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是香港青少年遠離毒品的重要角色。
他們在中學校園,協助吸毒通報的轉介;在公宅大樓敞開大門,歡迎青少年求助;走進公園或大樓迴廊,找尋無助的青少年;也在各戒治中心,陪伴戒毒者脫離毒品掌握。
香港社工體系發展40餘年,在90年代遇上狂野派對上大受歡迎的K他命與搖頭丸,如今青少年則躲在家中吃「冰毒」(甲基安非他命)。要如何打撈出這些染毒的青少年?要如何協助他們離毒?離毒之後的生活該怎麼辦?如何避免青少年再走回頭路?
四大關鍵階段,由2萬1千名註冊社工扛起重責大任,透過訓練有素的社工,他們聯繫社福團體、結合醫學專業,幫助戒毒青少年養成規律生活與思考的習慣,也協助他們就業、就學,返回社會人群。
規模600位社工的香港青年協會,處理邊緣青年服務的社工約40位,「等於每人一年負責110-120位,處理青少年碰到的暴力、性危機與毒品等綜合性問題。在此同時,社工也要協助家長、學校老師調整做法,每個個案都要花去不少時間。」邊青服務督導主任陳文浩表示。
霓虹斑斕的香港,社工在街頭巷弄陪伴青少年遠離毒品誘惑。
從戒癮的第一哩路到最後一哩路重生,都有社工的陪伴。
強而綿密的社工體系協助個案到家人、校園到社區,與政府並肩採取「小政府大社會」的合作模式,成功關鍵是政府提供龐大經費支持。1996年成立的禁毒基金,支撐起非政府組織(NGO)與志工進行防戒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