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島變熱島

幫都市退燒

民眾夏日玩水消暑

都會區建築密集、巷道狹小,導致風進不來、熱出不去,溫度愈來愈高。

為了幫都市退燒,各縣市推出各式解方,包含規劃讓風走的廊道、實施綠建築獎勵等措施,要減緩熱島效應,並還給居民更舒適的居住環境。

熱島效應解方─風

新北市風廊道

都市溫度愈來愈高,不斷興建的高樓擋住風的去路,讓熱無法散去。

新北市風廊道

新北市藉由風廊道的設計,讓河面涼爽的風從5,700米的水岸吹進板橋江翠北側重劃區,為都市降溫、改善熱島效應。

新北市風廊道

熱島效應解方─風

新北市風廊道

留一條路讓風走

為了讓涼爽的風能夠吹進都會區,新北市首創「風廊環境管制」,限制「水岸第一排」建築的最大面寬,留一條路讓風走。

新北市在2013年訂定新北市板橋江翠北側地區都市設計審議原則,限制「水岸第一排」垂直河道面的建築最大面寬僅能蓋7成,且全區建築需退縮4公尺作為人行道,即風不只進得來,更留有走廊可深入城市。

為打造萬坪樹海、千里藍帶,建商常把公園、水岸第一排蓋好蓋滿,獨霸山河的景觀宅擋住了風,讓城市更炎熱。新北市政府率全國之先,在板橋江翠北側地區限制建築面寬,最多只能蓋到7成,剩下的空間讓路給風,甚至得模擬環境風場,藉此讓「熱島」降溫。

新北市政府在102年公布「新北市板橋(江翠北側地區)都市設計審議原則」,選定淡水河、新店溪與大漢溪交會的江翠北側重劃區,在102年正式實施;這片土地只有117公頃,只佔新北市區土地的千分之一,儘管範圍不大,卻是台灣個第一起針對河岸建築的風環境管制規範。

長期研究都市風廊道的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子平指出,地表建築物越多,代表粗糙度越高,風速越弱,如果建築物蓋在風廊道上,就會阻礙都市氣候調節。

根據新北市的規定,為了讓河風能吹入都市,河岸建築要從矮胖變為瘦高,在江翠北側區域的建案,建物最大面寬不能大於基地面寬的70%,換句話說,如果基地寬度有100公尺,建築物寬度的總和得在70公尺以內;街廓第一排的高層建築,在都市設計審議時,還要提出環境風場模擬成果。

新北市城鄉局表示,限制河岸建築的寬度,保留30%以上的空間,希望拉大建築物的棟距,避免過去把水岸第一排蓋好蓋滿,影響整體景觀,也讓風能穿過水岸第一排建築,深入後排建築,來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由於江翠北側是一整塊總計超過80公頃重畫區,有長達5,700米的水岸線,新北市城鄉局以此作為風廊示範地,目前共有19個建案。參與其中建案的建築師林秀芬表示,建築物中間有空隙,有助疏通建築物的熱能。

長期研究都市風廊道的林子平指出,全台目前只有新北、台南沙崙特定區有要求留20公尺廊道,面對嚴峻的都市通風問題,國土計畫以及縣市政府對應的太少,目前建築有太陽日照數管制,或許未來建築基地也可針對通風管制,公園配置狹長型,有利風流動。

「西側被擋住,內部就越無可救藥」,林子平說,海線是迎風第一道牆,規範要越嚴格,才能讓風順利吹向陸地,大量灌木可能會降低城市風速,因此建議行道樹選擇樹冠高一點的樹種,他也指出,都市設計規劃應結合氣候狀況,以促進可永續發展的都市環境、以及更舒適的通風居住空間規劃設計。

熱島效應解方─綠

用綠化降溫

每到夏日,涼爽的林蔭大道下總是擠滿乘涼的民眾。

用綠化降溫

樹只要長得好,不僅能為民眾遮蔭,還能發揮「綠」島功效,為城市降溫。

用綠化降溫

熱島效應解方─綠

用綠化降溫

讓熱島變綠島

都市正在發燒,綠色植栽就像帖退燒藥,為城市帶來降溫效果。但台灣六都綠覆率不僅低於法定門檻10%,除高雄市外,其餘各都連5%都達不到,加上行道樹問題叢生,難怪都會區不斷飆高溫。學者呼籲政府妥善規劃都會區綠地及行道樹,讓樹長得好、長得大,才能發揮都市「綠」島的功效。

台灣都會區每人平均擁有的綠地面積,桃園市、新北市低於4平方公尺,台中市4.5平方公尺,台北市、台南市約5平方公尺,只有高雄市9.26平方公尺,遠低於國際標準建議的20-30平方公尺。六都綠地覆蓋率也低於都市計畫法規定的10%門檻,除高雄外,各都都低於5%。

都市中的行道樹數量龐大,原本都能調節微氣候,但因規劃不當、養護不佳,使得功效大打折扣。以台北市大安區兩處人行道為例,農委會林試所實測5月25日下午1-2點的人行道氣溫,當天台北測站下午1點的氣溫為31.6度,忠孝東路三段測得33.7度,仁愛路三段測得31.1度。

林試所副所長吳孟玲說,仁愛路行道樹總數3800多棵,樹種多元有榕樹、樟樹、楓香等,道路中央的分隔島寬廣,行道樹長得好,樹冠串連成涼爽的林蔭大道,能發揮降溫效果;反觀忠孝東路三段的行道樹只有一排,樹蔭不夠濃密,降溫效果打折扣。

「從樹穴到修剪方法,行道樹問題很多。」吳孟玲說,樹的樹冠有多大,樹穴就應該留多大,樹穴標準為樹腰直徑的10-15倍,至少要有2-3倍,但前項標準幾乎難有行道樹達標;修剪更是門學問,不能一律剃光頭、理平頭,下刀時更要避免破壞維管束,還要避免枝幹撕裂傷,以免腐朽菌入侵。

學者分析,行道樹的樹冠能阻擋太陽輻射,創造樹蔭空間,葉片的蒸散作用可吸收熱能,都能帶來降溫效果;樹木、植栽底層的土壤屬於透水層,比起會吸熱的不透水柏油、水泥鋪面,更能降溫;中研院研究也發現,綠地的環境效益與空間結構有關,完整、大型綠地比破碎化的土地更有功效,如果有多塊小型綠地,應想辦法串連起來,可發揮更高效益。

熱島效應解方─水

民眾夏日玩水消暑

夏天高溫時,民眾懂得戲水消暑。

民眾夏日玩水消暑

那麼如果能把溪流的水引入都市中,是不是也能讓都市戲水消暑,帶走大量的熱?

民眾夏日玩水消暑

熱島效應解方─水

民眾夏日玩水消暑

用水廊為都市降溫

若以基礎物理觀念「水在蒸發過程中會吸收周圍的熱量」出發,保留水體、營造水廊,成為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的有效途徑。

高雄學界倡議開闢都市水廊,水體蒸散降溫外,水流也會帶動風的流動。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為高雄帶來「水綠園道」的契機,學者想像為高雄都會區織起水廊網絡,從高屏溪藉重力引水向西,打通曹圳道、後勁溼、愛河流域、鳳山溪加前鎮河水系,水起風生為城市降溫。

前屏東縣環保局長、高苑科大綠環境學程兼任講師魯台營說,在冷氣機還很遙遠的年代,小時候當教室熱的受不了,老師就喊:值日生來,在地上灑灑水!讓室溫得以稍降。都市水廊也是這個道理。「因為水在蒸發過程中會吸收周圍環境的熱量。」1公克水的蒸發,會吸收540卡的熱量,這也是為什麼水岸旁總是比較涼爽的原因。

魯台營表示,高雄學者約10年前提出打造高雄生態圳道的構想。高屏溪流域地形大致由東北向西南遞減,高屏溪與下游鳳山以西至出海口的水平落差約20公尺,可以利用「重力」引水,透過網狀渠道,流經整個都會區,然後出海,讓高雄真正成為「海綿城市」。

魯台營指出,在全台都會區可能只有高雄具有這樣的條件,這還是拜舊曹公圳道保留尚好之賜。高雄生態圳道若能完成,每天灌引30萬噸,水在不斷流動過程中,一定要蒸發,蒸發時會大量帶走熱,水廊並帶動風廊,為都市留下涼意。「河川渠道有淨化功能,但前提是一定要『流動』才行!」

填寫閱讀體驗問券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KpQKN

用水降溫 用水降溫 用水降溫 填寫問卷 高溫會殺人 新加坡用綠化降溫 勞工高溫休息於法有據 醫籲落實勞檢 聯合筆記/走路有風的城市 超「綠」辦公樓 出差要買碳排費 減緩短暫強降雨致災情況 公私合作打造新北海綿城市 聯合報新媒體中心 udn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