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呼吸器的少女 習慣黑夜的老人 不敢換冰箱的貧戶 如何照亮他們


當生活必需品變成奢侈品是什麼感覺?根據主計總處2014年台灣家庭收支報告,13%的家庭處於「能源貧窮」的危機,油、水、電、瓦斯等能源開支占掉了總收入的10%以上。而且台電受限於電業法,對於弱勢家庭,只能給予最低單價的幫助。


這些家庭在面臨能源成本的壓力下,為了省錢,不得已犧牲掉生活品質與健康,甚至讓孩子們對未來失去希望。《聯合報》走訪這些家庭,邀請你一同關心這群被忽略的「能源貧戶」。


電費壓垮生活 罕病兒連呼吸都奢侈


小琪(化名)是一位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縮症的小女孩,和媽媽、姊姊三人相依為命。承租的國宅內,客廳擺滿了小琪的維生設備,對小琪而言,電力不只是民生必需品,而是她與這個世界連結的生命線。


「睡覺的時候,整個晚上都要開著氧氣機,而且很耗電,呼吸器也同時要開著,潮濕瓶也要用電,一個呼吸設備同時插三個電,從睡覺一直用到早上,氣墊床也不是充飽氣就好,換氣的過程一樣要用電。」小琪媽媽一邊幫小琪倒水,一邊輕快地介紹家中環境,但眼裡滿是對小女兒的不捨。


為了照顧小女兒,小琪媽媽沒辦法正常上班,只能在家接零星的設計案,收入不固定,但每月的電費支出,卻只會多,不會少。




「冬天一定要開暖氣,夏天一定要開冷氣,而且是開24小時。」小琪因為肌肉萎縮影響神經,無法自行調節體溫,冷暖氣使用時間就是得這麼長,還必須定期回診,追蹤退化狀況。不過醫生不太希望患者太常進出醫院,所以要求維生設備能夠備在家裡,一來方便就近照顧,另一方面避免感染風險,減輕病人體力消耗。「夏天的話,補助完之後最高也要付到3、4千塊的電費。」小琪媽媽無奈地說。


以前小琪不需要這麼常戴呼吸器,但隨著肌肉逐漸萎縮,呼吸器使用時間和次數愈來愈頻繁,政府補助卻不會因此增加。雖然除了台電的電費補助外,政府還針對罕見疾病另外推出相關方案,依照不同設備規定度數進行補貼,對於小琪家來說,負擔多少減輕一些,但是補貼有限,超過的部分還是得自行想辦法,只是在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常常只能挖東牆、補西牆。



「夏天電費支出很高,導致生活費用減少,我也只能控制。」小琪媽媽為了省電,會拔房間燈泡來補客廳燈泡,或者小琪上學不在家的時候,就不開冷暖氣。因為醫療器材用電量是固定的,所以只好減少其他用電需求。


隨著小琪身體逐漸退化,未來相關支出只會愈來愈高,小琪媽媽不敢多想,只覺得補貼政策應該更有彈性,依照病患狀況保留調整的空間。


環顧小琪家,每個家具款式都十分老舊,到處都看得到破損或泛黃的痕跡,雖然家電功能大同小異,但是耗電量卻是目前市面上產品的好幾倍。



小琪媽媽笑著說,「冰箱是買二手的,對方應該也用了10年了,但要叫我花1、2萬買新冰箱,我買不下去。」光換個冰箱就想了兩年,冷氣也用了10幾年,即使電器用太久有安全疑慮,但光是應付日常開支都夠頭痛了,也只能用一天、算一天。



85歲獨居老人,靠一支手電筒過「夜生活」...


走進這戶家裡,空氣裡隱約聞到古早的霉味,地板嵌著破舊的藍白磁磚,壁癌從牆壁蔓延到天花板,老舊斑駁的木板隔間,房間門口還貼著2012年的恭賀新禧,在這個彷彿被時間遺忘的家裡,住著一個85歲獨居老人。


行動不便的阿輝伯(化名),手拄著拐杖,走路一跛一跛,因為耳朵重聽的關係,跟他聊天必須扯開嗓門才能對談,他的姪子住在樓下,也說常要「蛤」半天才能跟他講幾句話。


「夏天吹電扇比較熱,沒冷氣,也沒有錢裝冷氣。」身穿條紋又脫線的POLO衫,阿輝伯嘟囔了幾句。在這個悶熱的室內空間裡,雖然窗戶是開著的,但前後陽台無法對流空氣,即便開著電扇,吹出來的還是熱風,他不時拿毛巾擦著不停流汗的身體,很難想像在暑假盛夏來臨時,待在這間屋子生活是多麼辛苦。


阿輝伯沒有結婚,獨自一人住在這裡,房子是借住的,臉上爬滿歲月的痕跡,「身體不好,不敢娶老婆,怕老婆會跑掉。」自嘲的語氣透露著滿滿的寂寞。



「以前熱天電費我繳300塊,現在變800塊,怎麼會愈漲愈貴」,阿輝伯小小抱怨了電價,雙手顫抖著,握著一個塑膠套,仔細一看,原來是一級貧戶的證件。


據資料顯示,全戶人口均無工作能力、無恆產、無收益,非靠救助無法生活者就是所謂的一級貧戶,也意味著生活相當困頓,沒有政府補助就無法活下去。



「我一個月領1萬4,別人都領2萬,我哪知道我領這麼少。」阿輝伯說,現在物價比較高,以前滷肉飯一碗15塊,現在漲到45塊,如果再點一條魚就要80塊,一碗蛤仔湯60塊,一頓吃下來就要上百塊,直呼生活費根本不夠。


走進他的臥室,只靠一台抽風機和屋內空氣做循環,與外頭有陽台的客廳對比下,溫度至少高了好幾度。廚房流理台塞滿紅色塑膠袋,旁邊擺著一個單口瓦斯爐,開關轉了半天冒不出爐火。



阿輝伯說他不用天然瓦斯,而是去五金行買三罐89元的瓦斯罐替換。「這樣用卡省。」因為天然瓦斯比較貴,不想多付錢,他頂多用來燒開水,不在家開伙。


DOMI綠然能源派師父幫他更換LED燈,過程中,他頻頻在旁邊看,滿懷期待一直問「用這個真的會省電嗎」,等換好燈打開開關。阿輝伯驚呼「好亮喔」,臉上頓時充滿滿意的笑容,不過看完後就立刻關掉,深怕多浪費一點電。


記者問他平常怎麼省電,阿輝伯獻寶似地秀出一個長型三眼手電筒,他說這是里長發的,晚上就開這個。擔心他跌倒,問他半夜要上廁所會不會太暗,他說不會,手往上指了指「廁所用這趴」,上頭那盞小夜燈,是一般的鎢絲燈泡,比較耗電。



陸配養4個孩子 訂「家規」省水電費


「如果能省電的話,小孩子出門零用錢就多加50塊。」看到DOMI綠然能源換完LED燈之後,這位嫁來台灣21年的陸籍新娘,帶著鄉音說出這個小小的願望。


陳媽媽(化名)家中有四個小孩,住在租來的房子,職業是公園清潔隊員。由於陳媽媽還有工作能力,低收入戶補助只能領7,000多元,要撐起一個家仍然相當勉強,為了省錢只能自己開伙。


「水電瓦斯費占支出大概10%到20%。」陳媽媽掰著手指算了算。家裡的冰箱,是用前總統馬英九2008年發放的消費券買的,已經用了10年,運轉時馬達轟隆轟隆地響,不但吵,而且相當耗電。談到是否想過換節能冰箱,她笑了一下,換新的要花錢,先前去全國電子看,最起碼要1萬多元,實在買不下手。


至於冷氣,為了省電,白天最多吃飯時開兩小時,小孩子睡前開一小時,之後就靠電扇撐整晚。畢竟家裡沒有任何節能家電,更換又怕花錢,她只能訂出具體的「家規」節省電力。


省水部分,家裡每個水龍頭都加裝節水器,廚房、廁所等比較耗水的區域,故意調到最小,「我們省水是這樣省的。」陳媽媽略帶得意地秀她的「戰果」。


對陳媽媽而言,節省能源開支並不困難。但一談到孩子,看似開朗的她,語氣逐漸哽咽。


「我的大兒子從(幼稚園)中班開始比普通孩子壞,他好像有那種…偷癖吧。」陳媽媽坦言,由於經濟拮据,沒辦法給小孩子多餘零用錢,他在學校看同學買零食吃,對比之下產生自卑感,久了就反映在行為上。陳媽媽說,大兒子偷同學東西,也不是拿來自己用,而是帶回家往窗外扔,藉此發洩不平衡的情緒。那一次,她很生氣地捏了兒子大腿當作處罰,卻被婆家控訴家暴,連社工都到家裡關切。


光是幫家裡節流,就讓陳媽媽分身乏術,經濟衍伸出來的教養問題更是無解。「錢10塊也可以夠用,15塊也是在用,能省就省一點。」轉過頭,抹去眼角的淚,又是那個精明開朗的張媽媽。她說,她還是很期待這次換燈,希望能為家裡省下不少錢,有能力多給孩子零用錢。「至少以後讓孩子不用那麼自卑。」



能源貧戶關鍵數字



北高上千貧戶 苦等政府點亮孩子的家


不管是小琪家、靠手電筒獨居的老人,或是陳媽媽,他們都屬於國際定義下的能源貧窮戶。DOMI綠然能源創辦人胡德琦說明,能源貧窮的定義是,能源支出占家戶收入10%以上,例如家庭收入1萬元,能源支出卻超過1,000元,導致貧戶得犧牲生活品質張羅能源費用。


胡德琦說,尤其這些貧戶無法購買新的節能家電,更長期使用二手家電,耗電量大,對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因此,透過協助貧戶更換省電燈具,貧戶不需要改變行為下,自然而然地節省下能源支出,就可以把節省下來的電費用來改善生活。


「台灣在大都會台北、高雄等地都還有上千戶的中低收入戶,」台大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表示,若縣市政府可為低收入戶家庭補助換掉耗能燈泡使用節能LED燈泡等,將是最直接有感的施政。


他強調,貧戶將省下的電費做其他支出,雖然無法解決貧窮問題,卻可以讓其它支出寬鬆點。所以台灣在能源貧窮(Energy Poverty)議題可從能源福利(energy welfare)方向下手。


胡德琦過去探訪1,000多戶弱勢家庭,很多家庭燈壞了也捨不得換,這些家庭的孩子已經習以為常回家後就上床睡覺,寫功課則到便利商店。協助某家庭換燈後,孩子驚呼:「我們家終於亮了,可以回家寫功課了。」


「而且燈點亮的不只是空間,」胡德琦再回訪這個家庭,發現因為點亮了空間,家裡明顯整理過,孩子的畫作也貼在牆壁上了。



製作人、文字:李建葦
視覺設計:劉宜峰
影音製作:蘇士堯
攝影:王騰毅
議題行銷:張乃文、陳欣媛、蔡嘉棋
監製:董谷音、蔡幸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