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拒保的身障 政策保險是解方



對一般人而言,買保險通常只是預算夠不夠的問題,但對多數身心障礙者來說,即使有錢也未必能買到保單,若是幸運承保,不是加收保費,就是保額相當有限。


要解決身障者投保屢屢碰壁的問題,學者專家提出「以政策保險處理身障投保,用法令強制規定或限制保險公司不得拒保,並有充足的財源基礎」,才能讓制度永續經營。不僅如此,還要有法源基礎。



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表示,「我們希望讓社會大眾理解,身心障礙人士並非殘廢,只是因為生理上的條件限制,有時需要一些協助,但他們仍然能夠從事一般的社會活動,也會有和我們類似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倡議改善身障者投保的困境,是希望彰顯既有法源基礎的社會正義,」劉宥彤強調,2014年台灣早已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此一公約明確指出,國家應「於提供健康保險與國家法律許可的人壽保險方面,禁止歧視身心障礙者,該等保險應以公平合理的方式提供」。《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也明確指出,金融主管機關應「對身心障礙者提供金融、商業保險、財產信託等服務之規劃、推動及監督等事項。」


她認為,政府對於推動或提供身心障礙社群之人身保險取得,自是責無旁貸。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全台身心障礙人士約117萬人,據金管會統計指出,身障者納保人數103年至108年共11萬人,僅佔身障總人數的10分之一;再據中華民國壽險公會統計,國人投保率約250%,相當於1人有2.5張保單,對比身障者僅0.1張,兩者相差25倍。


即使2009年開辦的「微型保險」,對身心障礙者的幫助也有限。淡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10年來投保的身障者僅7萬人。


郝充仁解釋,微型保險的目的在協助「不屬於社會救濟,又無力購買商業保險」族群,以較低的保費支出,提供經濟弱勢者及身心障礙者基本的保障,以填補政府社會保險的缺口。





不過,微型保險的商品種類限定壽險、傷害險,以及實支實付的傷害醫療險,壽險及傷害險的保額最高50萬,傷害醫療險則不超過3萬元,郝充仁表示,這樣的理賠金額僅夠支付喪葬費,而最高3萬元的醫療費用補償恐怕也很難提供身心障礙者完善的治療,身心障礙者一旦發生意外、受了傷,不僅少了收入,更得負擔龐大的醫療支出,足以讓家庭經濟陷入困境。





郝充仁指出,最近幾年身心障礙人士所購買的商業保險,主要來自微型保險,從本質上來說,它主要靠保險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以及監理機關的誘因。


例如只要保險公司辦理微型保險達到一定規模,保險公司送審新保單時,可優先審查,以及送審件數可以多一點等獎勵,提高海外投資額度。保險局也會舉辦微型保險競賽,以及公開表揚積極推廣的績優保險公司。


然而,由於微型保險須仰賴保險公司從其他地方的獲利來挹注,加上監理機關是以「鼓勵」,而非強制規定業者每年要承作的件數,因此保險公司對這種商品的意願自然是「半推半就」,每年所承保的件數便相當有限,無法滿足廣大身心障礙者需求。

「體況不佳及財務狀況不良,是保險公司對身障者卻步的主因。」郝充仁分析;其次是身心障礙者身體狀況多,業者很難精算發生率,評估風險的高低,服務一位身心障礙者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比一般人還要高,站在商業角度來說,業者自然卻步。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彭金隆則認為,身障人士投保商業保險的人數仍有限,主要來自社會普遍有一種期待,希望保險公司必須擔負一些社會責任,但保險公司本質上還是以營利為目的,與慈善或公益團體還是不同。


倘若身障人士的風險程度與一般人無異,保險公司自然不會無端拒保,但基於「在商言商」,保險公司基於本身利益及公平對待其他客戶,勢必反映在費率或承保條件,實務上,身體狀況較差的非身障人士,保險公司一樣會提高保費或拒保,因為這是就是商業保險運作的基本原則。





既然現行的商業保險制度幫助有限,該如何擴張保險保護的大傘,滿足117萬位身心障礙人士及其背後的117萬個家庭的風險管理需求?


若要解決身障人士投保常遭遇不友善的情形,彭金隆認為,這應該用政策保險解決,而非用商業保險來處理。政府可針對保護或照顧身障的政策目的,透過立法建立相關保險制度,用政策保險制度來保障身障人士投保權益。


彭金隆說明,從整體社會的作用而論,社會救助,社會或政策保險、及商業保險可以各司其職,以滿足經濟能力位於不同階層者的需求。社會救助是讓經濟能力最底層的人,透過補助得到基本的照顧;社會保險常常是針對全體國民或特定群體,以強制方式規定納保,由於社會保險有保費收入,其給付水平自然比社會救助來得多,例如全民健保。







然而,若由政府為實現某種政策目而推行之保險制度,即為政策保險,常以法律強制規定方式規範各方義務,許多做法可以不受商業保險規則的限制,例如剛剛通過立法的學生團體保險就是,彭金隆說。


彭金隆舉最近他推動學生團體保險立法的經驗,學生團體保險原本是交給保險公司辦理,但學保制度必須照顧許多弱勢學生,即使帶病投保也必須理賠,這一點與商業保險格格不入,加上虧損連連,導致學保投標乏人問津。


因此彭金隆建議教育部採公辦民營模式,採單獨立法方式,由政府及家長共同分擔保費,再由保險公司以代辦方式承做,這樣的設計解決學保制度長久的問題,就是要商業保險承擔政策保險義務的盲點,這個經驗很值得身障保險制度的參考,彭金隆說。


彭金隆解釋,透過政策保險,可以設計一套政策保險制度承保身障人士,身障人士還是要負擔一定程度的保費,其他不足的部分則透過其他管道填補,例如說政府補助或是成立一個專門的基金,可以彌補不足保費部分,持續永續的財源挹注,是政策保險成功的基礎。


儘管政策保險是由政府介入,來讓特定族群通通納保,但基本上還是可以委託商業保險公司去執行,保險公司收取合理的代辦費,以不負盈虧的方式進行,業者就有意願承作,也可以大幅下降作業成本。


但從執行學生保險經驗來看,彭金隆認為,未來要以哪些法源為依據,讓身心障礙人士投保,是必然會面臨的問題。



一般來說,政策保險具備以下特點:



「政策保險除了能保障特定族群都能納保,更重要的是透過立法,要求特定族群強制投保,如此一來才有穩定的財源,讓制度永續運作下去。」彭金隆說。


彭金隆解釋,透過政策保險,強制身障人士購買,讓他負擔一定程度的保費,其他不足的部分則透過其他管道填補,例如說國庫或是有人捐助,成立一個專門的基金,彌補虧損。


儘管政策保險是由政府介入,來讓特定族群通通納保,但基本上還是用商業保險的方式去執行,為了讓保險公司有意承作,必須委託保險公司、以不負盈虧的方式進行,業者才有意願承作。


但從執行學生保險經驗來看,彭金隆認為,未來要以哪條法源為依據,讓身心障礙人士強制投保,是必然會面臨的問題。





政府除了要透過立法建立保險相關制度後,打造利於保險公司承作身障保險的環境後,若保險公司無法精準掌握身障者的發生率,基於成本考量,也很難設計出合適的保險商品。


「要提供身心障礙者專屬的保單,須以政策保險的方式來處理,但在此之前,政府得做好一些『基礎建設』,讓保險公司不卻步。」郝充仁說。



「身心障礙者的保險市場分歧,造成障礙的原因很多,違反保險最重要的大數法則。」郝充仁說。


郝充仁進一步解釋,要解決這個障礙,必須要先分類、進行市場區隔,可從規模最大、最容易分類的族群著手。可依障礙類別區分,先抓出人數最多的輕度障礙者,一來他們症狀最輕微,二來他們都還具有工作能力,是最有可能先規格化、商業化的族群;或從障礙原因分類,據統計,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與精神疾病都是重要原因。


郝充仁指出,做出區隔後,找出可優先規格化的族群,再運用衛福部的健保大數據,找出該族群適切的發生率,提供給保險公司,有了足夠的統計資料,才能精算出相關費率,讓保險公司易於操作,並減少設計保單、核保及理賠的成本,如此一來,才有可能打造出身心障礙者可負擔的保單。


總的來說,要解決身障者投保商業保險遇到的阻礙,應以政策保險方式處理,不僅以立法強制保障身障者的投保權,政府也要合理運用現有的統計資料,開放給保險公司,打好各項「基礎建設」,才可能改善目前身障者投保所遇到的障礙,郝充仁表示。






長期關心社會公益的永齡基金會暨鴻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台銘發現,身障者在投保時經常遭遇不友善的情形,不僅不利於身障者,更可能有損於其家庭。


為了不讓117萬名身障者及其家庭淪為保險孤兒。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認為,可以由政府成立起始規模100億元的身心障礙保險基金,日後逐年編列預算撥補,並鼓勵民間捐助(參考法律扶助法模式)。


她進一步說明,促進納保的模式有兩種可以考慮,一種是直接成立專責保險公司,規劃專門的人身保險方案,以團保為基礎,凡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皆可納保。另一種則是訂定規範,鼓勵既有商業保險公司提出保險方案,部分保費由基金補貼,以使保險金額合理,成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過去保險業用理賠機率計算,如今可以利用AI、大數據,來改變計算理賠率方式,並導入健康大產業,積極檢討身心障礙者的人身風險,以利規劃新型保險與調整既有保險方案的費率。」


劉宥彤認為,為蒐集身心障礙者承保及未承保統計資料,保發中心早已於2018年建置身心障礙者專屬資料庫,未來主管機關可以據此統計,敦促監督保險業者,致力提高身心障礙人士取得保險的件數與保險額度。


劉宥彤表示,永齡基金會的宗旨即是「我們認真並規模化投身於驅動社會向前的志業,希望化不可能為可能」。身心障礙人士保險,具有社會前進意義,並非絕無可能,我們將持續連結社會各議題組織,對第十屆立法院委員進行遊說溝通,推動立法,促成此一政策落實。




製作人&文字:蘇彥菱
平面攝影:吳昇儒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123RF、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提供
動態攝影:李瑞彥、馮奕淳、許詩侑、余志中
影像剪輯、網頁設計&製作:張心慈
議題行銷:張乃文、蔡嘉棋
監製:蔡幸怡、董谷音、林秀姿、吳思萍
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