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城鄉孩子學習落差,一直是教育界難題,企業與民間也常贊助電腦設備或物資幫忙解決,但光是改善公共資源分配,真能解決偏鄉教育問題嗎?


答案恐怕是「不行」,偏鄉孩童沒自信、學習動機低落源頭來自原生家庭失能,父母親各種原因在孩子生活中缺席,沒人陪他們說話,認識自己、探索世界,沒有觸動他們學習好奇心,再多教學設備或課程對偏鄉童來說意義不大。


「軟體」才是改善偏鄉教育的關鍵,也就是讓對的人陪伴孩子,洞察他們興趣與需求,並以學習者為中心啟發孩子學習動機,進而建構起自主學習能力。



但偏鄉第一線教師流動率始終居高不下。根據民國104至106年度《師培統計年報》資料指出,104年全國教師流動率,國中是1.7%,國小是2.6%,但偏鄉國中流動率卻有5.8%,國小則是8.3%。


儘管許多關心教育的團體,經常號召志工前進偏鄉補充不足人力,但光憑熱血不容易找到長期留下來的人,建立讓人留下來的支持系統,才能更進一步解決偏鄉教育困境。



第一步,與台東公益團體「孩子的書屋」及「台東大學」合作,當橋樑串結兩方資源,讓台東大學的大學生進入書屋當家教陪孩子念書,把「陪伴」制度化而非一日快閃的公益活動。



「孩子的書屋」二十年來,陪伴超過兩千名台東弱勢家庭孩子,可說是他們第二個家,但創辦人兼靈魂人物「陳爸」2019年7月不幸猝逝。


陳爸大兒子陳彥翰清楚記得事發前一天還見到父親,沒想到隔一天居然接到他過世消息,「當下心情很慌不曉得該怎麼辦,馬上開車從台北回台東,車上不斷放爸爸以前被採訪的影片,邊哭邊開回家。」


將近兩個月,陳彥翰沉浸在爸爸過世悲痛情緒裡,甚至一度抗拒思考接班,但他想起在書屋度過的快樂童年,以及一屋子小孩若少了書屋庇護人生可能變調,讓他決定扛下重責,除了繼續照顧孩子,陳彥翰還想為孩子的書屋開拓更多新路。


陳彥翰說「爸爸講過我跟他人格特質很像,適合接手經營書屋」,但原本陳爸計畫花五年交棒給兒子,沒想到計畫趕不上變化,28歲的陳彥翰跟爸爸學不到一年,就得硬著頭皮接班。





書屋劇烈變化,遠在台北的張淑芬看在眼裡。她長期關注台灣各地偏鄉教育現況,陳爸過世消息引起她的注意,感佩陳爸為台東弱勢家庭孩子的奉獻精神,,她特地前往台東深入了解書屋困境,陪他們一起度過難關,張淑芬說「我們這些大人,應該幫這些小孩讓他們繼續走下去」。


二十年來書屋從1間成長到9間,教師人力一直是難題,平日每一位老師要陪10到20名孩子,遇到假日老師休假時人力更吃緊,在經費及地理環境限制下,想補充新教師並不容易。


替書屋補上緊繃教師人力缺口,台積電慈善基金會雙管齊下,其中一項是志工團形式,計畫每個月一次到書屋進行陪伴,陳彥翰認為台積電志工豐富的世界觀,對書屋孩子是很好的刺激。


第二是串接在地資源,張淑芬認為最大好處,就是偏鄉不必高度依賴外縣市人力輸入。為實現心中藍圖,張淑芬在書屋現場不只單純聽簡報、看場地,過程中她腦子與嘴巴動不停,就像「公益顧問」般熱切地一邊向陳彥翰提供未來建議與規劃、另一邊不斷跟身旁幕僚討論基金會能出力的環節。





書屋的存在補足偏鄉孩子原生家庭的缺失,老師如同父母,陪著孩子們划獨木舟、騎單車、做烘焙,透過活動建立他們自信心,產生正向循環後,孩子自然慢慢能找到自己的興趣。


張淑芬認同書屋幫孩子從生活中找技能,磨練成未來謀生能力的陪伴模式,而她期望台積電加入後幫忙將模式擴大,加入專業數理學科課程,她說「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可以幫孩子擴充未來出路,讓他們除了手工藝,還可以繼續念書。」



目前初步計畫先讓書屋找出對學科有興趣的孩子後,由書屋附近的台東大學學生周末負責輔導,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幫忙提供師資費用,讓台東大學學生到書屋當小老師,一方面增加參與者留在偏鄉的意願,另一方面也給台東大學裡的清寒學生學以致用的打工機會,為偏鄉培力人才並藉此散播愛心種子。


之所以選擇書屋作為「偏鄉教育培力工程」起手式,因為張淑芬希望這樣的模式,未來能有機會擴展到其他偏鄉。離書屋約一小時車程,台東延平鄉山區的鸞山部落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約6年前,在鸞山國小當工友的胡秋琴(圖左一)有天下班後,在學校附近的公車站看到一群孩子聚集在一起看似遊盪,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在等公車,但山上班次間隔至少一小時起跳,眼看天色漸暗,她擔心孩子危險,於是留下來陪他們等車。


「等車時我跟他們閒聊,結果發現這些跟我一樣是布農族的孩子們,居然一句族語都不會講」胡秋琴擔憂未來布農族文化失傳,索性把公車站旁邊,地址530號閒置早餐店當成等車空檔的族語教室,從基本生活用語開始,一句句教孩子們說族語。


長期關注部落教育的台東大學教授葉哲全表示,部落中壯年人口外移嚴重,隔代教養是常態,爺爺奶奶沒太多體力照顧孫子。小朋友口中「王媽媽」胡秋琴,光是不讓孩子亂跑,把他們聚在一起陪著學族語、寫功課,就能大幅降低他們誤入歧途的機率。


6年下來,胡秋琴還自掏腰包共5、60萬,買食物煮晚餐給孩子們吃,時間晚了甚至開車送他們回家,530逐漸變成鸞山部落孩子第二個家,胡秋琴如同他們第二位媽媽。


胡秋琴與孩子們很快成了彼此生活裡習以為常的存在,沒想到有天地主突然通知已經把地賣掉,530勢必得要拆除。



胡秋琴憂慮530拆了,孩子又像以前四散閒晃陷入惡性循環,她想在有生之年守護部落孩子,雖然願意捐出住家旁的空地當新據點,但不可能讓孩子風吹日曬,身上也沒有那麼多經費建新屋。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因緣際會了解胡秋琴的難處,一如高雄氣爆、八八風災時立刻到現場替民眾解決問題,台積電團隊第一時間出動蓋晶圓廠房的建築師與結構技師整地規劃,從動工日算起只花30天,就替部落孩子們蓋好新的530課輔班。


堅持做公益走第一線的張淑芬,在新的530課輔班啟用這天特地到現場,目的是擔心哪裡做不夠,她看到部落裡不少長輩也會在此聚集,認為課輔班不只能給孩子用,白天還能作為長輩們的聚集場所,當場決定再替他們加蓋一個小廚房。


張淑芬說「我相信部落裡一定有人在賣菜或養雞、養鴨,有個聚餐廚房可以把這個部落的力量,凝結的更緊密。」


教授葉哲全認為,新的課輔班是解決偏鄉弱勢第一步,未來等書屋與台東大學課輔模式上軌道後,葉哲全不僅計畫將這套模式帶進部落,也希望帶進書屋陪伴方式,讓部落孩子有更多元機會探索自己,找到未來出路。





製作人&文字:陳思瑜
影音製作:劉宜峰
視覺設計:劉宜峰
網頁製作:劉宜峰
議題行銷:張乃文
監製:蔡幸怡、董谷音、吳思萍
20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