶特瓶,152億個塑膠袋,但它們要花上500年才能被分解。

與此同時,每一年有大量廠商推出新產品。像是,裝有電路板的小玩具、快時尚服飾或汰換速度愈來愈快的智慧手機,而多數產品是用各種塑膠與金屬組成的複合材質,不只難以拆解、也不好回收。

要改變現況,人類得跟大自然學習。

大自然界中,沒有「廢棄物」的概念,因為所有東西都可以回歸自然或回收再用。台灣要學習大自然的智慧,邁向循環經濟之前,環工專家先幫我們點出台灣的「回收之痛」。



台灣寶特瓶 為何無法「回收變新瓶」?



全球有許多環保工廠正在拚命想,要如何讓寶特瓶還原成新瓶,也就是實現「Bottle To Bottle」的概念。

如此一來不只處理了廢棄的寶特瓶問題,也同時解決了市場上,像是飲料廠商,對寶特瓶的大量需求。

那在台灣呢?成大資源工程系副教授陳偉盛指出,在台灣首先需克服的是大眾對回收塑膠的心理「接受度」。

「回收材質拿來裝食物,民眾是否能接受,是一大挑戰。」

寶特瓶是多孔材質,容易吸附氣味和顏色,陳偉盛說,Bottle To Bottle的材料必須「非常乾淨」,相較於抽出纖維、再製成衣服這樣的降級利用,要還原成裝飲料或食品的食器,民眾疑慮會比較大。

除了民眾的心理接受度卡卡之外,法規也卡住。

我國食安法明定「塑膠製食品容器及包裝不得回收使用」,就是擔心塑膠類容器會有不當殘留物,造成食品衛生汙染。即使2017年國發會廣納各界建議,跨部會討論鬆綁法規,迄今仍無定論。



借鏡國際 學歐日導入第三方驗證



曾經前往十多個國家考察環保工廠的陳偉盛說,日本和歐洲允許塑膠容器Bottle To Bottle,回收再填飲料或食品,是透過嚴謹的驗證制度,贏得社會大眾信任。

寶特瓶的去雜質過程,除了洗淨殘渣,還需繁複的物理與化學處理程序,要達到食品級標準,挑戰很大。由第三方機構管理驗證,較能讓民眾放心。

陳偉盛建議,台灣官方可率先加入產學合作,建立塑料分類追蹤系統,訂定嚴謹的程序來規範再製過程,以及導入第三方驗證機制,再加上鬆綁法令,才可逐步實踐改變。

一般民眾可以怎麼做呢?

「你用一次、還是用一百次、一千次,對環境傷害的差別是一、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的差別」陳偉盛建議,一般人最好是不用,或者減少使用寶特瓶,若真的用了,就用好用滿。




成大資源工程系副教授陳偉盛說,台灣回收的食品飲料寶特瓶,若要還原成同級新瓶使用,除了法令需解禁,更須突破民眾的接受度。圖/楊仁甫、陳品佑

孩子丟掉的玩具

揭開複合材質難解的題



電影《玩具總動員3》,巴斯光年和胡迪差點被送進焚化爐燒掉,最後九死一生逃出,重回主人懷抱。走出電影院,許多玩具的真實下場,卻是殘酷的結局。

「夢想遊園地」不到10坪大空間,堆滿上百件二手玩具,遙控汽車、兒童電腦、玩具手機……,映入眼前的是大人世界的縮小版。

根據統計,台灣民眾每年捐贈的二手玩具高達100公噸,這還不包括被民眾直接丟棄的數量。台灣玩具圖書館十多年來追蹤發現,90%玩具由各類塑膠、纖維、金屬等複合材質製成,因為難以拆解,80%無法回收,大部分進了焚化爐。

在台灣,真實版的巴斯光年與胡迪,最後都被燒掉了。



廢棄玩具的回收問題 台灣如何扭轉?



「夢想遊園地」創辦人林君英,從2000年開始研究台灣二手玩具回收,他指出,台灣的廢棄玩具回收困難,須同時解決產官整體「系統性」問題。

「手機之所以有人要回收,是因為裡面有貴重金屬,但玩具手機含金量很低,沒有回收業者要」林君英說。

而且,回收業者的利潤來自大量、價格高、好拆解的物件,複合材質玩具剛好都不具備。

例如,玩具手機雖有電路板,但含金量低,數量少,拆解困難。環保署也未將玩具列為回收項目,結果就是,無法再有動作聲光效果的玩具,往往被民眾直接丟棄。

倘若由政府規範,玩具商繳交「回收處理費」讓政府執行清除,能解決玩具回收問題嗎?林君英指出,台灣玩具市場八成仰賴進口,「只能規範製造者,無法管到貿易商」,這個問題牽涉環保署和經濟部。

2019年林君英曾前往環保署提案建議,坦言跨部會整合很困難。

「夢想遊園地」創辦人林君英說,具備聲光動作效果的玩具,通常屬「複合材質」,難拆解,含金量低,回收業者無利可圖,處理意願低。圖/陳軍杉攝影
林君英說,這把玩具光劍,材質涵蓋塑膠外殼、光學透鏡組、電源電池、IC電路板、充電插座……。一旦損壞不堪使用,民眾難以自行拆解分類回收,往往整支直接丟棄,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圖/陳軍杉攝影
現階段台灣廢棄玩具仍缺乏回收管道,林君英建議,盡量挑選天然材質,例如木頭、陶瓷、不鏽鋼類等單一材質,或者選擇主材料比較單純的玩具,讓分類回收處理更徹底。圖/陳軍杉攝影
如何解決台灣廢棄玩具回收問題?林君英說,台灣可以先仿照歐盟規範標準,再接著建立完善的後端回收管道。圖/陳軍杉攝影




借鏡國際 仿照歐盟玩具分類回收標準



「歐盟已經有玩具分類回收標準,台灣何不直接拿來參考?」林君英說,全世界只要賣到歐盟市場的玩具,從包裝到玩具本身,都詳列了如何分類、如何回收,台灣可以直接運用,仿照這套標準。

林君英建議,政府先仿照建立標準,然後把力氣花在廢棄玩具回收體系的建立。

也就是,民眾懂得如何按照回收標準,妥善將廢棄玩具分類,也知道有哪些管道會接收這些「巴斯光年與胡迪們」。



減免進口貨物稅 以獎勵玩具商回收



另一方面,提高台灣的玩具商主動回收意願,也能改善現況困境。

林君英建議政府,打破要求業者繳聯合處理費的思維,廠商若願意回收自家商品,「反過來就獎勵你,減免你的進口貨物稅」。

他指出,不少國際玩具大廠在世界各地設有回收據點,這些據點不只維修玩具再轉贈給弱勢族群,也協助徹底分解回收。台灣不妨借力使力與貿易商談判,要求設回收據點,甚至可再加碼補助,提高廠商主動回收意願。

然而,現階段台灣廢棄玩具仍缺乏回收管道,民眾該怎麼做呢?

林君英建議,首先盡量挑選天然材質,例如木頭、陶瓷、不鏽鋼類,或者選擇主材料比較單純的玩具。最後若玩具壞了無法修理,記得將電池拔掉或將電路板拆下, 盡量讓所有組件分類,進入回收系統。



為了減緩地球暖化,解決全球發展失衡問題,聯合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在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環境永續」等3大面向之下展開行動方案。

台灣屬於地球公民的一分子,對於環境保護不能置身事外。2020年11月14日~11月15日「第六屆慈濟論壇」-未來地球與綠色行動,邀請產、官、學以及民間環保團體,重新檢視環境保護的思維,期待為台灣和全球永續發展再創奇蹟。

點看專題
點看專題
點看專題
融媒體倡議部
聯合新聞網
慈濟基金會
製作人 文字採訪 網頁設計 網頁製作 平面攝影 議題行銷

監製
陳宏立 陳宏立 李翎、吳懿雯 李翎、王姵羽 陳軍杉、楊仁甫 張乃文、陳欣媛 張淑婷 蔡幸怡、吳思萍 董谷音、蕭銘志
20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