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一個蔚藍的夢
身障不設限,海中泳出生命力


周末的清晨,位在龍洞和美國小的潛點已經擠滿了人,這裡是許多潛水好手初學時的必經之路,看似平靜無波的海洋之下,其實早已經聚集多位身障潛水員,他們在心裡複誦潛水守則、盡力的維持身體的平衡,跟著教練潛到10米的海洋中,就是為了圓一個過去不曾想過的「潛水夢」。



挑戰社會框架 身障者潛進大海


今年是台灣推動《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五周年,台灣身障族群在各方為推動身障平權而努力。一群希望打破社會的框架,熱愛潛水的身障者組成了「台灣身心障礙潛水協會」,號召身障朋友不畏限制,一起到海洋之中探索奧妙的海底世界。



一切的源起,和時任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以下簡稱障盟)秘書長王榮璋有關。2014年,他與長期支持公益的跨國企業聯手,倡議身障休閒平權,希望能舉辦特別的運動項目,讓身障朋友可以挑戰自我、也讓社會大眾跳脫過去的思維,不再忽視身障者的休閒權益。


身障潛水協會的前身,就是從障盟2014年所舉辦的潛水班開始。稱為「星光一班」的第一屆培訓開班的源起很有趣,來自總教練陳克誠和朋友之間的玩笑話。「我有個學生兼朋友他很愛開玩笑,他是名導演叫陳松琳。有一天他說有個案子要做身障潛水,我以為他開玩笑,所以我也開玩笑回,好啊,你找得到學生我就教。」


沒想到,不久後,陳松琳就打了電話來說「教頭,OK了!」陳克誠解釋道,接到電話時,起先一頭霧水,後來才發現原來那次的對話是認真的。篤信基督教的陳克誠說,信仰幫助他毫無畏懼的接下了這個任務,便毅然辭掉原本所有的課程,直到現在已進入第六個年頭。


自從2014年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時期,到2019年的台灣身障潛水協會階段,共有384位身心障礙者前來報名,錄取109位,成功培訓95位身心障礙學員,順利考取初級國際潛水證照。其中14位取得一星潛水教練資格。


想取得一星潛水教練資格並不簡單,必須經過奧運唯一承認的潛水組織世界潛水聯盟CMAS認定,並通過紮實的理論、技術達到教練基準時,才能授與認定合格證。



「星光幫」寫下的紀錄不只這樁。2017年,障盟舉辦了國際身障潛水研討會,會上,台灣身障潛水協會有系統的訓練模式、嚴謹篩選學員的機制,令在場多國代表感到驚訝,特別是台灣身障潛水協會與醫院的胸腔科、耳鼻喉科合作,透過科學的方式,確認學員身體機能是否適合潛水,更是全球首創。


潛水夢和想像中不一樣


屢屢在國際間寫下新典範的同時,這群身障朋友的初衷卻很簡單:「享受本來就該有的玩樂權利。」大眾印象或許認為,身障朋友只要吃好穿好,能夠自理生活就好,但是,對他們來說,他們只是身體跟一般人不大同,對於休閒娛樂的渴望,其實跟你我並沒有不一樣。


只是面對不了解的大眾社會,身障朋友想潛水的念頭一拋出,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拒絕。


在接觸身障潛水協會之前,劉家源曾經嘗試詢問潛水店是否能教他潛水,但一般潛水教練擔心下海的路徑,像是充滿貝殼的沙灘、潮汐區、珊瑚區等等,都有可能造成身障者受傷,另外,擔心身障者是否能負荷裝備的重量,也會讓一般潛水教練有所顧慮而拒絕。


最後,劉家源是透過網路知道了「身障潛水」的資訊後,才終於實現潛水的願望。


至今,劉家源都還記得第一次潛水,全身浸在水中的感受。在學潛水之前,若泳池水深超過兩米,劉家源就會感到非常恐懼、緊張,但是現在「現在已經克服了,從兩米的深度到現在,我是覺得十幾米、二十幾米都沒有問題。」 劉家源驕傲的說。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不少海底世界,而受到吸引的劉家源打趣說,當他實際下水後,發現潛水跟原本想像的很不一樣,不僅腳踩不到地,還要面對水溫的變化,潛越深,感覺越冷,他說,這種感覺很恐怖。除此之外,初次下水時,他根本沒辦法看海景,「我都一直在游泳,一直在游泳。」劉家源解釋,大概練到第20支氣瓶後,他終於能開始好好欣賞海底世界了。


海裡的世界令他大開眼界,也卸下了陸地上身體的侷限。以往在陸地上行走,腳會容易感覺到疼痛,行動也受限,但是潛到了海裡,海洋的浮力讓20公斤的裝備輕得有如只剩一公斤,劉家源說,他整個身體感到非常得舒服、而且可以徜徉在海中「做自己」。「在海裡,我感受到在陸地中不曾有過的自由。」


克服了下水的恐懼,現在的劉家源還是可以協助身障學員下水的一星教練。為了參與潛水團練,他樂意在清晨四、五點起床,從住家林口開著超過一小時的車,來到東北角的貢寮龍洞潛水,而參與身障潛水之前,他也喜歡跟著肢障朋友揪團到處旅遊。身障潛水協會得到專業的訓練之後,劉家源說,他與一群肢障朋友在夏季去了趟蘭嶼潛水,當地的潛導(如海中導遊)看到他們可以自己穿脫裝備、自己潛水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潛導從未想過,原來身障者也可以一樣自由自在地潛水。



高雄到台北的距離 造就了奇蹟


在「身障潛水協會」有了不同故事的,還有遠從高雄前來上課的學員翁同學。陳克誠回憶,「她脊椎損傷,下半身不能動,但我沒想到她下水之後,雙腳依然無法伸直,潛水需要肢體平衡,但是她的腳彎曲,我當時內心一直想,她不可能學成。」


起初翁同學泳池訓練沒通過,但她認為沒關係,她要繼續練到通過為止。最後,翁同學不僅拿到了潛水證照,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原本在泳池訓練時,無法伸直的雙腳,到海洋實作課程的時候,漸漸地就打直了。



跨出舒適圈 勇闖菲律賓海底探險


突破社會的期待與想像,身障潛水協會在2017年組了一支20人的潛水團,搭飛機越洋到菲律賓潛水,團員一半是身障潛水員,一半是志工。他們潛進海洋,看了難得一見的「魚球」、豐富的海底生態,肢障朋友興奮得在海中手足舞蹈,在海洋中,他們不再受到身體的限制,他們實現了「自我」,活出精彩的人生。


無論任何人,出國潛水都可能會遇到更多的不確定因素,但,潛水協會的發言人,也是聽障的一星教練呂家瀅說,「我們的同學在潛水技術練習到一定的水準之後,當然會想出國去看看不同的環境,想要瞭解國外的潛點是不是比台灣更美。」呂家瀅覺得這是件理所當然的事,卻也無形中提醒著,身障朋友對於世界的好奇心,無異於一般社會大眾。



VIP級師生比 從學員變教練


從星光一班到星光六班,順利考取初級國際潛水證照的身障潛水員,共有95位,其中的關鍵就是砸重本,讓實作課程的師生比達到1:1或1:2,並且有跨國企業志工們的加入,擔任陪伴者的角色。當學員在泳池訓練有任何問題時,教練可以立即的指導糾正,志工在旁協助學員安定緊張心情,以及依照學員的個別狀況,在教練與志工有默契的配搭下,為學員提供安全的訓練。



到了星光三班結束後,陳克誠決定要訓練出專屬協會的一星身障教練,他認為,唯有訓練出身障潛水教練,才能更體貼身障學員的需要,「我們到海邊跟泳池去訓練,早上六點開始,晚上到了十二點可能還不能結束。」嚴格的集訓下,台灣身障潛水協會終於有八位一星身障教練,在星光四班開課時,正式上線。


呂家瀅在星光五班結訓後,陳克誠看上了她主動並樂意助人的心,於是訓練她成為一星教練,呂家瀅說,自己有著特教背景,所以能利用所學,觀察學員之間的需要,她覺得過去自己都是被幫助者,但是有一天她能夠手心向下,成為幫助人的人,內心那種成就感,是難以形容的。


抹去大眾刻板印象,透過協會間不同障別間的夥伴合作,打開的也有對彼此的認識。「我們有一個口號叫做,你是我的耳,我是你的腳。」呂家瀅解釋道,目前的身障潛水員主要分為聽障跟肢障,總教練陳克誠總是提醒他們要團結、彼此幫忙,身障朋友行動不便,聽障朋友能幫忙拿裝備;當氣瓶若有漏氣,身障朋友聽到漏氣聲,此時就能幫忙提醒聽障朋友。



慈父心腸的嚴師


每逢週末,少則三、五人,多則十來個的「星光班」前後期學員,就會來到龍洞潛水。能夠盡情享受自由,全是來自協會最重要的推手,總教練陳克誠嚴格訓練下的成果。


陳克誠是國際潛水組織認定,最高階的三星潛水教練,擁有訓練潛水教練的資格,在業界是出了名的魔鬼教頭,但是對於身障朋友的教學與要求,絲毫沒有妥協的空間。陳克誠說,若是一般潛水員60分就可以通過,那麼,身障學員必須到達95分,對他來說才是及格。



教學現場上,不苟言笑、神情嚴肅,身障學員在課堂上不小心操作失誤,即有可能招來陳克誠的大聲斥責,也曾有女學員因為他的訓斥而淚灑現場,但嚴厲的背後,全是為了確保身障潛水員進入海洋的時候,生命安全能做到萬無一失。



事實上,陳克誠像個慈父,總是心繫學生,也默默承受極大的壓力。有次經驗至今回想起來,依然讓他餘悸猶存。「那次團練的集合時間到了,沒想到有一個學員沒浮起來,另一個身障教練就潛下去找他,結果那學員不久後就浮起來,變成教練不知去向。」


依據SOP,正確的步驟應該是要在水面上多等一分鐘,若學員還是沒出現,才由總教練帶領教練去找人,但那次身障教練沒有照著SOP走。陳克誠說那一刻,他的脖子就像被人用力的掐著,幾乎要窒息般,雖然沒過多久,教練就浮出水面,但陳克誠的心情遲遲無法平復,甚至在學員都上岸後,獨自一人再次跳下海,浮在水面上望著天空,試圖將失了魂的自己找回來。


倡議身障平權 讓更多身障者走出來


透過身障朋友的行動,部分台灣公共設施已經逐漸改善無障礙環境。只是,改善的幅度卻遠遠不及身障者的腳步。


喜歡往戶外跑的劉家源,渴望接觸自然,常常到各個觀光景點遊玩,可惜他踩過的景點,在無障礙設計上,大多不太友善,他期盼相關單位能多做一些思考,幫助想走出戶外的身障朋友,有多一分的機會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障盟秘書長滕西華說道,事實上大多身障者在娛樂或是運動休閒上,還是遇到了不少的挑戰與困難,例如,曾經有身障者在運動場館中,想要使用無障礙電梯被拒絕、聽障游泳選手多次在教練陪同下,於同一個場地練習,但有次自行前往練習也遭拒、無障礙觀眾席堆滿垃圾,身障朋友難以使用…等案例,都再再顯示了,整體社會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身障潛水班已經連續舉辦六年,在障盟的倡議之下,加上台灣身障潛水協會的親自行動,無疑樹立典範,也促使政府推動相關政策修法、改善公共設施,為追求「身障平權」再推進一步。


例如:2017年,立法院通過《國民體育法》修正草案,規定各運動場所應提供無障礙空間、設施,也明定學校需依據身心障礙學生提供相關課程,給予平等的「運動權」。



此外,滕西華也表示,透過身障潛水班每到一處團練,就有機會改變一處的無障礙設施,目前包括:龍洞四季灣、龍洞公園、墾丁小灣潛水訓練中心、後壁湖碼頭等,都因為身障潛水班的訓練計畫而改善、增設無障礙設施。


滕西華說,龍洞四季灣改善了無障礙設施,得到相當好的回饋。過去政府的擔心是,無障礙設施的使用族群僅設定在身障朋友,使用率可能不高,但沒有想到,坐輪椅的老人、或是推嬰兒車的家庭,也非常需要這些設施,當整個無障礙空間改善了,同時也吸引更多家庭前往到訪。


一路以來,身障朋友披荊斬棘為自己爭取權益,雖然這條路很漫長、很不容易,但是,他們用行動,努力實踐出對生命的熱忱,就像身障潛水員,不畏社會的框架,勇敢的「潛進夢想」。

挑戰淨海任務 身障潛水員的海洋保衛戰


艷陽高照、海水蔚藍,有一支潛水部隊,正準備進行淨海的任務,不過,他們有些人拄著拐杖、有些人坐在輪椅上、還有些人用雙手,透過手語來溝通。他們,正是台灣身心障礙潛水協會的潛水員。


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報告指出,每年至少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會進入海洋,目前全球在海洋中的塑膠垃圾,估計重達1億5千萬公噸,約是魚類的1/5。其中,寶特瓶裝飲料為塑膠垃圾的頭號來源。解決海洋垃圾的問題,刻不容緩,不僅各國政府積極想辦法、許多大小企業也加入了倡議的行列。


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身障潛水員與長期支持公益的跨國企業志工並肩作戰,參與淨海計畫,潛到海裡將海洋垃圾打撈上岸。



手心向下 淨海回饋社會


有些身障潛水員是第一次參淨海活動,像是張寶菊,她不僅是第一次和協會的朋友們一起淨海,事實上,她不久前才從潛水班正式結訓,問她結訓就加入淨海會不會緊張?張寶菊毫無遲疑地回答:「非常緊張。」


張寶菊從小畏水,源自童年有一段差點滅頂的經歷。家住八掌溪附近,有一天,張寶菊和堂弟相約去採西瓜,沒想到,年紀尚幼的堂弟,竟然在過橋的時候調皮地蹦蹦跳跳,而當時跨越八掌溪的橋僅是用木板搭建,很不穩固,在巨大的晃動下,她就被晃進了溪裡。然而,幸運的是,剛好她的舅舅碰巧經過,迅速把快滅頂的孩子給撈了起來,但是對水的陰影,也就因此伴了張寶菊度過幾十個年頭。


張寶菊說,過去在海裡練習的時候,常常看到海中有一大堆的垃圾,不禁為海裡的魚群及海洋生物感到憂心。平時看到路上有垃圾就會撿拾的張寶菊心想,等到某一天,自己的潛水技術駕輕就熟,就算沒有參與任何的活動,她期許用自身的力量,將海洋的垃圾撿起來,還給大海一個舒服的家。



余淑琪,是一星身障潛水教練,即便這是她第二次加入協會的淨海活動,但內心還是感到相當興奮。靠著第一次的淨海經驗,余淑琪提醒著學弟妹們,記得下水後,動作不要太大,以免泥沙揚起遮住了視線。


淨海的這天,炎熱得讓人像是在烤三溫暖,余淑琪拄著拐杖告訴我們,雖然提到淨海,一般大眾無法立即聯想到身障者,但,她要用行動告訴大家:「其實一般人正常可以做的事,經過訓練,我們也可以做得到。」礙於身體的限制,余淑琪以往在環保相關的行動上,只能盡量減少使用瓶罐、自備環保餐具,但是,現在學會了潛水,她能夠來到一級戰區,為海洋打造一個乾淨的環境。



與企業聯手 還給海底生態舒服的家


長期支持公益的跨國企業,在2018年首次與身障潛水協會合作舉辦淨海,更在2019年首次結合身障潛水淨海與企業志工淨灘,希望這樣的結合,能喚起社會大眾對海洋環境的關注。


林岳賢是此跨國企業的員工,在企業的支持下,曾參與身障潛水訓練的志工,擔任協助者的角色,在近距離的陪伴與觀察之下,他內心受到學員的激勵。林岳賢說,自己潛到海裡都會因為耳壓、或者對海中環境的未知而感到恐懼,何況是身障朋友,還要克服身體的障礙與不方便,若他們能勇敢的去克服,那我們呢?


林岳賢解釋道:「我們有能力做更多事情,其實是更幸福的一件事情。」當身障朋友都願意為了環境,去克服各個障礙,我們應該也要盡自己的力量,為這個世界做更多的事才對。


淨海活動進行中,身障潛水總教練陳克誠依然不苟言笑,嚴肅的緊盯每個學員的狀況。陳克誠說連續兩年,只要學員聽到要做淨海的環保活動,大家都會很熱烈的想要參與,但是,活動有人數的上限,只能讓有限的學員與志工,共同在一個區域把海廢給撿拾起來。



「我們(身障潛水員)受到別人幫助之後,我們當然要用我們的技術,去回饋社會環境。」陳克誠認為,若每個潛水員都能撿一件垃圾,那麼,海底的生態可能因此豐富,就會有更多的潛水員願意來,如此一來,就會讓潛點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


陳克誠說,淨海如此有意義的活動,明年還會持續舉辦,但是下一屆的淨海,原則上會到別的海域繼續他們的環保行動,也希望更多的身障朋友看見他們,能夠走出來,一起加入身障潛水或是身障淨海的行列。


海廢升級成小琉球裝置藝術



炎熱的日照下,身障潛水員與企業志工在兩小時內,分別在海裡與沙灘上,共撿拾了330.5公斤的垃圾,在海湧工作室的協助下,將集結起來的垃圾排成了一隻海豚的圖樣,希望藉此達到教育寓意,呼籲大眾關心海洋,從自己開始,為惡化的海底生態盡一份心力。


330.5公斤的垃圾交由海湧工作室的郭芙與陳人平之後,兩人帶著它們到小琉球進行海廢升級,將原本的海洋垃圾,製作成具有教育意義的立體藝術品。郭芙說,小琉球著名的海洋生物就是綠蠵龜,所以這次的作品當中,其中一件就是以綠蠵龜為主軸去創作,而完成的藝術品,他們會放在知名的風景區,宣導遊客垃圾減量、一起攜手守護地球。



製作人、文字:劉嫈楓、齊瓔
影音製作:蘇士堯、李翎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台灣身障潛水協會提供
視覺設計、網頁製作:李翎
議題行銷:張乃文、陳欣媛、張淑婷
監製:蔡幸怡、董谷音、吳思萍
20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