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專題 看更多偏鄉故事



營養午餐在都市,搭上團膳、中央廚房的便車,即使不美味,孩子們還有飯吃,那偏鄉呢?


偏鄉小校人數少,但食材成本卻相對高,加上交通運送路迢迢,油資雪上加霜,讓原本已經偏低的餐費預算,用在真正買菜買肉時,只夠「挑剩菜」。這樣的午餐,卻可能是偏鄉弱勢童一天中唯一一頓像樣的正餐──更可能是要打包回家,養活家人的一頓飯。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直擊偏鄉校園午餐的三大現況,反映營養午餐在城市之外遇到的困境。


現況一
「成本三高」 買菜買肉問題多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來到嘉義縣阿里山鄉,這裡的達邦國小,營養午餐菜色差到當地人看不下去,最後由一間當地餐廳老闆,好心攬下每趟140公里的超高油資,相當於台北到花蓮的距離,孩子才終於吃到翠綠的青菜。


達邦國小校長盧柏全說,要從平地將食材運到山上,油錢是第一高;本校加分校共70名師生,就要負擔2名廚工薪水,比起市區平均200人負擔1名廚工,人事費用成第二高。最後,小校經濟規模小、沒有利潤空間,廠商不願承包,食材成本壓不下來,是第三高。


連夜摸黑下山採買
孩子才吃得到翠綠的蔬菜


63歲的餐廳老闆汪啟德,10年前,孩子也在達邦國小上學,具廚師證照的太太則擔任學校廚工。他有一次到學校幫忙切菜備料,才發現菜葉全是被市場淘汰的次級品,心疼「這是給孩子吃的菜嗎?」加上當時校長請託,汪啟德與太太商量「乾脆幫忙買菜吧」,一買就是10年。


汪啟德說,子女現在部落經營餐廳,他每周固定下山兩次,到嘉義市區幫餐廳採買,也順便採購達邦國小及分校的午餐食材。他每趟出發都是半夜2點半,摸黑下山,只為趕在天亮以前,早點到菜市為孩子搶到好一點的菜色,「沒辦法,不然這個價格買不到好的菜」。


他說,油資就算他的也罷,但菜價起伏大,常常還要倒貼菜錢,錢少事多,常常都不想做了。太太也因每天大鍋拌炒,手臂肩膀都嚴重職業傷害,但念及山上有廚師證照的廚工難尋,加上校方一再拜託,「這把年紀,頂多再做10年,就當做傻事、做功德吧!」




一餐37元
廚工薪水就去掉20塊 孩子吃什麼?


達邦國小校長盧柏全說,本校加分校師生僅70人,分母數少,無論在食材運輸、本校與分校各聘一位廚工的人事費用,或設備維護的費用攤提,負擔都很重,儘管縣府已有部分補助,但真正用在食材上的費用,仍僅20元左右。


盧柏全舉例說明,這個學期每位學生每餐繳37元餐費,光是兩校廚工薪水,每月人事費用就要支出3萬4千元,平均每位學生負擔20元,再加上一趟下山採買的油錢就是500元,只能仰賴縣府補助,或像汪啟德那樣的部落鄉親認養運輸成本,孩子才勉強能吃到與平地學校相當的菜色。





現況二
偏鄉童吃得好不好 壓力全在校長和老師


屏東縣原住民事務處長伍麗華,過去在小學擔任27年教職員。她說,偏鄉學校面臨的共同困境,就是營養午餐費用不能漲,幾10年來物價狂飆,餐費卻不變,等於一年比一年吃得更差。


伍麗華說,在偏鄉,廠商覺得人數少、地處偏遠,沒有利潤,不願意承包,即便招標成功,極低經費也只能買不新鮮的食材。「所以營養午餐裡常常會有咖哩、炸物,因為可以蓋掉食物不新鮮的味道。」


偏鄉學校飲食就此走上兩極化的道路,伍麗華指出,同樣是偏鄉學校,有些校長、老師會去四處要米、要菜、要牛奶,但不是每個學校都有能力要,要到了,有營養均衡的午餐;沒要到,可能連吃飽都不容易。



新竹埔和國小,超過半數學生來自中低收入家庭,儘管也屬偏鄉的小校,但校長吳柚不願放棄對食材的高要求,光是今年食材商招標就流標9次,後來靠校友協助部分補貼,才找到一家願意協助採買食材的廠商。


吳柚說,埔和國小同時也很努力「存錢買菜」,透過精準掌控學童食量,將多餘的食材費轉化成有機食材採買的經費,達成校園零廚餘,也讓孩子一周吃得到一餐「全有機」。吳柚一切努力,是為了許孩子一個強壯的身體,未來進入社會,至少還有勞動力能養活自己。






現況三
弱勢童靠午餐撐一天 誰來幫他們?


達邦國小分校學生「小賢」,因為上課精神渙散、不停喝水,老師才發現他早餐沒吃、前一晚也沒吃,幾乎天天如此。小賢童言童語轉述「爸爸說沒錢」,原來他的父母打臨工維生,但因名下有土地,無法申請弱勢補助,被切割在社會保護網之外。



汪瑪麗表示,山上每逢農忙時節,不少家長都從早忙到晚,有時一不注意,營養午餐就會變成孩子一天中唯一的食物來源。但小賢是其中最極端的一例,他甚至連學費都仰賴教職員「愛心認捐」。


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表示,在偏鄉學校中,出自弱勢家庭的學生往往占多數,而針對弱勢家庭,兒盟今年最新的調查顯示,吃不飽、吃不好的狀況高達四成,甚至有超過一成的弱勢家庭孩子因營養不良常生病。


陳麗如表示,調查中58.5%的弱勢家庭餐食來源不穩定、內容單一貧乏、分量不足;42.2%常態飢餓,需仰賴別人供應食物或食材,或打包學校營養午餐回家吃,才能餵飽全家。


伍麗華補充說明,孩子打包回家當晚餐的營養午餐,常常只剩下油與水,不可能有足夠營養,長期下來影響身體健康、營養不均衡,導致體重過輕或過重、甚至常有生病的情況。


在偏鄉當過27年教職員,伍麗華表示,她對偏鄉孩童的飲食問題感到很難過,因為這問題從以前就存在,但是到現在,偏鄉孩子營養不良的問題仍然沒有辦法克服。




偏鄉心聲:
四章一Q?寧可三菜一湯


「我寧可要好一點的三菜一湯,不要四章一Q。」嘉義縣政府教育處長王建龍強調,營養午餐政策需要因地制宜。


他指出,嘉義縣是全台「小學校」最多的縣市,小的學校40人,一個月餐費只有2萬8千元,連聘請廚工都快不夠了,遑論食材費用與運輸成本,「當孩子飯都吃不飽的時候,中央居然還在行文要我們升級吃認證食材」。


王建龍進一步說明,中央的政策來到偏鄉,需要很多配套方針,例如現推行四章一Q,希望優化營養午餐食材,那就要同時保障價格穩定的食材供應源,委託合法的廠商業者,直接讓物流送貨到偏遠山區,「而不是政策一刀切下來,就要全台學校各自達成不可能的任務」。





文字:連珮宇、洪欣慈
採訪團隊:彭宣雅、張瀞文、連珮宇、洪欣慈
攝影:劉學聖
視覺設計、影音後製:許瑋琳
網頁製作:鄭偉廷
監製:何振忠、陳惠惠、李曜丞、王彩鸝、董谷音、潘如瑩、蔡幸怡
201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