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陳皓嬿 撰文
主圖/報系資料照

我拉開冷凍櫃,上面擺滿我從沒見過的各種食物,用紅白條紋塑膠袋包著,壓覆在我昨天才整理好的區塊。

「她來過了。」我這麼想著,心中突然冒出一把怒火,莫名地想抓狂;我把我媽帶來的東西一一拿出來,重重拋在流理台上,心裡忿忿地念著,祝你們全都解凍、融化、壞掉,然後我要把你們統統丟掉!

我終究沒有那樣做。

三分鐘後,我瞪著那排食物,乖乖伸出手,心不甘情不願地把它們一一擺回冷凍櫃,但在心中發誓「我絕、對、不會去碰你們!」

我真討厭這樣的自己,真的。

我受不了我媽擅自帶食物來,恣意塞滿我的冰箱,那些食物放得歪七扭八、張牙舞爪,彷彿刻意來打破我在自己王國建立的規則一樣,挑釁著我。

可我更同情那幾位已婚的朋友。

母愛最偉大?

他們說,逢年過節回媽媽/婆婆/岳母家(不管那是誰的媽),在他們要準備收假返家時,媽媽們總會不知道從哪個宇宙搬出一堆又一堆的食物,像是要吃半個月才吃得完的一大鍋焢肉、拜拜用的家庭號餅乾五大包和各種水果、自己熬的青草茶數瓶、一箱冷凍魚、給小朋友的糖果、給太太補身體的中藥…

她非得把我的車廂塞滿,才善罷甘休。

一位男士一臉無奈、略帶疲憊又溫和地說。

車廂跟冰箱,不曉得哪個容量比較大?還是我們該問,是否母愛比較偉大?

母愛寬如天、深如海、重如鉛塊,壓得人近乎窒息。

冰箱被塞滿,明明讓我覺得私領域被侵犯而憤怒著,但侵犯者可是滿滿的母愛,是母愛啊,你怎麼可以這麼不孝地憤怒?

「我買這些做這些都是為了你們!」母親的話像一把劍,指著我的喉嚨,要我將那股憤怒硬吞回去,不容怒罵、不得反抗;她要我後退,退到男士們無奈卻仍溫柔以對的那條線,這樣,才是她熟悉的那個善解人意又貼心的乖女兒。

孩子長成完整的個體 讓母親失落

其實媽媽們塞冰箱的行為無關母愛多寡,這是一種「分離個體化」的歷程。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和母親/原生家庭處於一種「情緒共生關係」,他們在情緒上互相依賴,將彼此的存在視為一體。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漸漸要從與母親共生的系統中分離獨立,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就是「分離個體化」。

生理上的獨立較為容易,但心理上的獨立,對很多成年人及他的母親來說,都是「分離個體化」尚未完成的進行式。

在這期間,雙方都會產生更多的分離焦慮,和矛盾的親密需求,來回擺盪在「自由」和「安全」的需求之間,媽媽往孩子的冰箱塞滿食物,就是在表現這樣的焦慮。

對媽媽來說,孩子還沒有真正的分離;但對孩子來說,他們已經漸漸分開獨立了。為了因應這種失控的感覺,媽媽會希望仍然掌控孩子的某些生活,以找回失去的控制感。

心理專家海苔熊解釋。

為何是「塞食物到冰箱」?

「媽媽從小是給予我們食物和乳汁的人,而大部分的家庭裡面,廚房和冰箱也是屬於媽媽所掌控的。」海苔熊說,

所以控制孩子的食物,某種程度上也是控制他們的成長和身體;重點是「塞食物」讓媽媽有「哺育」的感覺,因為食物是照顧的最基本。

很多時候,「塞冰箱」也是婆媳岳婿問題的來源之一。

因為孩子在結婚之後,就是先生/妻子的了,媽媽對於孩子的伴侶擁有她失去的關係既羨慕又嫉妒,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找回自己的控制感。

另一種類似的行為,是媽媽會去孩子已獨立的家中幫忙打掃,作為另一種掌握控制;從心理學家榮格的角度來看 ,家是一個人自我的象徵,房間也是。

成長與分離 需要衝突

對於和母親的「塞冰箱」大戰,我的那些朋友們選擇沉默、隱忍、接受、退讓。

但很抱歉,若想獨立長成完整的自我,不經過衝突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大腦的激素不習慣改變,所以會產生情緒、造成衝突;若將這些情緒壓抑下來或忽視、逃避衝突,就無法進展,母親和孩子在情感上仍互相依存共生,想拋也拋不掉。

如果有一天,你終於準備好來一場註定讓彼此傷心、但也讓彼此關係前進的衝突,請將這句話回饋給「以關心之名隱藏焦慮不安」的母親:

「媽,別再拿吃的塞滿我的冰箱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