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復健團隊

當年的追風少年

重燃再站起來的勇氣

五月底的台中市豐原區下著雨,我們從騎樓望進屋內,客廳也滴滴答下「小雨」,罕病基金會在宅復健團隊物理治療師詹奕傑汗流浹背、用力扳開張家大兒子張國寬攣縮的腳趾,國寬也痛到冷汗淋漓,但近兩小時療程,他一聲不吭忍著,或許此刻腦中想像的是再次站起來的那天。

40歲的國寬罹患威爾森氏症,1999年921大地震那年,就讀高中的他開始出現異狀,逢人就口出狂言,開口就問「你怎麼還沒死」。兒子的驟變,如百年大震般,「震」得張家人仰馬翻。

花了兩年四處尋醫卻找不出病因,就在爸媽幾乎要接受兒子成為精神病患時,國寬因視力減退求助眼科醫師,才發現他的瞳孔有綠環,終於確診是「威爾森氏症」。

威爾森氏症讓國寬中樞神經系統出現病變,不僅手腳、嘴巴常接收不到大腦發出的指令,「情緒」也被病魔綁票,無法自主,彷彿被困在憤怒的深淵,明知威爾森氏症是少數可治療的罕病,也願意乖乖接受治療,但國寬當下就是無法接受這樣的噩耗,把所有怒氣出在爸媽及自己身上。

在宅復健團隊
張國寬罹患威爾森氏症,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病變,手腳常不自主抖動、走路不穩,發病時容易出現焦慮、不安等情緒問題。

車禍失去行動力 足不出戶

張媽心疼又無奈地說,兒子會指著他們痛罵,為何懷孕前沒有做更完備檢查,國寬發病後的第一個十年,幾乎每天上演生氣就亂跑的劇情,「我下班常要大街小巷找兒子」。

2009年某個晚秋午後,國寬又生氣跑出去,但這次全家動員都找不到他,到警局報案後,才在醫院找回被酒駕車輛撞成雙腿粉碎性骨折的國寬。

國寬雙腿以人工骨填補骨骼缺損 ,因疼痛難耐,復健總是斷斷續續,於是他放棄站起來的念頭。

這場車禍就像一個轉捩點,撞碎的不僅是國寬的雙腿,他的心也碎了,再次築起的心牆更高聳,心房緊緊關上。

發病後的第二個十年,國寬足不出戶、門窗緊閉,將自己鎖在3坪大的房內,整天看電視,螢幕是他與外界唯一的「窗」,爸媽一整天看到他的時間就是送飯的短短半分鐘。

在宅復健團隊
張國寬2009年發生車禍,導致雙腿粉碎性骨折,無法行走,加上疾病纏身,讓他封閉內心,足不出戶,整日關在3坪大的小房間內。

從消極絕望到重新振作

國寬在罕病基金會創會時就加入,起初還會參加活動,但車禍後,面對基金會每年都寄在宅復健申請單,國寬萬念俱灰,「不讀不回」。

今年三月,罕病基金會中部辦公室收到一份驚喜,已過40歲的國寬用不穩定的手,自己填寫在宅復健服務申請,顫抖的字體一筆一畫都是決心。

我們拜訪張家這天,是第三次復健課,年邁的張爸彎著腰仔細看示範,直說怕兒子痛,聽到爸爸的關心,因拉筋痛到冒汗的國寬終於笑了,教學結束、雨也停了。

國寬雖考上台南科大生化系,但大學沒有念完。「本來很優秀的孩子卻得這病,結果『去了了』(台語)」張爸眼中的國寬有多優秀,心中就留下多大遺憾。

車禍後,國寬在住院期間疏於腳部復健治療,不慎造成垂足,張爸積極協助兒子復健,但當時的國寬對復健興致缺缺;張爸一開始也不辭辛苦帶兒子到台北參加病友聚會,但隨著張爸年紀越來越大,漸漸無力帶著國寬出門。

在宅復健團隊
張國寬(右)因行動不便難以出門,在罕病基金會物理治療師詹奕傑(左)到家中協助下,開始復健,期望未來有機會站起來。

到宅復健師走進他的心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認識國寬20年了,她說,國寬大男孩般靈動的眼神始終沒變。復健課結束後,陳冠如拿出2002年病友聯誼會成立照片,指出國寬在那兒,還不忘提醒下周有合唱團活動,大家都想看到他。但陳冠如也知道,改變並非一夕之間,「有時能做的只是靜靜等待,讓他們知道基金會一直都在,我們為他打氣,也希望看到他可以再次走出家門。

國寬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左腳趾內彎、阿基里斯腱攣縮,腳掌完全無法平貼地面,更別說行走。居家物理治療師詹奕傑卻很樂觀,只要讓國寬腳指腹恢復平貼地面,就可穿上輔具,重新站起、行走。罕病基金會提供的復健療程以一年為期,為了達到目標,張爸張媽課餘時間需幫國寬復健。

雖在家復健設備不比復健室,詹奕傑卻能設計符合最居家、爸媽也能做的療程。國寬拉著彈力繩和爸爸「拔河」,訓練核心肌群;用隨手可得的運動貼布「白貼」,取代輔具,拉直攣縮的腳趾;腿部負重伸展,就拿家中未開封的白米袋練一練,重量其實不輕。

在宅復健團隊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左)到張家鼓勵張國寬(右)走出家門,其他病友都在等他一起參加活動。

詹奕傑眼中的國寬愛聊天,去幫國寬復健,每次都會被拉著聊國寬最喜歡的生物醫學,他也樂於成為國寬的聽眾。

這樣的善意也改變了國寬,過去國寬房間唯一的窗對著屋內走廊,總緊緊關著,但現在這扇窗是敞開的,國寬把奕傑比喻為浮木,「我就像在汪洋中找到浮木,重新有了安全感,或許有一天我也可以跨出去與人互動。

在宅復健團隊
採訪這天,張國寬心情好,母親推著坐在輪椅上的他,父親(右)緊跟在兩人身後,一起散步,面對疾病,全家人決定勇敢接受。

他夢想再站起來

「等我能走路,想自己回神岡老家,找兒時回憶」採訪這一天,趁國寬心情好,我們「慫恿」國寬和爸媽出門散步,沒想到他一口就答應。

國寬坐輪椅,媽媽推著、爸爸緊跟在兩人身後。天空被大雨洗淨,晚霞透過薄雲,散發耀眼光芒,令人想更珍惜這樣的美麗,大概也是因為這樣,國寬想再站起來的決心才讓爸媽、治療師、基金會的大家更加珍惜,用盡全力幫助他圓夢。

國寬非常希望有機會可以從事胚胎幹細胞研究相關工作,對於「固執」的他來說,這是即使發病都放不下的夢,但因大學肄業,不太可能從事這樣的工作。我們好奇地問國寬有沒有其他的夢想?國寬臉色黯然,緊咬雙唇,努力不讓眼淚滑落。

媽媽在一旁說,國寬以前喜歡騎機車,而且愛開快車,時速120公里,從豐原到台中市區只花了七分鐘。在媽媽眼中,即使兒子已過40歲,依舊是那個喜歡追風的少年。

國寬露出少年般微笑,也許先站起來開始,站起來才能走出第一步,走出第一步永遠不嫌遲。

罕病小檔案

威爾森氏症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人體內銅代謝時經由膽汁分泌的途徑發生故障,使得過多的銅堆積在肝臟,並逐漸波及全身器官,對人體組織產生毒性與破壞。 威爾森氏症患者會在肝臟或中樞神經系統中出現病變,或是兩者同時出現。威爾森氏症是少數可以治療的罕見遺傳疾病。

友情相伴

治療師當他的心靈靠山

罕病基金會在宅復健讓病友不再因外出不便被迫中斷復健,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罕病症狀無法透過復健好轉,只能稍微延緩退化速度,病情仍會繼續惡化,但對病友、治療師而言,在宅復健更多的或許是「無價的」心靈陪伴。

58歲的翁銘杰罹患亨丁頓舞蹈症,40歲發病後,從情緒失控、記憶混亂到四肢不再受自己控制,就算認真復健也無法阻止失能,但這18年間,翁太太仍不辭辛勞帶著丈夫努力復健,去年申請在宅復健,即使僅存的能力像手中緊握的細沙,逐漸從隙縫溜走,只求不要失去太快。

在宅復健團隊
愛熱鬧的翁銘杰(右)一看到攝影機,注意力被鏡頭拉著跑,不斷比ya,讓治療師施佳蓉(左)好氣又好笑,直說「翁先生今天上課特別不乖喔。」

被關在亂動的身體裡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 」我們剛進門,就看到翁銘杰在罕病基金會在宅復健團隊語言治療師施佳蓉引導下,雖僅發出單音哼唱,心情還是很好。一看到攝影機,愛熱鬧的翁銘杰注意力被鏡頭拉著跑,不斷比ya,惹得施佳蓉好氣又好笑,直說「今天復健不認真,我下次不來囉。」

翁銘杰的妻子吳令玉笑著說,丈夫喜歡交朋友,沒發病前很愛玩,登玉山、追颱風眼樣樣來,丈夫2005年應酬發生車禍,送醫雖無大礙,但醫師卻說出另一個噩耗,丈夫有腦部萎縮跡象,在此之前翁銘杰就已出現異狀,看到她和鄰居打招呼,就妄想妻子外遇,把她鎖在門外。

翁銘杰確診後,因服用控制精神症狀的藥物常常恍神,無法繼續工作,漸漸和朋友斷了來往,幾乎沒有人際生活,只剩教會的朋友會到家中聚會。吳令玉傷心的說,前陣子教會朋友一如往常到家中,但聚會到一半丈夫尿失禁,朋友擔心讓她難堪,就不再到家中聚會,「其實我並不在意這些事,我只希望多點人陪我老公。」

翁銘杰的寂寞,吳令玉都看在眼底,治療師給他渴望已久的人際互動。施佳蓉也知道自己對翁銘杰的意義,她回憶,第一次復健課程結束後,她告訴翁銘杰下個月會再來,沒想到他隔天一早就坐在客廳, 一直看著門外,太太問他在幹嘛,他才慢慢地告訴太太,在等治療師來。

在宅復健團隊
施佳蓉每天騎著機車,穿梭在高雄市大街小巷,到不同個案家中,為這些病友設計最個人化的練習方式,即使罕病病友不一定會好轉,但她認為,治療師陪病患也陪家屬,陪伴他們度過人生低潮很有意義。

治療師是唯一的朋友

「語言治療」是藉著治療師設計的練習,改善溝通技巧或吞嚥功能,使其有效地與別人溝通、安全吞嚥與進食。但施佳蓉看到的卻是翁銘杰不斷「失去」的過程,剛見到翁銘杰時,他還能說話、拿著筆寫字交談,短短一年的時間,翁銘杰已經幾乎沒辦法好好表達想說的話,筆談只能寫單字,甚至無法寫成字。

現在的目標是在翁銘杰口語能力消失前,找出其他有效的溝通方式,讓他還能和外界有所連結。 施佳蓉選擇用溝通板,妻子在家中用小白板切割出九宮格,寫上翁常做的事,翁銘杰手一指,就能了解他想做什麼。若他的需求超過九格外,還是只能由妻子先揣測,猜中就將新需求寫入新的九宮格,趁翁銘杰還有部分口語能力,盡力將「需求」資料庫集結成冊。

罕病基金會2002年起推行在宅復健服務團隊,由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口語治療及心理諮商專家組成,這是基金會在既有人力編制下所能做的「突破」,也希望跟不同專業社群更有多的連結,一起努力提供罕病病友多元需求的服務。但罕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坦言,推動最大的困難是治療師容易氣餒,罕病個案幾乎不會好轉,幸好施佳蓉很樂觀,她說治療師陪病患也陪家屬,跟家屬一起笑一起哭也很有意義。

在宅復健團隊
在翁家隨處可見信仰的痕跡,月曆上記錄去教會的日子,餐桌上也能看到聖經,翁銘杰(右)發病後,支撐太太吳令玉(左)的是信仰,她的心願是上帝再給她一點時間,好好照顧丈夫與兒子。

擔心兒子步上後塵

吳令玉心頭的痛不僅是丈夫,還有幾年後也可能發病的兩個兒子。亨丁頓舞蹈症患者的孩子有一半罹病率,翁銘杰確診當年,兒子剛讀大學、人生正要起飛,卻被宣判健康人生可能將在40歲劃上句號。

兩個兒子不願接受檢驗,怨父母也恨自己,內心有極大的恐懼與憤怒,大兒子曾上到學校宿舍頂樓要跳樓輕生,還好他的好朋友恰巧打電話給他,把他勸了下來。現在兒子們過著賺多少、花多少的日子,直到現在都想著規劃40歲那年要自我了斷。

吳令玉從翁銘杰確診後,大兒子在外讀大學的時期,每個月一次手寫信鼓勵孩子,內容是來自於對上帝永生的盼望,「朋友私下會唸我家的孩子,為何不擔起家計,但我只要他們日子過的開心就好。」

翁家是所有亨丁頓舞蹈症患者家庭的縮影,陳冠如說,希望盡快安排翁家的兩個兒子做基因檢驗,罹病率只有一半,確定不會發病,就不用每天陷於恐懼;如果真的會發病,也應該要及早準備。

「我要活的比他們還要久。」面對已經發病的丈夫,兩個可能發病的兒子,吳令玉眼神裡透出堅定說,只要自己還可以照顧,就不會送丈夫到養護中心。她說公公就是一個人在養護中心孤單去世,她不願丈夫也這樣。生病也是無可奈何 「上帝的結婚誓言是一生的盟約,能陪多久就陪他多久。」

在宅復健團隊
罕病基金會將在新竹關西設立國內首座「罕病福利家園」,提供病友教育訓練、喘息服務以及輔導就業等,讓病友及其家庭,有一個紓解生存壓力的空間。

打造福利家園 病友展笑顏

面對遺傳疾病造成的人生難堪與殘酷,因為不了解,也可能覺得難以承受,他人不是歸咎於天譴,就是將眼光移開,翁銘杰的寂寞、翁家兒子背負他人的閒言閒語,換成是誰都難以承受,但這正是台灣罕病家庭的縮影。

罕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感嘆,大部分民眾不了解罕病,病友人生雖有罕病相伴,他們渴望朋友、期待社交活動,其實和大家並沒有什麼不同。

在宅復健團隊
罕病福利家園除了主建物,裡面保有大面積的綠地、療癒花園等,其中1人1株愛心認捐而保存下來的500棵桂花樹,在志工劉維新(左)的悉心照料下生長良好,圖為罕病基金會創辦人曾敏傑(中)和陳莉茵(右)一起來到未來的福利家園,期待病友在這裡找到自我價值,更融入社會。

罕病基金會將在新竹關西設立國內首座「罕病福利家園」,曾敏傑提到福利家園,目光炯炯地訴說著罕病未來藍圖,福利家園提供教育訓練、喘息服務,以及輔導就業,結合休閒、庇護、復健等功能,病患能勇敢做自己,分享自身經歷,更能讓罕病患者有機會回饋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

罕病20年,一起攜手走過認識罕病、建立制度、協助病友發聲的歷程,下一站,更期待病友融入社會,罕病就在你我之間,未來,我們還要一同出發。

罕病小檔案

亨丁頓舞蹈症是一種家族遺傳疾病,腦部神經細胞退化造成不能控制運動,典型患者會在30至40歲發病。患者會有動作的不協調、平衡問題,甚至不良於行。一般說來,末期最常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為跌倒、感染或其他併發症,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癒。有家族病史者,需年滿18歲且經過心理諮商與遺傳諮詢後,方可進行基因檢驗。

製作人:
文字採訪:
攝影:
影音:
美術設計:
網頁製作:
監製:
特別感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