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比魚多

我吃了肚子有塑膠的魚

103年,澎湖成為「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的會員。然而,全長368公里的海岸線,觀光客只看見18公里的美麗,剩下95%惡臭髒亂如垃圾場。

臨海的合橫國小,東北季風一吹,海洋垃圾在校門外堆成一座座小山,臭氣直撲教室。學童說,以前最愛吃魚,現在吃了會拉肚子,魚胃剖開,看到裡面有塑膠碎片。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了2050年,海中塑膠垃圾將比魚類多。但基隆的漁民說,現在起網,已是垃圾堆裡找魚。

「塑膠成癮」生活持續著,海洋汙染已從「下一代的事」,變成現在進行式。海洋垃圾對魚類蝦蟹、對人體影響到底為何?今日塑化劑,明日塑膠海鮮。

誰來把關海洋垃圾,在台灣,我們能安心吃嗎?

小學門口

大海送垃圾來

澎湖合橫國小校門外的沙灘,是孩子上學必經之路,但縣府淨灘人力與資源有限,集中在不及全縣5%海岸線的觀光型海灘。

學童只能用一雙雙小手,一清再清。淨灘對這群孩子來說,不是久久一次的「活動」,而是對抗不斷湧入課堂的惡臭,唯一的辦法。

學童突發奇想,將廢棄漁業浮球做成樂器吹奏。

海洋汙染程度

政府未公開

究竟有多少海洋垃圾堆在台灣海岸?這些塑膠垃圾對魚類蝦蟹,甚至人體,影響又如何?

美國食藥署(FDA)每年檢驗,鯊魚、旗魚、鮪魚等大型魚類,毒物殘留值都超標上百倍,就連沒有工商業發展的極地,企鵝排泄物也驗出致癌劇毒戴奧辛。

但記者訪查發現,我國對海洋垃圾的分佈、數量沒有掌握,漁業署公布的水產檢驗報告,不僅沒有記載數據結果,直接打上「合格率100%」,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檢驗,魚隻樣本數更只有5隻。

難以取得公開透明的研究資料,中央部門知情人士私下透露,其實漁業署掌握台灣各海域水產受汙染程度,但為「穩定市場」、「避免造成不必要恐慌」,相關研究報告皆列為機密文件,參與調查的學者,也被要求簽署保密條約。

不怕被笑憨

討海人堅決要救海

基隆漁民賴永雲說,近年出海發現,一網撈起,全是塑膠袋、寶特瓶。在垃圾堆中挑揀漁貨,再把垃圾丟回海裡,已是捕魚的「標準程序」。

船艙空間有限,收集垃圾帶回,會排擠漁獲量與收入。但身在第一線,目睹大海被垃圾吞食,基隆漁會前年鐵下心,號召有志的漁民,在能力範圍內,打撈垃圾回岸上。

首批行動的漁民,在其他人眼裡就像「愚公移山」,但他們不怕被笑傻,日復一日的堅持,激勵越來越多漁民響應,從一開始的4、5艘漁船,至今已近20艘。

漁會理事長陳傳文苦笑說,海變成這樣,大家都不想再裝看不見,「咬緊牙關,我們也要盡一份力去做」。

別怪遊客了

垃圾來自你我

垃圾究竟哪裡來?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分析,民眾看見海洋垃圾,常直覺是觀光客亂丟,不會聯想到是自己日常生活留下的。

然而,垃圾除了由地下水道、河川水系入海,臨海的掩埋場,也屢傳因海水沖刷、管理不當,而使垃圾溢入海中,如新北市淡水、桃園縣大園鄉垃圾掩埋場等。

荒野保護協會研究顯示,台灣的海洋廢棄物,高達八成是從陸上,經各種途徑進入海中的一般廢棄物,光是一次性餐具,就佔總體78.2%。

換言之,就是你我製造的垃圾。

資料來源:《超越你丟我撿,台灣潔淨海洋的機會與挑戰》,胡介申。

海沙海鹽

都有塑膠粒

海科館主任陳麗淑表示,台灣海洋廢棄物,高達九成是塑膠材質,它們強韌、能隨洋流「長途旅行」,受日曬與海水侵蝕只會碎化,卻不會消失。2016年一篇海洋塑膠的研究,採樣北台灣4座沙灘,結果都檢測出塑膠微粒。

馬來西亞最新一份毒物研究,超市16種品牌的海鹽採樣中,15款解析出塑膠微粒,而這些粒子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傷害,至今仍是未知數。

資料來源:<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of microplastic on sandy beaches along the northern coast of Taiwan>,Kunz A, Walther BA, Lee YC

基隆外木山沙灘樣本,約1顆抱枕大小的沙量,解析出的塑膠碎片數

0

海洋垃圾影響

最怕慢性病

「最怕的是慢性,大家都受影響後才知道嚴重」,鄭明修說。

東華大學海生所教授陳德豪表示,國內塑膠垃圾的研究成果貧乏,但不少國際期刊發現,塑膠微粒會對生物造成物理傷害,也有吸附毒物並溶出的隱憂。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表示,研究需要時間驗證,但汙染是「現在進行式」,結果出爐時恐怕已經太遲,如同早年學者做塑化劑研究,觀測到漁港內雄性貝類陰莖萎縮、不孕,但當時的民眾對此,也是毫無警覺。

向網友學

10種創意減塑法

一次性塑膠餐具垃圾爆量,不少民眾自主啟動「減塑」新生活,彼此也在社群平台組團,分享資源再利用的妙方。

網友陳該該說,一開始要拿出環保容器,會擔心被店員拒絕,而有點緊張,但跨出第一步才發現,「台灣服務業都很友善的,只要容器口徑、尺寸適合,幾乎零失敗!」

除了環保餐具和吸管,有人自製蜂蠟保鮮膜、用棉質豆漿袋裝麵包,有的帶鋼盆上傳統市場買肉。

網友吳書儀說,減塑生活最重要的是「不勉強」,依照自己的習慣,才能走得長遠、做得快樂,甚至也可以很時尚。

來去工作室旁邊買麵!自備環保容器。
資料來源:網友陳頌欣提供
拿到塑膠品不代表減塑失敗,塑膠水果盒再利用,變成買菜好朋友。
資料來源:網友No Miao提供
參加馬拉松全程使用折疊水杯,不耗時還跑出最佳紀錄!
資料來源:網友Yu Yi提供
帶鋼盆上傳統市場,買雞肉成功!
資料來源:網友Liyin Chiu提供
感謝店員幫忙,手帕吃潛艇堡成功!邊吃還可以邊擦嘴,比紙包更方便~
資料來源:網友陳該該提供
不要的碎布加一點松木砂,取代大量貓砂,我家貓大爺買帳!
資料來源:網友MengHui Lin提供
入手蜂蠟保鮮膜,要求自己每天至少有一餐無塑。
資料來源:網友Shuyi Wu提供
「無塑班日」,訂購願意到學校拿取同學們的便當盒回去裝食的店家!
資料來源:北一女一年信班提供
每天都帶這些出門,一開始擔心不方便,後來發現空的其實很輕。
資料來源:網友Alice Chung提供
地墊也可以不塑!沒有膠底的,更耐用更環保。
資料來源:網友Allie Chen提供

救海洋

基層走在中央前

民間環保意識抬頭,據統計,去年度民間淨灘活動次數,較前年成長逾3倍,達240場,總參與人數約2萬人,清除約4萬噸海洋廢棄物。

東北部、離島不少潛水業者,自組淨海團。小琉球居民的「小琉球海洋志工隊」,周周潛水清除海下廢棄物、覆蓋珊瑚礁的漁網及纜繩,發起6年迄今,已清出逾萬公斤垃圾。

小琉球海洋志工隊提供。

垃圾撈上岸

誰來處理?

除了已展開海廢清除計畫的基隆漁民,新北市府自今年起,也獎勵漁民將垃圾帶回,換取垃圾袋、衛生紙等日用品,目標在民國112年,可有925艘漁船加入清運行列。

黃向文說,廢棄物帶回岸上不難,但漁民從基隆出海,可能停靠在其他縣市卸貨,撈起的垃圾怎麼處理、跨縣市又由哪個單位協助,光是權責的分配就會出現問題。

缺席的

主管機關

台灣的海洋事務,沒有主管機關,漁產找漁業署、白海豚找林務局,海巡署救了好多海龜,濕地得問營建署,離島海岸要找交通部,還有更多的是三不管地帶。

2016年7月,原訂成立「海洋委員會」卻臨時喊卡。同年12月,國會51名立委提議將委員會擴編,納入漁業署、航港局與氣象局,成立「海洋及漁業部」,至今未果。

前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表示,海洋屬人類共同資產,已是當前國際共識,多國積極朝此方向改組海洋主管機關,包括美國、加拿大、韓國等,但台灣當今制度,保育屬林務局,漁撈屬漁業署,漁民一網全撈起來,權責又落誰家?

被長期忽視的

基礎調查

東華大學海生所教授陳德豪指出,台灣的海洋垃圾研究報告少,跟整體研究人員少、經費相對不多有關係。

前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觀察,海洋研究需要持續調查、累積基礎統計資料,但是「這些東西沒辦法讓教授升等寫paper(論文)」。

願意投入的人不多,有賴政府統籌資源。

需要的

不只是淨灘

海大教授黃向文強調,國家性的海洋垃圾減量計畫,要從研究跟資料蒐集做起,而不是有一點經費,就每個縣市發一點錢去淨灘。

「重要的是淨灘之後,要想有什麼是可以延續的。」黃向文表示,政府至少應該成立資料庫,累積更標準化、更代表性的研究數據。

「搞懂垃圾在哪裡、是什麼狀況,才能對症下藥。」

現在做

留機會給下一代

邱文彥表示,「清理海洋垃圾,最重要的是夥伴關係。」從個人、社區、學校到企業,政府多傾聽與溝通,整合出全面性的藍圖,分不同的策略並進,才是有效的長久之道。

邱文彥舉例,對社會環境願意承擔的綠色企業越來越多,海邊最常見的幾種飲料、藥酒瓶,可與源頭廠商討論是否可以負責回收、認養淨灘費用,甚至可以輔導更友善環境的製程、原料或設計。

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翁珍聖形容,海洋垃圾與人類的關係,所有人就像搭著一艘破洞的船,不能買一艘新的、不能跳船,唯有大力舀水,舀得跟流進來的幾乎一樣快,地球才不會毀在這個世代。

「至少要留給下一代一個解決問題的機會。」翁珍聖靜靜的望著,一波波將垃圾推上岸的大海。


《聯合報》將於5月28日起,連續4日刊出海洋垃圾系列報導,剖析海洋汙染問題癥結,並照亮我國現行環保法規遺漏的暗角;一起關心地球生命之母--大海,和你、我,與我們的下一代,正面臨的自然反撲與挑戰。

製作團隊:
文字:魏妤庭、連珮宇
影音、視覺設計:蘇士堯、張心慈
攝影:許正宏、王騰毅
網頁製作:方泰鈞
監製:林新輝、鄭朝陽、董谷音、蔡幸怡
2017.05.25