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6年台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高達20%以上。面對僅剩6年時間,高齡者眾多的社會中,現有的社區模式與資源配套是否能符合未來需求,是一個急迫且重要的課題。而在高齡化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是「少子化」議題的存在,當孩子越來越少,社會應該要投入更多的關懷與福利,以保障每位孩子能擁有基本的教育資源與環境保護。


面對人口雙面議題,企業集團作為社會資源集大成者,應如何與民間攜手合作,打造更加安全友善的社區關懷,我們邀請到幾位專家一起來分享不同的經驗與做法。



高齡社會下,存在看不見的隱形病人

高齡者面對生命不可逆的衰老,在生活與身體機能上,皆開始需要有人協助照顧,特別是生活無法自理的失能長輩,與容易走失、身體逐漸衰弱的失智長輩。這些長輩的照顧需求,在社會少子化的問題下,造成每個家庭能共同支援的角色越來越少,也使這些照顧者背負著龐大壓力。


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同時作為照顧者身份,分享到:「照顧者最擔憂的是不敢離開,有時不知道自己的照顧方式是否正確,又不放心交給別人照顧,也因為時常請假照顧家人會影響工作表現,造成經濟入不敷出。」


一般照顧者幾乎是24小時不離身的工作,失去了原有的社交圈,在沒有足夠社會資源與正確知識教授下,等於是一個無價勞工付出。



這些困難,在沒有出口宣洩或社會資源的介入下,內心累積起來的壓力是非常沈重的。特別是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認為家醜不可外揚,照顧家人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導致照顧者許多辛苦無從發洩,這時若沒有支持的手介入,照顧者也很容易開始生病。


勇於分享,支援才有機會觸及

台北富邦銀行基金會從2008年起推出「喘息計畫」,期望藉由長期一系列活動,來緩解照顧者身心的龐大壓力。總幹事翟小璧提到:「一開始,邀請照顧者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他們放不下失能家人(被照顧者),只要離開一下,對他們就是極大的壓力。」。


面對這一問題,基金會決定與第一線各區的社福機構合作,將「喘息計畫」扎根於在地社區,讓照顧者不會因為時間、距離的考量而有所退縮,並在活動現場同步安排被照顧者的安放區,導入居家喘息申請服務,讓照顧者有機會短暫抽身,安心參與活動。



翟小璧也提到,未來若服務能因應在地生活習慣,形成一個支助生活圈,創造長期且穩定的交流與信任關係,而非短期煙火效益,才是真正有效的循環。


過去曾一同參與喘息計畫的李希昌認為,喘息計畫的功效是在創造一個機會,讓照顧者分享與說出,若他們聽到原來其他照顧者也有一樣遭遇,在互相理解並分享彼此實際照顧經驗後,心境自然會放鬆許多。透過這樣的分享機制,讓外界知道他們的困難,社會才有機會即時將資源帶入,否則當照顧者足不出戶時,他們有問題時外界是很難得知的。





基金會除了定期舉辦「喘息活動」外,也會邀集各區合作的社福單位,透過分享會形式達到資訊共享、串接的目的。翟小璧說到:「只要有好的方法,很多事情都會事半功倍,減輕很多壓力。」因此,基金會看見社福與照顧者的需求,不僅找來醫護專家,教導如何正確的居家照護,也持續向大眾宣傳推廣,讓每個人都有足夠意識去關懷高齡化議題。


「青銀共伴」,創建失智友善社區關懷體制

翟小璧分享到朋友經驗,曾在寒冷冬天,看見一位長者在木柵社區外站了三、四個小時,向前關心時,觀察這位長者能跟他對答如流,看似無恙,但他仍決定報案處理,警察抵達後發現這位長者其實是失蹤3天的失智長輩,而且原本住在板橋。


失智長輩可怕的是,儘管他們有正常行動能力,但腦袋是沒有路與家的方向概念,如果身邊沒有人即時發現關懷,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人高達352萬人,占總人口比率逼近15%,失智人口超過28萬人。且平均每天有5位失智長者走失,有專科醫生指出,失智症患者走失時間若達48至72小時,恐陷入過熱或失溫風險;若無人救援,死亡率將增加3~4成。





因此,富邦人壽推出「關懷高齡失智」專案,以「預防、協尋、支持與知識傳遞」四大面向持續投入失智關懷。並邀集社會各方單位,打造緊密安全的失智防護網,像是與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及百家醫療院所合作,首創「醫師確診送手鍊」機制,讓走失患者配戴協尋手鍊,大幅提升被尋獲機率,幫助失智病友找到安心回家的路。


在迎接高齡化社會下,要讓每個人有足夠意識與正確觀念,應該從社區開始自主關懷身邊的人,社會也能多一點安全。富邦人壽也以「跨世代青銀共伴」理念,鼓勵員工投入社區關懷,舉辦混齡桌遊賽、活力健走及系列講座,不僅達到活躍老化,也用實際行動呼籲大眾重視高齡社會。




不僅如此,更透過CSR攜手USR計劃,累計約4000位大專院校學子成為校園長照大使,進入社區向長者與民眾宣導高齡健康,建立對失智症的正確認知。今年更攜手台灣失智症協會推出失智認知教育動畫片 《失智警訊愛注意篇》《愛的守護防走失篇》,從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祖孫互動情境,踏出認識失智的第一步!向青少年或小學生傳遞失智預防的觀念,將失智教育向下扎根。


偏鄉孩童的基礎教育,也要蹲好馬步

而現代社會趨於超高齡化下,也反映了少子化的問題,當孩子逐漸變少時,卻仍有一群位於偏鄉的孩童,正面臨學習資源不平等的狀況。小朋友就像小苗一樣,需要不斷用資源灌溉,才會慢慢健康成長。



富邦慈善基金會總幹事許秀寬提到,台灣城鄉差距大,偏鄉孩童面臨的不只是物質、金錢的缺乏,他們大多是隔代教養、新住民與原住民家庭,能給予的關注陪伴不足,包含學習上的資源輔助也相較薄弱。



富邦慈善基金會「用愛心做朋友」助學計畫,整合社會募款資源共同投入,已幫助逾24.7萬人次學生順利就學,輔助孩童年齡從國小、國中,一路到高中職,並透過學校老師為窗口,協助評估審核經費運用與項目,將資源提供給真正需要的孩子。




所謂助學,是提供偏鄉孩子擁有「平等基礎教育」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有一樣的資源體驗,包括基本學科、協助人格穩定發展,以及身體健全發育,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參與社會團體,或是探索自我興趣中,很重要的項目。


許秀寬提到:「現在的孩子其實只要引發他有興趣的,他自然會往這方面發展,不該只有讀書才是最重要的。」正是這樣的想法,基金會特別重視多元活動發展,並整合富邦集團資源,規劃公益籃球、棒球、小廚師烹飪營等體驗活動,和孩子們一起培養體能、興趣探索。



藉由這些活動設計,不僅開拓孩子的眼界和思維,並在孩子心中建構更正向良善的價值觀,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發芽茁壯。基金會觀察到一些曾受助過的孩子,也會開始自主擔任課輔志工,甚至未來打算要考社工師或偏鄉老師。因此,助學活動的價值,是啟發孩子用不同形式的方式去關懷、去付出,以延續的一個「善的循環」。



建立大型媒合平台,對接整合資源

社會上不乏大大小小的民間社福機構,而企業集團對外界來說,已經是一個龐大的資源體系,當企業建立基金會時,該如何去定義自己的角色?


富邦慈善基金會總幹事許秀寬提到,集團正是因為資源豐富,更適合做資源整合與對接平台。富邦長期以來,在全台22個據點成立了「愛心志工社」分/支社,由集團四個子公司的員工組成,透過內部號召在全台進行深耕,讓服務能夠真正在地社區化。


同時每年推出「富邦公益大使」活動,由富邦集團員工擔任公益大使,與在地社福機構合作,共同研擬公益企劃,只要提案就有機會獲得5~20萬元的補助。擔任愛心志工的富邦證券張郁敏分享到,民間社福單位其實有許多好想法,但往往因為人力與資金的不足,使計畫難以推行。


她發現社福機構的提案能力普遍來說並不完善,想要爭取外界捐助,卻常常沒能獲得回應,透過富邦員工的參與,運用工作上的技能,與社福單位共同提出更優化的企畫內容,不僅獲得補助金成功率大大提升,公司更鼓勵員工與眷屬相揪做公益,也解決機構人力不足問題。



為鼓勵員工投入公益,富邦集團給予員工公益假,使更多人願意撥出時間投入參與,她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循環體制,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參與提案的過程,與在地更緊密連結,同時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生活感到滿足,連帶地幸福感也大幅提升。


一個好的社會發展,需要有「普惠」價值的存在,不該是單一族群受惠,而是整個社會循環脈絡都要照顧到。因此,建立服務在地社區化,在台灣各區形塑良善的社區體制,讓每個人都需要提升自己的社會大眾意識,社會才能更包容、更友善。













製作人、文字採訪:林筱穎、郭黛瑄
視覺設計、網頁製作:李俊毅
攝影:陳軍杉
圖片來源:富邦慈善基金會、台北富邦銀行基金會、富邦人壽
議題行銷:張乃文、陳欣媛、張淑婷、洪郁真
監製:蔡幸怡、董谷音、吳思萍
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