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要加入會員嗎?掃這個QR code,加入我們的App成為會員,可以享有會員福利。」
這是現今消費者最常聽到的銷售台詞。不論賣的是什麼,店員都會來上一句,用會員制的蠅頭小利「圈粉」。在「積點折現金」、「生日禮」利誘下,消費者必須交出的都是重要個資。
加會員抽獎、折現金
「多想三秒鐘,可以不加入」
上班族林柏青說,他曾在快時尚櫃台當場拿出手機加入會員,「因為可以抽機票。」但機票抽獎中獎率很低,「多想三秒鐘,可以不加入。」
在出版業工作的陳姓太太說,下班去書店,會員問她要不要加入會員,可以打九折。文青店員熱心地指導她如何下載App,她填入手機號碼、職業、收入等級,但卡在生日年份這關,系統不讓她空白。她說:「我立馬放棄打折。」因為她不想讓店員知道眼前這位大嬸幾歲。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說,他原本也對加入會員、下載App沒有警覺性,但當他發現有些App要求的授權也太離譜,「免費字典的App竟然要你的GPS、麥克風」。
前行政院長、新時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最常舉他的親身經歷:
“下載一個手電筒App,但App要求存取的標的包括相機、相片、多媒體檔案、WiFi連線資訊、裝置ID及通話資訊,我不明白手電筒跟通話資訊有什麼關係?”
有些手電筒App要求存取過多軟體用不到的權限,可能造成用戶隱私外洩。
個資有價
一不小心,你就把自己賣掉
一名上班族說,他對這種加入App會員的招術,一向敬謝不敏,但是,有次例外,在某大百貨公司配眼鏡,立等可取的那種連鎖店,那時加入會員,下載App,「2000多元的眼鏡現折800元!」
5元折價不夠看,但800元,貢獻個資就可以考慮。
丹麥大學曾進行社會實驗,要路人下載一款免費的手電筒App,好幫忙測試。手電筒App會取用使用者的照片、攝影機、麥克風以及GPS定位。就如同遠在台灣的我們,使用者根本不去注意App的取用權限。
直到數天後,實驗者根據GPS定位就能找到使用者的家,敲門那刻,社會實驗證明「送出個人隱私的,就是你自己」。研究人員解釋,透過這個手電筒App,可以瀏覽用戶和朋友所有對話。使用者的反應包括:
「我不認識你,你卻入侵我的世界,這很恐怖。」
「我非常生氣──氣我自己竟然這麼容易就同意了!」
這正是大部分台灣民眾的生活日常。吃飯要打卡,拍照就要tag別人,把個人及他人的行蹤與資訊,自動送給科技巨頭,科技再把你的資料當成商品賣給第三方。
3大原因
使用者輕忽個資外洩風險
「我又不是什麼咖,企業拿到我的個資,也不會怎麼樣。」台灣駭客協會常務理事翁浩正說,最常聽到這樣的說詞,「大家隨意提供個資換取免費服務,完全不在意」。他說:「會覺得自己不是個咖,是因為不懂這些隱私與權限可以做多少事。」
台灣人權促進會專案經理何明諠說,消費者不花時間是把業者的約定條款看完,急著按下同意,是有原因的:
1. 服務不可取代,LINE同事都在用,你不用就無法工作
2. 業者不同意,你就無法用服務
3. 使用條款法律文字落落長,很難看得完,看了也不見得看得懂
另一個民眾毫無戒心的原因是,「個資外洩的傷害,不會痛,也看不見,外洩了也不會有馬上感覺」,讓民眾無感,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