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貧向下流動 不公平的起跑點 心靈貧窮了嗎? 怎麼幫他們 告別無望 迎向光亮


弱勢的孩子,以為考上了大學就能鬆口氣、翻轉未來,但沉重的學貸、生活費,又讓他們無法專心念書,在課堂間與打工場所來回奔波。這些學生上課總是精神不濟,老師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打瞌睡是他們唯一喘息的機會」。





青貧浪潮向下流動?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的統計,全台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約66萬7千多人,其中17歲以下約24萬人,他們在上大學前就長期處於貧困,教育是他們翻身的唯一希望。


但考上大學就此翻轉未來了嗎?根據財政部統計,在512萬位申報薪資所得者,21至30歲年齡組的低薪族占比高達33%;年輕人初出校門,背負學貸進入低薪、低晉升機會的勞動環境,淪為政府無暇顧及的「新型態社會弱勢」。


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李淑容觀察,整體而言貧窮現象是擴大的,而青年世代首當其衝,以前的貧窮是老、病、窮,現在則是受限制的就業機會、薪資下降,成為貧窮的主因。





「高等教育改革、學歷貶值,讓青年的就業處境越來越嚴峻。」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說,過去貧苦人家的小孩,若是無法進入高中前三志願,就會進入專科或技術學院,往技職體系、就業發展,現在卻人人都得上大學。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長周于萱說,一個社會需要多元職業支撐,但現今社會不重視非體力勞動工作,貶低底層工作人員的風氣下,人人搶進大學,希望可以找到好一點的工作。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洪敬舒認為,社會價值觀普遍認為學歷是與他人競爭的平等機會,但因個人家庭經濟狀況不同,「為了追求平等,反而背上更重的經濟壓力,造成更大的不平等。」


沒有學貸 就是人生勝利組


中山醫學大學四年級學生詹元妤每學期的學費約5萬元,在外租屋的生活費約3萬元,一學期8萬元,4年下來就背了64萬債務在身上;她不放過任何打工的機會,就連下課10分鐘與午休都在汲汲營營討生活,上課經常累的打瞌睡。


這不是個案,是全台23萬背著學貸的私立大學生縮影。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長周于萱說,有的學生從高中一路讀到研究所都是學貸,相較之下,公立大學畢業,沒有學貸,賺的第一筆薪水可以自己運用、不用還債,已經是人生勝利組。


根據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調查發現,家庭社經地位高,子女念國立大學比例高,中上家庭子女就讀國立大學比率50.8%,中下家庭則只有25.44%。而私立大學生不但家庭社經偏低、學雜費高,還得打工、揹學貸,私校大學生在校外兼職打工比例67.48%。





不公平的起跑點 貧窮惡性循環


教育部曾統計,台清交成等傳統名校,弱勢生比例都不到 1%,李淑容觀察,公立學校的學生家境大多優渥,在學期間就到國外當交換學生,或是在校積極參加社團,開拓他的人際關係。


反觀就學時期忙於打工的學生,李淑容說,不僅與同學互動較少、休閒被剝奪,在人力資本養成的階段,因為沒有時間投入課業,造成競爭力弱化,出社會後僅能找到次級的工作,再成立青貧家庭,貧窮繼續惡性循環。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說,學生花了很多時間打工,可能造成學業偏廢,影響往後求職機會。許多知名企業非台清交學生不用,私立大學的學生較少有機會成為正式員工,只能透過派遣,或許有機會被留任。



畢業後才是嚴峻挑戰的開始。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洪敬舒說,大學生畢業後至少約需5年時間償還學貸,而大學新鮮人起薪落在2萬5至2萬7,扣掉學貸要償還的金額,若是沒有家庭支持,還要付房租、維持食衣住行等必須開銷,可支配所得有限。




貧窮對孩子的影響有很多層面,例如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提供一般孩子所需要的情感性與物質性需求,因為貧窮感受到的「相對剝奪感」,可能導致自卑、退縮。


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李淑容過去到偏鄉做貧窮研究,發現有些孩子因為家庭因素盥洗不便,整個人的樣貌不整潔,就容易有人際的障礙。


中山醫學大學詹元妤說,她常常羨慕家境好的同學有時間發展興趣,也因為多元發展,可以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反觀自己,大學時期不是在教室,就是往打工場所的路上,只能用時間換取金錢,從不知自己有何優點。


青貧族深層恐懼:一輩子低薪,從年輕窮到老?


李淑容回想,有一次她跟班上同學討論「以房養老」的政策,問全班60多人,是否對這個政策有興趣?全班沒有人舉手,好一會兒才小聲的說「老師,我們根本買不起房」。


根據統計,青年的失業率是整體失業率的3倍,年輕人就學時背學貸,出社會又是失業、低薪一族。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洪敬舒說,以往認為青年低薪,只要努力就有機會,但現在可能進入職場10年、20年後還是低薪。因為許多年輕人進入職場就是低薪、非典型就業,年輕人很難成為正職員工,透過努力翻身的機會越來越少。



政治大學勞研所教授成之約舉例,有名青年畢業後大多從事不穩定的工作,一直不敢結婚,他跟女朋友約定,如果找到穩定的工作,就可以結婚成家,但卻遲遲沒能如願。


成之約說,不穩定的工作、不光明的未來,青年反對政府的壓力就會存在,過去金融海嘯,全球青年紛紛走上街頭,青年議題是嚴肅的議題 會形成反社會的力量,全球都很重視。


學生為了償還學貸,在學生時期就感受職場冷暖,打工時薪低於基本工資、老闆偷懶不幫他保勞健保,工作年資從學生時期就被吃掉了,大學畢業後要還學貸,最少需要五年的時間償還,買房買車根本是不敢想的願望,周于萱反問,面對這樣的現實,怎麼會有希望呢?


63萬貧窮家戶 僅一半獲得政府較多幫助


如何讓學生在校階段就具備就業力與競爭力?讓他們不要負擔太多的教育支出,安心的在學校獲得企業需要的能力?


李淑容舉例,他有個學生,家境不好,但很上進,時常在學校辦公室工讀,李淑容幫她找到免費的住宿資源,減輕經濟負擔,那個學生也很爭氣,自己養活自己,學業也不偏廢,提早3年半就畢業, 並順利考上國立研究所。



李淑容說,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統計,貧窮家庭中低收入戶由民國100年的27.6萬人,佔全國人口1.19%,增加為民國106年底增加為31.7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數的1.65%;而100 年後新增的中低收入戶至106年底亦有31.3萬人。


但其中低收入戶的31.7萬人獲得有政府較多的幫助,如生活補助費及其他的經濟補助,但中低收入戶的31.3萬人得到政府的挹注則十分有限,僅有健保費2分之1補助,6成學雜費補助,沒有生活補助費。」




就讀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的呂宜珊,國二時,父親過世,家中的開銷給母親沉重的經濟壓力,呂宜珊體諒母親,不得不暫擱她的音樂夢。


家中頓失經濟來源,呂宜珊曾想申請獎學金補貼家用,但10個獎學金中,有8個限制要清寒證明且符合中低收入戶條件,因此在她最需要幫忙的那段期間,她接收不到任何幫助。


為了實現她的音樂夢,她每月要兼職賺兩萬元的學費,才能完成夢想,她說,社會上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他們沒有相關證明,但不代表他們不需要被幫助,希望有更多獎學金,能讓清寒但奮發向上的學生能有申請的機會。


解方一:所得稅負減免、就服員人力編制、基本薪資調整


李淑容建議,國外實施「所得稅負減免」制度(EARNED INCOME TEX CREDIT),所得越低、退的稅越高,韓國與英國都已實施,成效不錯,本來台灣也有規劃468方案,4口之家所得沒有68萬,實施退稅補助,但遲未施行。


此外,年輕人就業不易,國內協助就業成效不到2成,李淑容說,國內95%的就業服務員是派遣工,他們自己的勞動條件都不穩定了,如何協助青年就業呢?應借鏡國外,讓就業服務員納為正式編制,相信就業成效也會改變。


今年開始,勞動部將每月基本工資由21009元調整至22000元,調升991元;每小時基本工資由133元調整至140元。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洪敬舒建議,提升基本工資,讓學生在打工時,賺取生活費可以減輕生活壓力,多花一點心力放在學業上。


解方二:強化職能訓練


政治大學勞研所教授成之約說,造成青貧世代越來越年輕的原因還是教育問題,過去的青年高職、五專畢業後就能就業,且在學學到的能力符合企業所需,現在的年輕人普遍要花好多時間學習,也增加學貸負擔,出社會後,也不見得找到高薪資的工作。


成之約舉例,外貿協會辦外貿人員訓練,短期班1年課程、長期班2年課程,訓練出來的學員,企業趨之若鶩。


成之約建議,若能教育部、勞動部、經濟部跨部會合作,尋找即將退場的私校作為場地,在北、中、南成立短期職業訓練大學,讓願意進入職訓大學的青年,透過半個月至一年的訓練,讓年輕人到職場上更有競爭力,可以真正翻轉人生。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也建議,有的企業重視教育人才培育,也會與學校產學合作,像是釋出實習的機會、產學合作計畫等,在學時期可以多留意。


辛炳隆說,許多學生打工都是賺短暫薪資,像是去加油站、飲料店打工,對未來職涯幫助有限,產學合作方案才能讓學生賺到薪資,又能學到技能,台灣的企業也應將培育人才當成自身責任。


解方三:在學期間 減緩學生經濟負擔


擴大教育補助、鼓勵企業與學校產學合作、放寬學貸只繳息、緩繳等,都能實質幫助青貧世代減輕生活負擔。


教育部在96學年度起擴大辦理「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家庭年所得70萬元以下的學生,依據其就讀學校的公私立別及家庭年所得,提供新台幣5000元至35000元不等的助學金,以減輕學生學雜費的負擔。


今年9月起實施「就學貸款輕鬆還措施」,貸款人不論經濟條件,最多可申請4年「只繳息期」,期間只繳息不用還本金,並放寬緩繳門檻,預計50萬人以上受惠。


教育部試算,若就讀私立大學4年期間借了就學貸款60萬元,要8年內還清,每個月要還6545元的就貸本息,申請「只繳息期」的話,期間內每月僅需繳交575元的利息,可減輕剛畢業的貸款人還款負擔,有助青年累積創業資本,並提供彈性理財空間。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提醒,有些年輕人盲目讀大學,背了沉重的學貸,畢業後待遇又不好,經濟壓力更大,教育就是投資自己,讀大學應該要投報率高,才是良性循環。


辛炳隆說,放寬學貸緩繳、只繳息期,降低教育投資成本,可能會讓學生更盲目念大學,政府要更努力的告訴學生,你念這個科系,未來的薪資如何,背上學貸前要先思考,或許也可透過學貸金額與利息差別化,引導年輕人思考、選擇科系。


企業辦理獎助學金、圓夢基金,為沒有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的貧窮邊緣戶孩子保留一定名額,都能為孩子帶來希望。鴻海教育基金會董事暨永齡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說,過去曾接觸過不少個案是特殊家境或是家裡突然發生變故的孩子,他們接收不到社會幫助,有些孩子曾因打工收入而被取消政府中低收入戶資格等。


鴻海教育基金會看見這群落於社會安全網之外的孩子,去年「鴻海獎學鯨」25%的錄取名額,便鼓勵沒有符合政府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但家中經濟困難的學生,今年8月將繼續提供獎學金給300個需要幫助的年輕人。


劉宥彤說,許多年輕學生努力的想得到社會的關注,就像52赫茲鯨魚的聲音,雖然一般鯨魚聽不見,但他們依然在深海中持續不斷地發聲、渴望被夥伴們聽見呼喚。因此,她認為,獎學「金」的金額沒有那麼重要,但讓那些「鯨」魚被聽到、看見,才是這個獎學金更重要的意義,因為必須給孩子一個夢想與盼望,讓他們有動力去學習,也讓社會有更多人可以看到他們,帶動社會的正向循環。




製作人、文字:吳思萍
視覺設計:蘇士堯
網頁、影音製作:蘇士堯
攝影:林伯東、劉學聖、黃仲裕
議題行銷:張乃文、陳欣媛、蔡嘉棋
監製:林秀姿、董谷音、蔡幸怡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