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想當「好父母」,比過去難上許多,無論是本身對自己的期待,或者旁人、長輩們對父母有著既定的刻板印象,一場接一場為眾人而演的「好父母大戲」不分家庭,正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走進實體書店,放眼望去「百歲派」、「親密育兒派」...等,五花八門的教養書籍,更別說網路上真假難辨的育兒知識,若再加上家中長輩時不時脫口而出「我以前 … 」相關的經驗談,新手父母的教養之路,愈來愈艱辛。


「養育孩子應該是件感到享受、喜悅的事」麗嬰房總裁林泰生想扭轉養孩子等於壓力大的社會氛圍,親手催生「父母學堂」,幫助焦慮不安的新手父母,找到輕鬆育兒的方法。







根據麗嬰房「育兒困擾排行榜」的網路問卷大調查指出,超過5成的父母面對育兒難題時靠自己埋頭摸索,7成的父母則是求助網路鄉民的意見,然而「三歲定終身」,在混亂且真假難辨的網路世界,孩子的未來可能因此錯失一些機會。


為解決台灣新手父母在教養上的困境,為嬰童服務的企業「麗嬰房」,五年前由總裁林泰生攜手耕心文教創辦人楊俐容,推出「父母學堂」,不同於坊間著重經驗談,討論育兒相關知識,父母學堂以專業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嬰幼兒與夫妻間的關係。


「通常父母最頭痛的還是孩子的情緒。」楊俐容畢業於台大心理研究所,她觀察,來到學堂的父母們,首要困擾不外乎孩子的「情緒」問題,往往寶寶一哭,父母的心一定會揪在一起,當尿布換了、奶喝了、睡也睡飽了,但寶寶依然用盡全身的力氣在哭,就會產生極大的無助感。


除了寶寶本身的問題,楊俐容表示,大多數的家庭還面臨夫妻之間「分工」與「觀念」的差異,若新手家庭需要長輩支援,還必須面對世代間,資訊不對等所帶來的觀念落差。


楊俐容以科學育兒、夫妻同心、幫助孩子全方位發展、培養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為「四大核心理念」基礎,設計一系列0到3歲的親子教育課程,期待為台灣新手家庭的教養之路開啟一條康莊大道。



少子化時代來臨,每個孩子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寶貝,從備孕到順利產子的艱辛,只有走過這一遭的家庭才知道。


在媽媽身上跳上跳下的兩歲女寶寶,一刻都不想放棄黏著媽媽,活潑的樣子可愛極了,但很難想像女寶媽Carrie卻是歷經了三次自然流產、一次試管嬰兒療程失敗,好不容易才順利生下眼前的孩子。


「我第一次取14顆的卵子跟先生的精蟲配對,成功結合為胚胎的是8個,我們拿這8個去做基因篩檢,可以用的只剩3個。」Carrie說,過去看新聞時不時報出未婚產子的社會新聞,從來沒想過,原來生小孩根本沒想像中簡單。


Carrie一語道出想生育孩子的家庭,難以說出口的困境。根據統計,懷孕十二周之前自然流產的機率高達20%,而現代婦女又晚婚晚生,要順利生下健康的寶寶難上加難。


然而,孩子抱在手上的那一刻就像拿到一張入場券,但「養」、「育」的修煉之路才正要開始。



新手爸媽必經「震撼教育」


「當時小朋友剛出生兩、三個月,因為是第一次當爸媽,所以會有點焦慮,我看了很多書,有很多說法,也有很多人給我們建議。」父母學堂的學員Lisa認為,報名學堂之前被太多育兒資訊包圍,光是寶寶「哭」的問題,解方可能就百百種。


百歲派主張「訓練」孩子、延遲他們的需求;親密育兒派卻說要盡可能滿足寶寶、給足他們十足的安全感。互相矛盾的說法下,讓原本夠焦慮的新手父母顯得更手足無措。


Lisa的先生Leon則表示,來到父母學堂之前,他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從沒想過他們之間會有什麼不同。但課堂上提到孩子的「九大氣質」,他才瞭解原來因應「氣質」差異,對應的教養態度也需要跟著調整。


父母學堂創立的宗旨是「幫助有計劃生育小孩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能預備好自己該用什麼心情、狀態迎接一個新生命到來」然而,卻有更多類似Leon和Lisa這樣的夫妻,是孩子出生後,才帶著不少困惑來到父母學堂。



心理學出發 為教養尋解方


網路求解、尋得同儕安慰快速方便,但是以經驗談為基礎的育兒方法卻也隱藏危機,楊俐容認為,無論是孩子或父母,每個個體都不盡相同,面對問題無法一概而論,因此父母學堂的課程以心理學為出發、「四大核心」為基礎,希望彌補網路教養資訊不足的部份。


四大核心之中,第一個核心理念是「科學育兒」,楊俐容解釋,除了父母滿懷對孩子的愛,還需要「理性」、「感性」來支撐,而理性的部份需要帶入科學理論,課程中導入心理學領域的專業研究,當父母得到「知識」後,育兒的過程就明顯輕鬆許多。


「夫妻同心」是四大核心之中,第二個重要的觀念,楊俐容認為,夫妻之間對於孩子的發展需要有共同的理解,爸爸與媽媽在共學中,瞭解各自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角色上又要共融?如此有助於夫妻彼此的感情更加緊密。


嬰幼兒的成長發展,由不同領域的面向組成,因此四大核心中的第三個觀念便是「幫助孩子成為全方位的好寶寶」,楊俐容解釋,課程涵蓋生理的、性格的、情緒的、自信的…等潛能發展,幫助父母在養育過程,能適當引導孩子。


瞭解自己的特質,盡一己之力貢獻社會有價值的事,是人一生中,終極追求的事之一,「看見每個寶寶的獨特性」是四大核心中最後一項,也是最重要的。楊俐容認為,父母肩負最美好的責任,就是培養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想要健康育兒 先回歸夫妻關係


想為孩子打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必須回歸家庭及夫妻之間的關係,不同於上一代,家庭與孩子的照顧責任是媽媽一人的事,現代夫妻大多以「隊友」互稱,採合作關係來維持一個家的每日運作。


「很多研究基礎指出,台灣媽媽的總體壓力很大。」雖然家庭結構與分工方式有所改變,楊俐容直言,媽媽的壓力卻沒有比較小,第一,媽媽無形之中依舊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當育兒問題無法即時諮詢,就可能產生龐大壓力,除了育兒的事之外,還要兼顧職場工作或其他家庭事務,箇中辛苦只有自己能明白。


第二,育兒路上隊友能力的強或弱,也影響著媽媽對壓力的感受,若隊友無法幫忙照顧小孩,又或者總是越幫越忙,媽媽就容易長期處在高壓之下。


針對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問題,楊俐容提出兩個解決的好方法,「自我調適很重要,不管你多辛苦,每天都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楊俐容鼓勵媽媽們至少一個禮拜要安排屬於自己的時間,無論是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與朋友喝個下午茶,或者看本自己喜歡的書...等,找到讓自己放鬆的方式很重要。


「再來是建立自己的團隊。」楊俐容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很多大人共同關注,建議媽媽不要把所有責任壓在自己身上,要靈活運用、建立身邊的資源庫,像是家務可依各人擅長的來分工、歸納身邊有哪些親朋好友,可以成為得力助手?楊俐容進一步解釋,假設家裡有個很愛孩子的姑姑,又住得不是很遠,若媽媽接個part time工作,臨時需要開會時,姑姑此刻就能幫忙補位。



在育兒情境 找到「不可或缺」的自己


若是主要照顧者的能力太強,隊友容易成為旁觀者,被動的等待呼喚。楊俐容呼籲,另一半應扮演好隊友,在家庭中看見需要、主動幫忙。


楊俐容認為,爸爸媽媽擅於發揮的功能不大相同,舉例來說,玩激烈遊戲像是「飛高高」的時候,爸爸就會是較適合的對象。隊友應該要多體認自己「不可或缺」的部份,才容易對育兒工作有參與感。


「有一個研究發現當媽媽的幸福感,不如爸爸陪伴孩子的幸福感。」楊俐容說明,探究背後的原因發現,爸爸在育兒時大多單純陪玩,反觀媽媽大部份的時間都在做家務,楊俐容鼓勵爸爸或者第二順位的照顧者,有機會全盤體會一下主要照顧者的工作,就會瞭解其中有很多辛苦之處,需要被理解跟支持。


「我們會生小孩、作為父母,是因為我們彼此相愛,永遠不要忘記這個原則。」楊俐容不忘提醒,夫妻關係應該凌駕一切,即便有了孩子也不該捨去愛情,根據研究與她幾十年的觀察,夫妻相愛能讓孩子安心,也才能帶動他們追隨父母的腳步,學習愛人與被愛。


當個「夠好」的父母就好


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現代父母給自己設定很多「標準」,若無法成為理想中的那個樣子,往往壓力就跟著來。


父母學堂的學員Liheng媽媽說,在課堂上聽老師提及,即便是教育工作者,面對孩子依然會不時崩潰,甚至把所學的專業知識通通晾在一邊。她發現,原來老師也不免如此而感到安慰,這段課堂上的分享,讓她至今受用。


「很多父母的焦慮,來自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夠好?其實肯定自己夠好就好了。」楊俐容認為父母們不要搶著當A++,事實上一個夠好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就夠了,能接受夠好的自己,也能輕易接受孩子夠好就好。




早在幾年前,林泰生將事業轉交給下一代負責後,幾乎婉拒任何專訪,但這次因父母學堂破例再次接受訪問,除了父母學堂是他一手策劃之外,也希望傳遞「陪孩子做自己」的重要性。


「我的長孫有自閉症,但是他活得非常自在。」林泰生解釋,起初自己的兒子、媳婦總會想,孩子怎麼還沒「正常」起來?什麼時候才可以變「正常」?現實與期待的落差,常常是痛苦的來源。


林泰生說,後來夫妻倆上了教堂,接受孩子是上帝給的「禮物」,決定轉換心情,接受孩子原本的模樣,當他們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時,發現自己的孩子天天都有在進步,他們也就跟著天天開心,心境跟過往相比有如天壤之別。


林泰生自豪的說,孫子從一開始不理人,到現在有自己專屬的影音頻道,家族59人的生日,他每一個都記得,並且總是第一個說生日快樂。能有如此正向的改變,全仰賴父母的心態對了,將孩子美好的本質引導出來,這也是他創辦父母學堂的重點。


養孩子要1千萬?林泰生: 別陷入這種迷思


林泰生不諱言,早期經營麗嬰房時,從沒想過有一天要辦父母學堂,當時正值台灣農業轉型輕工業的時代,改善物質條件是那個年代首要的事,隨著時代不斷進步改變,他發現,現代父母所擔心的問題與過去大不相同,「少子化」背後隱藏的是,因經濟及教養顧慮而不敢生的問題。


「有人計算,養一個孩子要花一千萬,但我認為這是件荒謬的事,以前我們的父母怎麼有一千萬來養我們?」林泰生解釋,現代人做事習慣商業化、數字化,面對教養也不例外,就連他自己也曾陷入這種迷思。


麗嬰房在台灣服務嬰幼童五十年,林泰生說創業的理念很簡單,「就是一對夫婦,他們要照顧小孩子,需要人家給他一點助力、一點幫忙,然後我們提供服務。」


不忘服務嬰幼兒為初衷,林泰生決定從企業的力量減緩少子化問題,此時大學所習得的心理學專業派上用場,他找來大學時期的學妹楊俐容,策劃一系列的課程,親手催生父母學堂,幫助無數在教養路上感到無助的家庭。


麗嬰房二代接棒 父母學堂再創新


當父母學堂的運作逐漸步入正軌,林泰生交棒愛女林柏薇,她同時也是三個寶貝的媽媽,對於父母學堂的未來,她有更多的期待和想像。


「我當媽媽以後,交了不少同是新手爸媽的朋友,我們從彼此的交流中,學習很多。」林柏薇認為,父母學堂除了傳遞正確的知識,未來也希望孩子的照顧者可以組成共學團體,藉助彼此的力量,開心、享受育兒的過程。


而父母學堂起初的設定,要求報名者一定得帶育兒路上的「partner」,無論是夫妻、母女或婆媳一起上課,五年來林柏薇觀察,對於育有孩子的家庭而言,過去所訂下的門檻太高,於是今年調整了父母學堂的形式,不但解除兩人一起上課的硬性規定,並將課程拆解為主題式的課程,希望以較輕鬆的方式,幫助台灣更多的新手家庭。







製作人&文字:齊瓔
影音製作:劉宜峰
視覺設計:劉宜峰
網頁製作:劉宜峰
攝影:陳軍杉
議題行銷:張乃文、陳欣媛、張淑婷、洪郁真
監製:蔡幸怡、董谷音、吳思萍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